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靚靚
摘要:外來人員子女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主要是在既尊重、發(fā)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優(yōu)良習慣的基礎上,針對他們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對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方法以及實施教育的課程設置進行優(yōu)化,使他們逐步養(yǎng)成符合道德規(guī)范、健康標準的生活習慣,符合科學規(guī)律、自主發(fā)展的學習習慣等。
關鍵詞:外來務工子女;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
一、引言
外來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也是對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和和諧社會建設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性問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跨區(qū)域的人員流動也日益增多。如何使外來工子女在流入地得到同等教育的機會,如何使外來工子女能盡快融入新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這是全社會高度關注也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在日常活動中培養(yǎng)其良好行為
近幾年,我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入學率在不斷遞增,這些外來工的子女成了我校的主要生源。隨著我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持續(xù)增長,他們在諸多方面的不良習慣逐漸顯現出來。特別是在生活行為習慣、學習行為習慣方面存在的問題更為突出。相對來說,他們的生活習慣差,如經常衣著不整潔,亂丟紙屑,隨地吐痰,說話不文明、缺乏集體觀念、紀律觀念等;學習習慣也差,如注意力不集中,做作業(yè)不認真,讀寫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閱讀興趣,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等等。雖然我校加強了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但由于得不到家長積極而有效的配合,加上有些學生經常會在中途轉入或轉出我校,給學校的德育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老師的付出也難見成效。時間一久,老師的心理不免產生疲憊感和倦怠感,逐漸走入“以不變教育應對萬變學生”的慣性教育軌道,其創(chuàng)新意識和教育熱情也隨之逐漸消退。
所以針對這樣一個特定的群體,從養(yǎng)成教育著手,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為了培養(yǎng)學生說話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口才歷練法,即使課堂效率暫時下降也在所不惜,從逼迫學生說,到引導學生說,再到學生愿意說,敢說,會說。最后通過組織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辯論等方式強化口才訓練。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行為習慣,我充分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安全方面的教育。 通過講解、示范、榜樣激勵等督促學生認真遵守紀律,使每個學生具有“服從集體,服從命令”的意識,具有自我約束力,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呈現出“活而不亂,嚴而不死”的良好班風班貌。作為班主任我積極參與到學生的課間活動中,既鍛煉了身體,也能隨時糾正班級學生的不良行為。 同時我充分發(fā)揮班干部的職能作用,讓他們大膽參與班級管理。 另外我還制定一套班級獎勵措施,每周開展雛鷹爭獎等活動。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半個學期以來,學生的安全意識和紀律性都有很大的提升,基本上杜絕了打鬧和叫罵的不良行為。
三、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一)家庭、學校、社會、學生四位一體,齊抓共管
1.加強教師身教。 教師應該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小學生會有意識地將教師的一言一行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起了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
2.充分發(fā)揮家庭與社會的育人作用。 家長是學生的啟蒙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時間相當長,家長的一舉一動往往成為學生判斷是非得失的標準。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學校中已經接受了教師正確的引導,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長不良習慣的影響,而失去了行為習慣是非判斷的標準。因此,要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 通過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等多種渠道,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等方面的表現,發(fā)現問題及時糾正,幫助家長提高育人意識和能力,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同步進行。
3.學生本身也是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有許多學生在老師面前可能有所顧忌,但在學生之間肯定會“原形畢露”。這時,教師可通過多種途徑觀察這種現象,對“癥”下“藥”,對他們進行“改造”,讓他們改掉不良習慣。
(二)注重反復,強化訓練
實驗證明,一項行為習慣至少要經過 21 天不間斷的訓練才能形成。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來引導學生行為。每周提出切實可行的行為要求,每月根據學生實際更換新的目標鼓勵學生對照目標找出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同時,教師可以通過“班級群”、 “家校聯系卡”等方式及時對孩子在家的行為提出要求,使家長有的放矢地督促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注重體驗
小學生情感體驗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如:每周的升旗儀式就是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教育的良好契機。 結合“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進行各項競賽活動,都能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團結協(xié)助的精神。
四、總結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生活態(tài)度,健全的人格,是一點一滴進行培養(yǎng)的,是通過不斷的熏陶,正面教育而形成的,因此教師,要付出耐心,恒心,愛心去教育孩子,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詹萬生主編《整體構建德育體系總論》,教育科學出版社.
[2]周民書等;關于青島市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的研究報告[J];青島行政學院學報.
[3]王瑩、黃亞武;流動人口子女教學現狀的實證研究——基于中部三省的調研分析[A].
沈陽市沈河區(qū)中山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