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旨在通過留白預設,培養(yǎng)身心調(diào)和、體腦兩健、充滿活力的個體。即立足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靈活應變、點燃思維火花、開啟心靈智慧,進而生成自然、動態(tài)、開放,充滿創(chuàng)新與富有生命活力和生活氣息的新型課堂。
關鍵詞:預設;留白;小學英語;策略
魯?shù)婪颉ぐ⒍骱D分?,滕守堯譯的作品《視覺 思維》指出,人們注意到東西不完整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一種將其補充完整的沖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留白預設,為學生思維發(fā)展留足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主體。教師通過自己博大精深的智慧在留白藝術中機智調(diào)控,適當引導,從而激活個體已有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從懵懂疑問的此岸走向和諧健全的彼岸。
一、 削足適履,步履蹣跚
盧梭在他的《愛彌兒》開篇就慷慨激昂地說:“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人們不愿意接受事物天然的那個樣子,甚至對人自身也是如此,必須把人像練馬場的馬那樣加以訓練;或像對待花園中的樹木那樣待人,照他喜愛的樣子弄的歪歪扭扭?!狈此寄壳暗挠⒄Z課堂,常常出現(xiàn)以下問題:1. 學習主體缺失,課堂上學生被動地回答問題,英語課堂只見教師,不見學生。2. 學生對話僅僅發(fā)生在課本句型框架中,脫離課堂。
[案例1]在一次三年級同課異構(gòu)中,A教師準備了豐富的水果道具,這些道具有序擺放在講臺上:
T:Today we'll learn some fruit. 教師手拿蘋果,Look,What is this?
S:It's an apple.
T:Yes,repeat after me. Apple.
S:Apple.
T:What's this?
S:It's a pear.
T:Yes,Repeat after me. Pear.
S:Pear.
每當教師拿出一個水果,學生們便整齊劃一地回答,幾輪之后,學生回答得聲音越來越弱。
B教師也同樣準備了豐富的道具,但是并沒有把水果道具放在學生眼睛可以看見的地方。
T:First,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 It's red. It's sweet. What is it?
S:Is it an apple?
T:Yes. It's an apple.(教師出示新鮮水果)
S:It's yummy.
T:Taste it.
S:It's so sweet.
學生在教師A直白的呈現(xiàn)下,無奈地被“設計”,被“交流”,眼神逐漸暗淡,聲音慢慢變?nèi)?。而教師B則給學生留下懸念,吊足了學生的胃口,激活學生思維,在教師預留的空間里,學生神態(tài)放松卻又專注。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提到“學生去做的事,而不是為他們做好的事?!?/p>
在日常隨堂聽課中,類似于教師A的課堂依舊存在,學生在被設計,被表達,唯獨聽不見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語言,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慢慢地趨于模式化,英語知識被高高放在書本上,鮮活的思維隨著流水線式的運作逐漸枯萎。
二、 解開枷鎖,且行且思
建構(gòu)主義的核心思想即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經(jīng)驗、思考、認知、興致參與課堂活動。課堂預設過多,學生語言表達無從訓練,教學效果難以提升。建構(gòu)主義認為學習者運用學習資料,通過預設的橋梁,建構(gòu)自己的人生觀,留下的是學習者更廣闊的探索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方案應是“外出旅行時的指南針,而不是有固定路線和時刻表的火車”。
[案例2]在一次市公開課上,沈峰老師把提問的話語權(quán)下放給學生,讓學生在趨于真實的環(huán)境中參與課堂。課開始時,沈老師利用借班上課這一條件,過和孩子們互致問候后,進行了以下對話:
T:Now you may ask me some questions.
S:What's your name?
T:My name is Shen Feng.
S:How old are you?
T:Secret.
S:Do you like yellow?
T:No,I like pink.
S:What's your favorite food?
T:Fish.
...
沈老師在教學預設中除去了限制的枷鎖,巧“留白”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像繪畫藝術中的畫家一樣“蜻蜓點水”。所留之“白”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這樣能啟發(fā)學生思維。教學實踐中,教師掌握一定的留白技巧與方法,可以增強教學的藝術性,使教學更富有成效。那么,該如何留白呢?
(一)創(chuàng)造目標上的留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經(jīng)驗的教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知識原野的窗子?!痹陬A設教學目標時,為學生留有一席之地,這扇窗要以開放的態(tài)度包容學生舊知、思維,讓學生通過這扇窗窺見更廣闊的世界,思維火花得以點燃,語言表達得以訓練,為學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讓學生飛向更廣袤的天空。
[案例3]弋向紅老師在繪本Run Away Bunny教學時,與學生進行了以下對話:
T:If I give you ability to change. What will you become? Work in pairs.
S:I will become a house.
T:Why?
S1:I want my mum to have a rest.
T:If your mum become a pencil sharpener. What will you become?
S:I will become a pencil. My mother will make me sharp.
T:Can you say like this:If I become... my... will become...?
S:If I become a pencil, my mother will become a pencil sharpener. She can make me sharp.
S2: If I become a butterfly,my mother will become a fairy lady. She can catch me.
S3:...
一位教師要面對幾十個學生,而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抱有不同的學習期待、有著不同的生活經(jīng)驗和不盡相同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也有各自不同的需求(王薔,2002)。弋老師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在教學中充分納入學生已有生活體驗,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激活學生體驗。正是因為從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經(jīng)驗出發(fā),才使學生才思泉涌。課堂上做到立本求真,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fā)揮。沒有堆砌的教具,沒有精美的圖片,沒有炫目的動畫,但是卻能體會到語言帶給人精美的畫面感,學生想象力在這一刻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每個個體帶著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走進課堂,用自己的想象力為留白裝點出出絢麗的色彩。他們帶著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靈感和興趣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多樣性、豐富性和不確定性。因此,教學不應該只是實施“預設”,它更應該是對課程的創(chuàng)生與開發(fā)的過程。
(二)創(chuàng)造知識上的“空白”
愛因斯坦說:“發(fā)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應始終放在首位,不應當把獲得知識放在首位。”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教授也指出:“我們必須改變那種認為只有通過老師教,才能學到知識的陳舊教育思想,要使學生從‘不教不會變成‘無師自通的人?!?/p>
[案例4]在一次組內(nèi)聽課中,某教師通過展示周末學生為動物表演拍照的作業(yè),讓學生在課堂上向同學們介紹自己拍照的情景,在此教師只提供了對話支架:
A:Look! There are so many wild animals.
B:Wow!They're...
A:Yes,I like them very much.
B:Look at... It is orange.
A:It's so interesting.
Tips:What can it do?
What does it eat?
在這里,故意留些空白,并不是對知識的“舍棄”,而是一種“欲擒故縱”的手法,這樣就起到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求知欲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學生之間是一種互動、平等的對話關系。加涅認為:學習有獨立過程,因為沒有教,學生也可以自學,教沒有獨立過程,因為教只是幫助學,教不能離開學。知識上的“留白”讓預設在動態(tài)中生成發(fā)展。
三、 破繭而出,豁達通透
布盧姆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chǎn)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币虼私o預設留白,才可能破繭而出,生成創(chuàng)造。
[案例5]在片區(qū)教研課上,一位教師通過魔術方式引出了red,在大多數(shù)學生興趣盎然地跟讀單詞red時,一位學生拿出手中的筆說:It is red.教師點頭贊賞:Yes,it is red.之后,繼續(xù)啟動其他顏色的魔術,學生被生硬地從生活中脫離出來,繼續(xù)跟上教師的步伐觀賞另一場魔術盛宴,在課堂里學生消失,被書本詞匯取代,這樣的課堂只見教師,不見學生。葉瀾教授認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通道和美麗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走固定的路線。特別是課堂上某些意外生成稍縱即逝,動態(tài)生成式的課堂,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著教師走,而是教師按預定的教案教學時,密切關注學生的學情,根據(jù)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隨時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設計和組織后續(xù)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
(一)從生成走進生活
中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兒童能做的,就應該讓兒童做,兒童能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鼓勵兒童發(fā)現(xiàn)他自己的世界。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余文森教授認為:學生不是畫家筆下被動的圖畫,也不是電視前無可奈何的觀眾,更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兒童的發(fā)展具有豐富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不可限量的。
筆者在執(zhí)教3A Unit 2 B部分內(nèi)容時,學習完顏色相關知識:white,pink,black,yellow,blue,green,red,orange,brown以及What colour do you like?后,預設了這樣一個拓展活動:全班分成六小組,每組一個學生扮演小記者,采訪組員并記下組員喜歡的顏色,在此過程中,A生回答:I like pink,說完分別在白紙上把“red, white”兩種顏色混合起來,之后得出了此生所說的pink.其他學生見此紛紛展示自己的發(fā)明:I like green,然后把yellow和blue兩種顏色相混合得出green,學生在創(chuàng)造中不亦樂乎。動態(tài)的生成一個句子:Red mixing with yellow is orange.這個句子也就自然浮上學生的腦海,雖然句型不為本課預設目標,但是它是學生智慧的結(jié)晶。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了成就感,挖掘了創(chuàng)造的潛能,提高了自我效能感。
(二)生成創(chuàng)新思維
皮亞杰認為:一切真理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者由他們重新發(fā)明至少重建,而這種“獲得”“重新發(fā)明”“重建”的過程,就是學生資助構(gòu)建的過程。蘇格拉底的產(chǎn)婆術結(jié)合問答法,訓練小學生英語學習的思維成長于無形。在地球村的時代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也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
預設為授課之前提,留白預設,就是要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學生個人情感體驗、知識經(jīng)驗積累。在留白的課堂里,學生是執(zhí)筆的畫家、是劇目的主角,他們帶著對劇本的理解,演繹出獨特文本的。唯有如此,才可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才可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湖南省教育廳.中學教育心理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王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3]葉瀾.課堂教學改革中預設與生成[J].基礎教育論壇,2012(10).
作者簡介:陸海燕,江蘇省南京市,南京致遠外國語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