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 要:新課標指出,科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科學意識,促使學生能夠利用科學思維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并對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進行發(fā)現(xiàn)與探索,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科學發(fā)展。為此,廣大教師必須領會新課改的真實意圖,充分認識到科學教育與實際生活的內在聯(lián)系,積極探索科學教育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以便促進學生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主要從小學階段的科學教育入手,闡述了具體的生活化教學策略,僅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實施策略
從學科本質特點來說,小學科學教育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從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范圍來說,僅僅將學生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工作局限在學校和課堂中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將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工作延伸至實際生活中,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實際需要。
一、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復雜的科學知識很容易使學生“望而卻步”,對興趣培養(yǎng)產生不利的影響。鑒于此,教師有必要將生活化教學與情境教學法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貼近生活的情境中探索科學的本質,從而深化科學認知。[1]一方面,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利用有效問題來啟發(fā)學生,讓學生在問題的帶領下對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進行探究。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情境創(chuàng)設優(yōu)勢,將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現(xiàn)象呈現(xiàn)在課堂上,當學生將生活中的切身經驗和科學教育結合起來時,便能更好地借助生活來理解“科學現(xiàn)象”,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思維。以“種子變成了幼苗”為例,由于這部分內容較為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這部分內容進行“動態(tài)轉化”。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定會被牢牢抓住,對生命的探究欲望定能被充分激發(fā),這對促進學生的自主性發(fā)展是十分有利的。
二、提供生活化的實驗材料,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小學科學教育的過程中,許多科學規(guī)律都是通過實驗獲得的,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提升實驗教學的質量,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體會科學知識的本質,從而形成正確的科學思維。教師有必要在探究實驗中,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實驗材料,引導學生利用熟悉的材料進行科學探究,從而提高小學科學教育的實效性。[2]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參與到實驗設計、實驗實施與實驗創(chuàng)新的整個過程中,這樣才能達到生活化教學的根本目的。以“聲音的傳播”為例,在準備材料階段,教師應該學會放手,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搜集材料,以此強化實驗探究的多樣性。其次,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根據各自所搜集的材料設計出有差異性的實驗方案。對于實驗方案的可行性驗證,教師要引導并啟發(fā)他們進行合作探究,達到集思廣益的目的。當然,教師還需要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設計更多的實驗方案,通過動手實驗的方式獲得聲音傳播的條件,從而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顯著提升。
三、開展生活化的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要想讓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育過程中更好地開展,教師不僅要立足于課堂教學,而且還要對科學教育進行拓展延伸,從而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3]因此,廣大教師需要將科學教育延伸至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引導學生從科學的視角觀察生活,用科學的思維認識生活,用科學的知識改造生活,爭取在增強科學教育的生活化教學效果的同時,也讓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更好的發(fā)展。以“垃圾的處理”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出校園,開展“垃圾的回收”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找出環(huán)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進而制定出解決方案。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思考,在實際生活中學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遇到的問題。只有切實地將科學教育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才能實現(xiàn)科學教育與實際生活的深度融合,從而將生活化教學的要求落到實處。
綜上所述,科學教育與實際生活密不可分,只有將生活元素引入科學教育中,才能強化科學教育的實效性,
與此同時,只有在實際生活中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學生才能獲得更加準確的科學結論。為此,廣大教師務必要對科學教育的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積極探索,從課堂教學、生活探究兩個方面入手,不斷促進科學教育與實際生活的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李萬正.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科教導刊,2019(5).
[2]楊曉天.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8(16).
[3]張峰.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科學大眾,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