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在我國新課程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當下,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作為一種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并且讓教師在課堂上給予輔導地位的教學方法走入了人們的視野,同時這種教學方法也符合新時代的發(fā)展要求,讓人們認識到學生終究要學會自己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地被灌輸。
要讓學生通過三年的學習摸索出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以便將來在高中的學習更加得心應手。而想要學生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就需要學生不斷地去實踐,這時候自學就變得十分重要。議論則可以使學生間的想法相互交換,同時加上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同時也能夠始終堅持正確的學習方向,可謂一舉多得。
一、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現(xiàn)狀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盡管其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在應用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許多令人費解并且難以解決的問題。首先就是在自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學生從小都生活在高壓的學習環(huán)境下,前六年的學習有老師督促,驟然讓其自學,其自制力不足很容易會分心,并且在自己學習時由于缺少了一直以來教師的指導難免會不知所措。這種自學方法不但浪費時間,而且也不會使學生得到提高。其次就是在議論方面,教師如果選擇讓學生在課上對某個問題進行議論,學生議論的時間很可能會占用教師講課的時間,拖慢課堂的教學進度,而如果讓學生在課下進行議論,學生的自主性又沒有那么強,因此這就是另一個棘手的難題。最后就是引導學生的教學。在這個教學方法中,引導其實是最難的一個教學階段,教師應該如何引導,怎么引導,引導到什么程度,這個度是很難掌控的。教師如果引導得太多,就會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并沒有區(qū)別;但如果教師引導得太少,又會使學生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找不到自己學習的方向。
二、推動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在初中英語課堂上運用的措施
1.自學階段,教師可以采取頒發(fā)任務的方法
在自學階段,教師可以采取布置任務的方法,即在課前為學生頒布一些任務,讓學生完成這些任務,并在上課前檢查任務完成的情況,以此完成對學生自學方面的約束,讓學生在感受到約束的同時,也能夠有自學的動力。
例如,教師在對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進行講述時,可以在課前為學生布置一些任務,讓學生在課下了解有關(guān)吉他的一些基礎的知識和吉他演奏特別好的吉他手,并且提前預習課文,將課文中不認識的單詞找出來,標注漢語意思后接著翻譯課文,通過自行翻譯課文使學生對課文中的內(nèi)容了解得更加深刻,對課文中所包含的語法知識也能夠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2.議論階段,為學生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在議論階段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都應該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以達到在課堂上不浪費1分鐘,在學生能夠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意見的同時提高課堂效率,爭取在營造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可以高質(zhì)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進行討論時幫助學生完善觀點或者適時地給予學生意見以加快討論速度,在精準把握時間的同時讓學生的想法得到充分的交流。
例如,教師在對人教版七年級下冊Unit 4“Dont eat in class”這一課進行講述時,可以在學生已經(jīng)自學并且簡單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在英語課上組織小型的辯論賽,讓學生分正方和反方辯論可不可以在教室中吃東西。這個話題讓學生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也使學生充分理解教材內(nèi)容。
3.引導階段,教師要注重師生間的配合
很長時間以來,教師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都對學生起著主導作用,但一味地主導會使學生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在學習中盲目依賴教師,不肯自己去探索,以至于學生在學習時常常處于被動地位。長此以往,學生不肯主動去探索知識,自然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教師在引導時要細心、耐心,學生也要主動配合。
初中三年的學習既是小學六年學習的升華,也是為高中三年學習而打基礎的階段。因此,在這個階段中學生需要學習的不僅僅是課上所需要學到的書本知識,更需要學習的是學習方法。而自學·議論·引導的教學方法可以讓一個人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
[1]梁萍.淺析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校園英語,2020(36):195-196.
[2]徐莉.“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求知導刊,2020(3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