朱萍萍
摘要:歷史教學離不開敘事,歷史教學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敘事能力。教師擁有好的敘事策略和方法能夠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有利于學生理解歷史知識、事件和人物,更好的構建歷史思維,塑造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好的敘事策略能夠使得原本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歷史敘事是當代歷史教師應該具備的教學能力。
關鍵詞:歷史敘事;歷史教學;歷史思維;歷史解釋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是一種歷史敘事教學。歷史敘事教學就是以敘述歷史故事的方式進行歷史教學。在歷史教學敘事中,教室應該幫助學生擴展歷史知識,建構歷史思維、深化歷史意識。優(yōu)質的歷史課是通過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敘事展現(xiàn)歷史情境,客觀地呈現(xiàn)歷史事件,讓學生感悟歷史事理,從而更好地進行歷史解釋。初中歷史教材內容言簡意賅、枯燥難懂,初中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如何將簡略難懂的課本知識轉化成通俗易懂的內容,是每一位歷史教師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問題。
一、歷史敘事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以學生為主體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課堂敘事教學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從學生已經學習的知識、身邊的事物出發(fā),遵循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思維邏輯規(guī)律。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對客觀的歷史知識的解釋不能任由自己的理解隨意創(chuàng)造概念。歷史史實有特定的歷史發(fā)展時間、順序、人物,教師在課堂敘事中要嘗試將史事、概念和結論融入到歷史情境里,通過展現(xiàn)生動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來提升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
(二)以教材為基礎
歷史課堂中的歷史敘事并不像傳統(tǒng)的教師“一言堂”課堂,是教師敘事、師生互動、學生討論于一體的全面發(fā)展的課堂。教師的敘事應該以課本內容為基礎,不能偏離教材,應將簡略地課本知識變成通俗易懂的內容。歷史學科的考察方式不局限于教材內容,學生只有理解了教材內容才能對歷史知識有更加立體的認識,構建歷史思維結構。
(三)注重語言藝術
教師應該掌握一定的語言藝術,將初中歷史中的重難點問題深入淺出地講解。歷史教師語言的深入淺出既是歷史教師專業(yè)水平的重要內容,更是歷史課堂效度的重要指標。歷史教師應該在吃透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不斷地提升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拓寬專業(yè)發(fā)展視野,讓歷史課堂語言通俗易懂、言簡意賅。
(四)注重歷史細節(jié)
歷史課堂敘事應該利用好歷史細節(jié),把握好細節(jié)的描述。教師要選擇一些生動、形象、典型、富有啟迪、具有感召力的細節(jié)進行敘述,歷史細節(jié)可以是歷史人物的一個動作,也可以是幾個簡單的數(shù)據,能夠體現(xiàn)歷史特色的細節(jié)。引導學生見微知著,從小細節(jié)中發(fā)現(xiàn)大歷史,要避免王德培先生所指出的“為了活生生的把歷史經過講給學生,喜歡大找材料,全盤端給學生,反而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比如講述清政府大興文字獄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使用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展示一則圖表,是順治到乾隆年間文字獄案件數(shù)量變化表。從文字獄的數(shù)量這一細節(jié)中,就能夠使學生簡介明了地了解到清政府實行的文字獄的特點和產生的巨大危害。
二、歷史敘事的基本策略
(一)在敘事中構建學習模型
教師歷史課堂敘事過程中幫助學生構建有關歷史史料、歷史分析、歷史評價的學習模型,學生在接受、理解、記憶的基礎上,深化歷史思維,提升歷史認識。以“閉關鎖國政策”這一內容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多種史料讓學生對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進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同時學生能夠提出自己的疑問,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學生在教師的敘事過程中構建學習模型,形成對歷史史實的客觀認識。教師在教學中關注“獲得史料的途徑”“汲取‘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的主要信息”“史料價值信度的判斷與分析”“藝術作品的證史價值和證史路徑”“多角度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不同的史學方法學習模型的構建,學生在學習中逐漸理解歷史知識,并能夠熟練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
(二)在敘事中感悟歷史情境
教師在敘事過程中不能單純地講解枯燥的知識,而是運用生動的語言創(chuàng)設一種歷史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歷史。講述鴉片戰(zhàn)爭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思考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給近代中國造成了深重的苦難,但這苦難何嘗不是近代中國走向現(xiàn)代文明所付出的“代價”。這種敘事設計能夠拓寬學生的認識面,感受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曲折和復雜。學好歷史就要主動地探索歷史的奧秘,引導學生根據已有歷史知識的學習得出自己的歷史解釋,表達對歷史意義的認識。
三、歷史敘事的重要意義
歷史敘事在本質上是一種歷史解釋。教師進行歷史敘事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教師對教材中的歷史事件進行適當?shù)臍v史解釋,進一步拓展歷史事件深層的含義,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理解歷史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促進其對歷史人物深入的理解和客觀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促進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運用簡單生動的語言進行課堂敘事,促使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學習課程內容。大多數(shù)學生不喜歡歷史學科的原因在于歷史教材知識的枯燥乏味,偏于理論性的零散知識。教師需要通過敘事教學,將零散的歷史知識按著一定的結構組織起來,增強知識的有序性,便于學生的理解與掌握。歷史敘事并不是簡單地將歷史事件用歷史故事的形式講解出來,而是通過敘事的方式引導學生構建一定的歷史框架和歷史學習模型。完整的敘事教學并不只是教師單方面地灌輸知識,而是師生雙方互動,包括教師講授、學生提問、小組討論等環(huán)節(jié),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合作探究能力。歷史敘事是改變過去單純在應試教育背景下的生硬講解,而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進行敘事教學,符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結語
歷史敘事教學并不是教師對于歷史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是教師在充分理解和掌握歷史教學任務和課程目標、充分學習歷史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發(fā)展規(guī)律,結合自身的教學特色和教學風格,根據自己的理解將歷史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建構,使得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生動易解。作為新時代的歷史教師,不能拘泥于一種教學方式和風格,而是根據學生和自身的需要適時的變化歷史敘事方式。歷史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歷史知識之間的貫通,引導學生開拓眼界、拓展知識、提升水平。
參考文獻
[1]于友西.基礎教育現(xiàn)代化教學基本功·中學歷史[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鐘啟泉.歷史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周兵.新文化史:歷史學的“文化轉向”[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2
[5]鮑麗倩.歷史教學:史料研讀與歷史敘事的有機結合[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