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宏
摘 要:教育是一門藝術,語文課堂教學要講究藝術。講求教學藝術的語文課堂,自然能夠取得好的教學效果。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積極探求語文課堂教學藝術規(guī)律,探索其中的教學之美,從“導”得好、“引”得好、“拓”得好、“結”得好四個方面入手,打造藝術課堂、高效課堂,保證課堂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四好”;教學效果;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3-0024-02
教育是一門藝術,語文課堂教學要講究藝術。對于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眾說紛紜,百家爭鳴。在此,筆者結合自身多年語文教學經驗,嘗試探求語文課堂教學藝術規(guī)律,探索其中的教學之美,以饗讀者。筆者認為,要想打造藝術課堂、高效課堂,就要“導”得好、“引”得好、“拓”得好、“結”得好。
一、“導”得好
“導”是指開篇的導入語。“導”得好,就是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導入語要設計好,要引人入勝,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七種。第一,故事式導入。即給學生講一個和課文內容相關的故事進行導入。第二,音樂式導入。即利用樂曲和歌曲進行導入。第三,設疑式導入。即課前設置一個疑問,讓學生帶著懸念聽課。例如,講解《鄒忌諷齊王納諫》前,教師這樣導入:古時候有很多賢臣在上諫國王的時候,往往采取委婉的方式。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就是賢臣鄒忌委婉諷諫齊王的故事,那么鄒忌是怎么諷諫的呢?第四,抒情式導入。即用聲情并茂的開場白把學生引入相應的教學情境。例如,講解朱自清的《春》前,教師這樣導入:同學們,一提到春天,我們就會想到東風浩蕩、大地復蘇、百花爭艷、百鳥爭鳴,到處生機勃勃,古今中外無數(shù)文人墨客都用自己飽蘸激情的筆來贊美春、歌頌春。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筆下的春是何種風情。第五,回顧式導入。即通過回憶學過的知識進行導入。例如,教學高爾基的《海燕》前,可以這樣導入:本單元,我們在《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明曉了祖國的過去和現(xiàn)在,在《梅嶺三章》中理解了陳毅元帥視死如歸的革命豪情。今天,我們又要和一只海燕展翅高飛、搏擊云天!第六,引用式導入。即引用名言警句、詩文對聯(lián)等進行導入。例如,講解諸葛亮的《出師表》時,可以這樣設計導入語:唐代詩人杜甫在《蜀相》中寫道:“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边@里的蜀相就是指諸葛亮,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諸葛亮的名篇《出師表》。第七,開門見山式導入。即用簡明扼要的幾句話把文章的要旨和盤托出。例如,教學胡適的《我的母親》時,可以這樣設計導入語: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無私的愛,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胡適先生,了解他的成長經歷,認識他的母親,感知他對母親的深切懷念之情。
二、“引”得好
“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這里的“引”就是筆者所說的“引”。作為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習,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那么,教師如何才能“引”得好呢?
1.要有序引導
(1)按課文的寫作順序進行引導。1)按時間順序引導。例如,余光中的詩歌《鄉(xiāng)愁》,就是按時間順序寫的。講解這首詩歌時,可以按時間順序引導,讓學生理解時間的漫長,從而深刻體會歷史的滄桑感和詩人的濃濃“鄉(xiāng)愁”。2)按空間順序引導。例如,古文《核舟記》就是按照船體、船頭、船尾、船背的空間順序寫的,教師講解時,可以按照空間順序進行引導,讓學生體會雕刻者高超的技藝。3)按時空交叉順序引導。例如,《鄉(xiāng)下人家》就是按照時空交叉順序寫的,教師可以按時空交叉順序進行引導,讓學生感受鄉(xiāng)下人家的美好生活和悠閑情韻。
(2)按課文的結構進行引導。1)總分總結構。例如,《桂林山水》的開頭先總寫“桂林山水甲天下”,中間主體分寫漓江水的特點——靜、清、綠和桂林山的特點——奇、秀、險,最后總括桂林山水。教師講解時可以按照這一結構進行引導。2)遞進結構。按照層層遞進的結構寫成的文章邏輯嚴密、思路清晰。例如,吳晗的議論文《談骨氣》就是典型的“三段論”式的遞進結構:引論——提出問題(是什么),本論——分析問題(為什么),結論——解決問題(怎么樣)。教師講解時,就可以按照此結構進行引導分析。3)對比結構。對比結構就是通過對正反兩方面的事物進行對比來布局謀篇。例如,《拿來主義》就采用了正反對比結構的形式,教師講析時可以按照對比結構引導學生學習。
2.要引入佳境
(1)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這種對文字進行聯(lián)想的方法,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思維,又有利于教師進行教學創(chuàng)造,將學生帶入文章所描寫的場景及意境。例如,講解漢樂府詩歌《江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這首詩所描寫的美麗畫面:明媚的夏日,江南的蓮花爭奇斗艷,蓮葉非常茂密,可能會有很多女孩去采蓮,真是蓮花美、蓮葉美、人更美!魚兒在蓮葉間自由自在地游,一邊嬉戲,一邊享受快樂。
(2)引導學生感受情思。作者寫文章是為了表情達意,所以,讀者只有感受到作者的情思,才能真正讀懂文章。例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想象送別的畫面外,還要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思。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一下:李白站在江邊,目送孟浩然遠去,直到孟浩然所乘之船消失在水天交接的地方。長江滾滾,滔滔不盡,仿佛詩人對友人的牽掛一樣綿綿不絕,這是多么深厚的情意呀!這樣,學生就能理解和感受到詩人的情思。
(3)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學生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例如,講解完有關演講稿的知識后,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寫演講稿,舉行演講比賽,尤其要舉辦和現(xiàn)實結合緊密的演講賽,這樣就能把書本知識變“活”,使學生學會學以致用。
三、“拓”得好
“拓”指拓展?!巴亍钡煤?,就是指教師在“引”得好的基礎上,把知識拓展開去,力圖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1.單向拓展
單向拓展指沿著一條線索進行拓展。例如,講解完杜甫的《兵車行》后,教師可以把相關知識進一步拓展,介紹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杜甫的愛國愛民情懷。再如,講解完《黃山奇石》后,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黃山的其他景觀,如“松奇”“峰奇”“云奇”,還可以介紹“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及其他名山,利用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2.多向拓展
多向拓展指沿著多條線索進行拓展。例如,講解完王維的山水詩《山居秋暝》后,教師可以拓展王維的其他詩篇,如《鹿柴》《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還可以介紹和王維齊名的詩人孟浩然及其著名詩篇,以及我國山水詩的發(fā)展脈絡等。
四、“結”得好
“結”指結尾,“結”得好指課堂教學的結束語要好。
1.總結式結語
這種結語的特點是簡明扼要、言簡意賅,讓學生對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有明確、精要的了解和回顧,從而高屋建瓴、準確掌握。例如,學完《我愛這土地》后,教師可以這樣設計結束語:這首詩中,詩人艾青把自己比作一只鳥,表達了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
2.承上啟下式結語
這種結語的特點類似于評書的每章結束語,即“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其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繼續(xù)聽講的求知欲。例如,學完《桃花源記》后,教師可以這樣設計結束語:桃花源這個地方,反映了陶淵明的理想生活之地,他的文筆清新自然、語言優(yōu)美,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柳宗元的文筆又怎么樣呢?他筆下的《小石潭記》描寫的是什么景色呢?請大家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馬芝蘭,張金發(fā).教師口語[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16.
[2]王曉平.教師的語言藝術[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2001.
[3]王德清.教學藝術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