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在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公開的部級優(yōu)課《快樂的勞動者》為研究對象,對李爽以教科版九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為教材的教學案例進行分析,對比教學實錄和教學設計分析不同,從教師和學生角度評價教學活動,最后針對教學中的瑕疵,提出可操作性建議,為一線道德與法治教師提供參考。本文首先比對教學實錄和教學設計,分析教學中哪些是生成,哪些是預設,并分析修改的好處和不修改的壞處。第二部分,評價教師的教,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方法、教學素養(yǎng)五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評價??傮w教學能力和表現優(yōu)秀,瑕不掩瑜。第三部分,評價學生的學,從參與程度、學習習慣、過程體驗、學習效能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評價。總體學生表現優(yōu)秀,個別學生有待引導。最后對有待改善之處進行分析??傮w來說,該節(jié)課教與學都可圈可點,但在難點突破、主題升華、教學結構、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成本六個方面有優(yōu)化空間,并給出可操作建議。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教學建議;勞動教育;思想政治課教學
1.預設與生成不同之處及分析
1.1包餃子用時比預設時間長。教師原計劃學生在五分鐘內完成12個餃子,實錄中可以看到,包餃子活動從1:20持續(xù)至8:00,用時近七分鐘。其中,將包餃子材料全部發(fā)放完畢用時一分二十秒。發(fā)放材料的時間差造成包餃子時長最短的小組和最長的小組之間的不公平競爭,不利于后續(xù)進行小組餃子質量評比。建議教師加快材料發(fā)放速度,或者改變發(fā)放方式,由小組代表上前領取材料。
1.2交流討論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部分用時比預設時間長。教師原計劃在兩分鐘內完成這個話題的討論,從實錄中看到,該項討論實際從24:22持續(xù)到28:51,總時長近五分鐘。該環(huán)節(jié)位于本節(jié)課后半段位置,起到升華主題,深化情感的作用。討論超時將壓縮后續(xù)發(fā)言時間,造成節(jié)奏加快,不利于勞動教育的由此及彼推廣。對于簡單的議題,建議教師嚴格控制討論時間。
1.3教學設計中“播放視頻:阿花的故事”順序延后。該部分原本計劃在討論“印象最深的做家務的經歷”后展示。經過調整后,順勢變成課后作業(yè)中的推薦閱讀書目。如果在學生討論完平常做家務經歷后立即出示該材料,前后強烈的對比會打擊學生積極性。調整后的安排更符合由淺入深的邏輯順序,有利于主題的深化,啟發(fā)學生思考勞動的生命意義,情感生發(fā),明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道理。
2.教師教學活動分析與評價
2.1教學理念
教學民主平等,注意傾聽學生體驗并加以總結提煉。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素養(yǎng)。比如教師在采訪優(yōu)勝小組時,提問同學們?yōu)槭裁此茉谀敲炊痰臅r間內把餃子包得又快又好,同學們想到是平時在家包餃子的實踐經驗很多,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要想在勞動中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任務,少不了平時的鍛煉。比如本課運用大量的小組討論,引導學生思考面對我們身邊的勞動者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我們應該怎么做。采用這樣集思廣益的方法,比起教師直接說出答案,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發(fā)現沒有他們辛苦的勞動自己的生活會一團亂麻,進而得出結論,要尊重勞動者。再比如,教師在聽到一個男生說自己勞動是因為被父母逼著勞動時,沒有回避問題,而是順勢拋出問題,為什么父母會逼迫我們勞動,啟發(fā)學生體會父母的用心良苦。
2.2教學內容
2.2.1本課的教學緊緊圍繞體會勞動的意義和快樂,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這個主題展開,符合初中課程標準“形成熱愛勞動、注重實踐、崇尚科學、自主自立、敢于競爭、善于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個性品質”的要求。重難點把握比較恰當,重點在于“知”,難點在于“行”,這一點認識比較到位。
2.2.2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一節(jié)課時間完成包餃子和吃餃子活動,學生立即體會到勞動成果,能將教學效果最大化。整節(jié)課邏輯順序按照自己包餃子的勞動,到做家務的勞動,再到別人的公益勞動,最后到應該怎么樣對待別人的勞動以及自己有權利和義務參與各種各樣的勞動。符合由淺入深的認知順序,利于學生理解和認同,勞動知識和技能得到落實。
2.2.3基本符合學生學情,基本聯(lián)系實踐。按照“我勞動我快樂”的邏輯能輕松順利完成教學設計。然而,沒有突破現實中家庭和學校不重視勞動、學生怕臟怕苦怕累不愿意勞動的問題,也沒有解決如何應對勞動中的“不快樂”的問題。本課從正面角度進行引導固然不錯,但缺乏反面的思考,少了些直擊現實的力度。
2.3教學過程
2.3.1時長安排合理。49秒時間完成自我介紹的導入,之后介紹包餃子規(guī)則,從1:20至8:00進行包餃子活動,8:00至9:00公布優(yōu)勝小組,9:00至14:44采訪優(yōu)勝小組的體驗和收獲并板書,15:00至18:18開展家務經歷討論,18:18至22:58抽選學生代表分享家務經歷及做家務原因,23:00至24:00幻燈片展示“身邊的他們”,之后花五分鐘時間討論應該這怎么做,29:00至32:00選取舉手學生發(fā)表觀點,32:00至34:00集體起立宣誓,隨后板書,升華主題,34:00至35:00布置課后作業(yè),推薦閱讀書目,最后五分鐘享用勞動成果,吃餃子。
2.3.2結構過程總體設計得當,面對復雜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板塊合理有序,主題突出,時間分配總體合理。在發(fā)放材料時,能夠有條不紊地給每個小組發(fā)放,每個環(huán)節(jié)結束后,及時提煉學生見解并加以板書。學習活動設計精細化,導學策略精準有效,要求簡單明晰,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積極討論。對學生的疑問及課堂偶發(fā)問題,處理得當,剖析及時。比如,當聽到有學生說自己的餃子包得很普通時,沒有打擊其自信心,而是夸獎學生很謙虛,精益求精,從而引導思考認真勞動。課堂通過一個接一個的討論,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進行鞏固和拓展。
2.4教學方法
討論式教法能最大程度進行思想的碰撞,啟發(fā)學生思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中采用多種方式呈現教學內容,不僅有幻燈片的圖片和視頻展示,還有實物供學生操作和練習,在游戲中快樂學習,這是一大亮點。引導學生討論做家務的心得體會,實現學生之間的互教互學,增強交流,有利于學生表達能力培養(yǎng)和勞動熱情的激發(fā)。在學生發(fā)言時,能進行必要的點撥,循循善誘,舉一反三,逐步建立起教學框架。
2.5教學素養(yǎng)
教師普通話基本標準,在整節(jié)課中面帶微笑,尊重學生的表達機會。課件清晰明了,美觀大方,運用了包括圖片、視頻、實物等多種教學資源。教學語言清晰、準確、通俗、生動、邏輯嚴密。肢體動作自然大方。綜合應用多媒體和手寫板書進行教學。板書使用蝴蝶的翅膀輪廓進行書寫,但美中不足的是板書筆跡稍顯倉促,可能是課堂教學節(jié)奏太快導致的。
3.學生學習活動分析與評價
3.1參與程度
包餃子和吃餃子過程,參與面廣,活動有效。各個小組都興致高昂,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幾乎每個學生都實際動手操作包餃子和吃餃子。在小組討論中,每個人發(fā)言機會均等,小組討論激烈,只有個別學生發(fā)言次數少,舉手積極性不高。其中坐最后一排男生參與度最低。在2:00全班氣氛最熱烈的包餃子環(huán)節(jié),除了給同學遞材料外,全程沒有參與包餃子,甚至趴著旁觀同學包餃子;在16:00進行家務經歷討論時,該男生面朝下趴在桌子上,沒有參與討論;在教師提問和板書時,姿勢僵硬,表情呆滯,反應遲鈍;在26:00進行討論時,舉手向教師示意后走出教室,于37:09回到教室。
3.2學習習慣
該班學生具有良好學習習慣,表現出善于傾聽、思考、質疑、交流、合作等品質。尤其是每個組的組長,帶頭開展討論,帶動小組學習氣氛,不少學生討論時聲音洪亮,表情放松,面帶笑容。但是個別學生發(fā)言機會太多,組內其他學生無法插話,只能趴著旁聽的情況也有。在舉手發(fā)言的學生中,有兩個使用方言發(fā)言,教師也沒有引導其用普通話。發(fā)言時陳述自己觀點較多,開頭多為“我覺得”、“我認為”,提及小組觀點較少。
3.3過程體驗
該節(jié)課充分體現了不同學習方式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從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公開發(fā)言,都以不同方式在學習勞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貫穿全程,既有小組討論也有個人采訪,家務體驗討論時長在三分鐘左右,對應發(fā)言時長五分鐘左右;對待勞動應該怎么做討論時長五分鐘,發(fā)言時長三分鐘。合作探究時間充足,體驗并經歷勞動知識、勞動意義的生成過程。
3.4學習效能
學生的收獲是豐富的,活動是活潑的、生動的,充滿個性的。在短短45分鐘內,學生通過小組互相幫助學懂學會包餃子的方法,增加了一項勞動技能,豐富了勞動體驗,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也品嘗到了勞動成果的美味。通過一系列層層深入的討論,知道了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明白了要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尊重勞動人民,積極投身社會公益勞動中去。
4.小結與建議
總體來說,這是一節(jié)非常優(yōu)秀的課,能給予廣大教師良好的教學示范和參考。
但是有一些不完滿之處,下面分點敘述。
4.1對難點的突破不夠。雖然教師意識到學生厭惡艱苦勞動,好逸惡勞,喜歡享受,但是在授課過程中沒有涉及這方面的疏導工作,僅僅是從勞動帶來的積極情感體驗出發(fā),進行勞動教育。學生在課堂上體會到的包餃子的快樂與教師在幻燈片上展示的臟累苦的公益勞動形成鮮明對比,如果沒有良好的疏導,容易形成對艱苦勞動的刻板印象,反而加劇對勞動的抵觸心理,與教學目標背道而馳。
4.2在教學理念方面,對勞動的意義升華不夠。在結尾,教師展示了一個小女孩學會做家務,在母親去世后仍然能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故事,設計意圖是讓學生明白勞動的生命意義和價值。然而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在家里做的家務勞動屈指可數,家長也沒有培養(yǎng)學生勞動意識的覺悟。如果要談家務勞動,建議這里改為先體會父母勞動的艱辛,進行移情訓練,再從孝敬服務的角度談家務勞動;如果談社會層面,可以著重談工匠精神;如果想將視角推廣到國家層面,可以播放建國以來我國的勞動場面,再組織學生討論得出,我國能有現在的繁榮,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苦勞動和奮斗,最后升華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奮斗出來的,離不開每個人的勞動。
還可以從反面來開展教學,即“不勞動會帶來哪些后果”,對待學生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反向思考更加有效。
4.3教學結構上,后半段節(jié)奏略緊湊。由于討論超時的原因,壓縮后續(xù)環(huán)節(jié)時間,影響學生發(fā)言和教師總結,導致對“為什么要尊重勞動”這個重要的問題沒有展開思考。
4.4教學方法上,如何推己及人處理得不夠完美,銜接稍顯突兀。前面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討論了自己包餃子和做家務的勞動,都是從自身角度來思考和表達的。如何從自己勞動推廣到尊重別人勞動成果,雖然初中生從認知角度明白應該尊重,但是情感生發(fā)不太夠,不是發(fā)自內心的認同和理解,從而顯得宣誓有點突然。
4.5教學內容上,對教材的內容缺乏審視,素材選取不夠貼近學生生活。教材認為,勞動者是快樂的,但這與我們生活中的直觀感受是明顯不同的。如果在學校問學習快樂嗎,在辦公室問上班快樂嗎,得到的是異口同聲的肯定答案嗎?不否認勞動有快樂的元素,但是勞動全部是快樂的嗎?建議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好勞動過程中的快樂和艱辛的矛盾。在出示“身邊的勞動者”材料時,雖然包含醫(yī)生、警察、環(huán)衛(wèi)人員、志愿者這樣的典型代表人物,但是選取學校中的勞動者更能引起學生共鳴。比如,拍攝清晨食堂的工作人員忙碌的圖片,學校保安深夜值班的照片等。
4.6教學工具上,成本較高。雖然包餃子具有獨特的趣味,能引發(fā)學生強烈的興趣,但是在課堂上包餃子和煮餃子都需要事先花較多時間精力準備材料,聯(lián)系后勤人員,教學成本高。建議用其他勞動替代,并使用更便宜、易得的材料。比如課堂上疊紙飛機,用粘土捏工藝品這樣的活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
[3]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郝一澍(1998-),女,漢族,四川自貢人,現為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科教學(思政)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碩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