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摘? ?要:為什么英語聽、說、讀等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往往成效顯著,而寫作教學卻一直是“老大難”?筆者認為,這與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時過于注重訓練,疏于教學有很大關系。依托教材中體系化的寫作活動進行英語寫作教學,遵循語言輸入與有效輸出的基本語言學習規(guī)律,是提升寫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改變寫作教學無從下手這一困局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寫作教學;寫作任務;寫作能力;語言輸出
在日常教學教研活動中,針對英語教學中的困難、困惑和問題,筆者通過問卷、訪談、座談等方式,在一線英語教師中展開了多次調研。結果顯示,參與調研的絕大部分教師都認為英語教學中最大的挫敗感來自寫作教學。無論是語言知識層面的詞匯、語法等,還是語言技能層面的聽、說、讀、看等,通過教與學,學生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收獲與提高。但對于寫作教學,教師們往往感覺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微。
其實,學生對英語寫作的感受何嘗不是如此,甚至相當多的英語優(yōu)等生對寫作也望而卻步,不得要領。英語寫作,到底為什么難?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以外研版高中《英語》(2019年版)教材(以下簡稱外研版教材)為例,僅從基于教材的寫作活動對英語寫作教學進行反思、剖析與施策。
反思:教材中的寫作任務是教師眼中的“菜”嗎?
對于相當一部分教師來說,教材中的寫作任務與高考的寫作考查相關性不大,寫作形式與高考不同,寫作內容與高考不符,寫作要求與高考差異更大……因此,為了擠時間做與高考相關的工作,教材中的寫作活動就成為了一部分教師英語課堂上的犧牲品。
以外研版教材選擇性必修一Unit 1為例,本單元的寫作活動要求是Writing about a comedian。教學中的相關寫作活動設計是讓學生首先閱讀一篇題為Charlie Chaplins Legacy的blog post,然后完成如下寫作任務:
Choose a comedian who makes you laugh. Think of the information you want to include and complete the notes below.
General introduction: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y I like him / h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is/ Her funniest wor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y comments: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認為這樣的寫作活動與高考考查的寫作能力關聯(lián)性不大,就把寫作任務修改如下:
假如你是李華,你看到網上有一篇介紹Charlie Chaplin的blog,你想對Chaplin做進一步了解,請你用英語給美國網友Jack寫一封郵件,請他給你推薦一本介紹Charlie Chaplin的書。
這樣的寫作任務,看似與高考寫作形式上有關聯(lián)了,但寫作任務中的語言輸出與本單元剛剛學習的有關喜劇、喜劇人物以及Charlie Chaplin的閱讀輸入幾乎毫無關系,語言輸入與輸出不在同一頻道,談何寫作能力培養(yǎng)?寫作不建立在輸入的基礎上,豈不成了空中樓閣?
更有甚者,有的教師直接廢棄寫作活動,僅把Charlie Chaplins Legacy這個語篇當作普通的閱讀材料,然后講解一下in the 1910s、in my opinion、fall behind、keep up等短語以及who引導的定語從句等語言知識點,這一單元就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作為一整個單元最重要的語言輸出環(huán)節(jié)成為了擺設。
美國作家德爾文·G.舒伯特在Reading is Writing一文中指出,教科書所編寫的閱讀文章是寫作素材的集散地,是語言現(xiàn)象的展示廳,是語法規(guī)則的剖析室,是文章體裁的示范本(轉引自趙群英,2003)。而教材中的寫作活動,正是基于這些素材、現(xiàn)象、規(guī)則和體裁設計的。落實好寫作活動,是改變英語寫作詞不達意、句不得法、言不由衷的八股文式的寫作的有效途徑。
剖析:教材中的寫作任務目標指向是什么?
任何一套教材都有其整體的編寫框架和體系,并對聽、說、讀、看、寫等各項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有整體的規(guī)劃和設計。我們先看一下外研版教材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的寫作活動是如何架構的(見表1—3)。
從這三冊必修教材的寫作活動看,教材中的寫作活動編排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寫作體裁豐富,涵蓋了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等主要寫作體裁,并且每種體裁有不同的寫作要求;
第二,基于三大主題的寫作話題包羅萬象;
第三,每一個寫作活動都完全基于本單元的語言輸入活動,確保學生在語言輸出時有充足的語言儲備;
第四,教材為每一個寫作活動都會重新提供寫作“腳手架”,為語言輸出提供必要的語言素材、結構框架和邏輯脈絡。
以外研版教材必修三Unit 6為例,本單元的話題是Disaster and hope,單元內有三個完整的輸入語篇。第一個語篇Hot! Hot! Hot!是關于極端天氣的話題;第二個語篇是Types of natural disasters,這是一個基于語用的語篇,但同樣具有重要的語言和信息輸入價值;第三個語篇Stars after the storm,講述了作者暴風雨的經歷,以及之后的感受,這一語篇與單元主題Disaster and hope高度契合。經過三個語篇的學習,學生對與Disaster相關的話題、信息等有了較為充分的語言儲備和認知儲備,基本可以保證言之有物。本單元的寫作任務如下所示:
Make notes for flood safety guidelines based on the hurricane safety guidelines in Activity 5. Do further research if necessary.
Flood Safety Guidelines
Things to do before a floo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ings to do during a floo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ings not to do during a flood: 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保證寫作框架的合理性和嚴謹性,教材在寫作任務前提供了題為Hurricane Safety Guidelines的小語篇,其基本結構是:
Things to do before a hurricane
Things to do during a hurricane
Things not to do during a hurricane
這個基于pre-writing的寫作“腳手架”,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標準模板以及實用的寫作素材,再加上之前幾個相關話題語篇的語言輸入和信息儲備,給學生的寫作任務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保障。而這種基于有效語言輸入的語言輸出活動,讓單元整體學習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語言學習閉環(huán),學生在其中能夠用學到的英語完成真實具體的任務,符合語言學習的本真與規(guī)律。
由此,我們會清楚地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寫作任務目標指向非常明確。
一是基于真實的、充分的語言輸入。
二是通過提供寫作“腳手架”,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遷移能力。
三是寫作內容都是基于真實的交際情景和語用情景。學生通過完成寫作活動,不僅掌握了類似文體的寫作結構或邏輯結構,而且提升了寫作能力,激活了相關語言儲備。
四是寫作活動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學生通過寫作活動,知道在面臨颶風、洪水等自然災害時,如何保證自身安全,這無異于給學生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課。
再如,外研版教材必修二Unit 2 的單元話題是Lets celebrate!,語篇輸入分別是:介紹西方節(jié)日的The real Father Christmas,信息型語篇Lantern Festival celebrations,以及對中國春節(jié)是在家用餐還是外出用餐持不同觀念的Time for a Change?。這些語篇既開闊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又堅定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并通過對比不同的觀念和態(tài)度,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在充分的語言、信息、觀點輸入基礎上,本單元的寫作活動是閱讀一篇介紹世界各地慶祝中國春節(jié)的評論文章,學習借鑒其相關信息和觀念,形成自己的理解與判斷,并Write a letter to the editor to express your ideas。
在呈完整“鏈條”式的一系列教材活動中,寫作活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作為一個單元最后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寫作活動既是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單元學習中的進一步鞏固提升,也是檢驗與評價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培養(yǎng)水平的重要手段。
施策:如何有效利用好教材中的寫作任務?
基于外研版教材,筆者嘗試把寫作任務的定義擴大為語言輸出任務,因為在教材體系中,除了每單元最后的寫作活動之外,教材中還有許多有助于提升學生寫作和表達能力的語言輸出活動和環(huán)節(jié)。為有效利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輸出水平,全面提升寫作能力,筆者建議廣大教師重點做好以下幾點。
1.基于單元主題,整體規(guī)劃單元語用培養(yǎng)目標
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這三大主題構成了教材所有單元的大主題。有些單元主題相同,但學習探究主題的路徑與角度卻各有差異,因此,從語用角度整體規(guī)劃單元學習目標很有必要。
以外研版教材必修二Unit 3 On the move和選擇性必修一Unit 3 Faster, higher, stronger為例,這兩個單元的話題都是關于體育的,但選用的語篇側重點不同,從語用培養(yǎng)角度看,教學目標也各不相同。
必修二Unit 3 On the move單元的第一個語篇A Game for the World是說明文,介紹世界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足球,教材中設置了如圖1的讀后任務。
此任務除了幫助學生熟悉語篇內容、掌握與足球話題相關的語言知識之外,在教學中教師還需要運用這個任務強化學生的語用意識:在說明一件事情或一個觀念時要通過Opening進行整體介紹,然后通過若干的Reasons以及支撐相關Reasons的Examples來論證,最后達成想表達的Conclusion。要培養(yǎng)學生這種嚴謹?shù)摹⒂欣碛袚?jù)的表達方式和表達邏輯,通過完成教材的寫作任務是非常有效的。
本單元Developing ideas板塊的語篇Running into a Better Life介紹了四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年齡的跑步達人的跑步故事,讀后任務之一如下所示:
Work in groups. Give a talk about a runner you know.
Use the notes to help plan your talk.
Runners name: ____________
Age: ___________________
When he / she started runn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at he / she thinks about running: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一個口頭輸出的語用活動,但同樣有助于寫作能力的提升。通過完成活動,學生對記敘文寫作的條理性和邏輯性將有更明晰的印象。
本單元的寫作活動是Writing a sports story。有效完成這一任務,不僅需要建立在閱讀理解這部分的 “notice and post”上,還需要建立在第一個輸出任務中對某項體育運動的介紹方式上,也需要建立在第二個口頭輸出任務的敘事邏輯上。因此,本單元的整體語用學習目標是基于邏輯與條理的描述與表達:
(1)學習如何層次分明、有理有據(jù)地介紹或說明一項運動或活動;
(2)學習如何有清晰、條理、有深度地描述某個人或物;
(3)學習有邏輯、有情感、有內容地記敘一個故事或事件。
而同樣是體育話題,外研版教材選擇性必修一Unit 3 Faster, higher, stronger的語用目標則不同。介紹籃球明星Stephen Curry的語篇The road to success的讀后任務之一如下所示:
Complete the mind map with supporting details.
Self-belief:? ______________
Hard work: ______________
Perseverance: ____________
這個任務一是加深學生對語篇內容的理解與掌握,二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信息或細節(jié)讓人物性格的描寫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
Developing ideas板塊中的語篇The Return of the Champions是一篇關于中國女排的傳記類文章,讀后的口頭輸出性任務與上一任務類似,要求學生用具體事例說明中國女排精神。
而本單元的寫作活動要求學生根據(jù)教材提供的一篇“我”參加接力賽的記敘文,撰寫一篇關于學生本人經歷的運動相關的時間的文章。由于這一寫作任務也著眼于細節(jié)和具體事例描寫,筆者將本單元的語用學習目標確定如下:
(1)學習用事實性細節(jié)描述一個人的性格特點;
(2)學習用具體事例或事實描述一個團隊的精神或特點;
(3)學習從時間、地點、事件、感受等方面描述一次具體的運動經歷。
規(guī)劃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的語用目標,使每一單元的語言輸入更有針對性和準確性,使語言輸出更具目標性和實用性,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寫作教學的隨機性和盲目性,確保寫作教學提效益、保質量。
2.基于語言運用,抓好語言知識的學習與鞏固
語言學習目標必須基于語用,而非基于應試。如前文所述,教材每一單元都把寫作這一語用目標作為最后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在單元學習過程中也設置了不同形式的語用目標。因此,在語篇輸入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目標首先要基于語用,學生的學習目標也首先要基于語用,在真實的語境中學習運用詞匯,認知掌握語法,使英語學習由“學練考”變?yōu)槌B(tài)化的“用中學”。
3.基于語言輸入,做好語言輸出的微技能培養(yǎng)
在前文關于整體規(guī)劃語用學習目標的部分中,筆者列舉的兩個單元中都有不同的語言輸出微技能培養(yǎng)。必修二Unit 3 On the move著重培養(yǎng)學生有邏輯和條理地表達,選擇性必修一Unit 3 Faster, higher, stronger則側重于對事實性細節(jié)和事例進行描述與表達。
再比如外研版教材必修一Unit 3的第一個語篇Like Father, Like Son的其中一個讀后任務(見圖2)。這個讀后活動首先讓學生從語言知識的層面進行鞏固,接著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掌握劇本寫作的幾個基本要素:背景、情節(jié)、人物。這也是對語言輸出微技能的培養(yǎng)。
必修三Unit 1的語篇Little White Lies中的一個讀后任務如圖3所示。
從語用微技能的角度看,這一任務保證了學生語言輸出的完整性。任務給出的Introduction、Main body和Conclusion是完整而連貫的三個部分,同時,學生對每一個Reason提供支撐性的事例、進行必要的分析。這樣的語言輸出既邏輯嚴謹,又內容充實,還有理有據(jù)有觀點。
4.基于語言輸出,完成學科立德樹人的首要任務
教材中所有的寫作活動都有育人內涵,Writing a biography要求為屠呦呦撰寫傳記,與Writing an experiment report都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研究精神;Writing about an artwork和Writing a movie review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和品位;Writing a sports story有助于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Writing about a family memory有助于加深家庭成員間的親情關系;Writing an animal fact file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興趣與決心……當“立德樹人”不再是空洞的說教與口號,而是融入學科學習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融入語言運用的自然情景中。這種融入血液的、由內而外激發(fā)出來的育人元素,才能讓英語學科教學基于學科、高于學科、學科育人、服務社會。
結語
我們常說: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這是非常正確的。特別是英語學習者永遠不可能只靠教材就解決英語學習中的所有問題。但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會發(fā)現(xiàn):教師在教授學生語言知識時,依賴教材中的閱讀語篇過多;在培養(yǎng)語言技能時,則依賴教材過少。特別是寫作教學,常常是只有寫作訓練,沒有寫作教學,對教材中的寫作活動基本忽略。事實上,對語言知識的學習在任何語篇中都可以完成,而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則需要有一個成熟完善的整體架構和活動設計,這才是本文強調教師要基于教材的寫作活動加強寫作教學的目的。與外研版教材一樣,其他版本的教材也都是基于新課標理念,遵循語言學習輸入與輸出的基本規(guī)律(見圖4),對每單元的學習活動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
教材中的寫作活動不僅是對本單元語言輸入的鞏固與檢驗,更有助于整體提升語言輸出能力。只有保證了充分的語言輸入,學生才能做到有效的語言輸出;沒有及時有效的語言輸出,語言輸入就成為死水一潭,英語教學就回到了機械地學習和識記語言知識上,這是傳統(tǒng)教學中英語學習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無論使用哪個版本的英語教材,都不能忽視教材寫作活動的價值,都應該合理有效地利用寫作活動設計,提升學生的語言技能和輸出質量。當然,如果教師能基于教材的寫作活動進行進一步的創(chuàng)新設計,使教材的寫作活動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那一定會收獲更好的寫作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