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
一、研究背景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但因時間相隔久遠,學生往往與其存在一層“無形的隔膜”。為了消除經典文言文篇目與學生現實生活這層隔膜,挖掘經典文言文篇目背后的多樣價值,筆者嘗試“融合勾連”:將不同能力訓練點融合,即“文言文教學”與“口語交際教學”相融通;將《鄒忌諷齊王納諫》與《出師表》打通,設置“學前課堂”,做一些“群文閱讀”的小嘗試。再以多種現實情境為依托,嘗試“分境”訓練,努力實現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工具性”價值。
二、課例嘗試
【導入】
一、從標題中,我們可以知道本文寫了哪些事?
預設:鄒忌諷齊王? 齊王納諫(板書)
二、追問:何為諷?何為諫?
預設:可根據書下注釋回答
文章圍繞“規(guī)勸改正錯誤”展開,鄒忌究竟對齊王含蓄地規(guī)勸了什么錯誤?齊王又如何接納鄒忌諫言呢?
【預讀之準】
一、糾讀音
二、正停頓
三、累詞匯
門庭若市:庭:院子;若:像;市:集市。門前和院子像市場一樣。原形容進諫的人很多?,F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四、集多義
找出文中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的詞語:聞、朝。
五、補省略
結合上下文,填補省略部分,請大家填補這三個空:旦日,客從外來,與(? ?)坐談,(? ?)問(? ?)客。
【諷諫之妙】
一、請用原文回答:鄒忌含蓄規(guī)勸齊王改正的錯誤是什么?請說出最核心的部分。
明確:王之蔽甚矣
二、結合文章,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哪些地方體現了“齊王納諫”?
考查能力:句子翻譯文章第三段
三、鄒忌是怎樣勸說成功的呢?請結合文章具體詞句分析,先自主思考,再小組討論。
教師預設和學生答案:
1.鄒忌諷諫有敬意:冒號使用、語序得當
2.鄒忌諷諫有擔當:雙重否定(穿插朗讀指導:“莫不”語速處理上急促些,重音要加強,讓齊王感知到情況的嚴重性)
3.鄒忌納諫有思考:用語準確
“窺”“孰視”“暮寢而思之”等詞語的使用,其實在用語上體現鄒忌在納諫前進行了深入思考,不是隨口提出,而是深思熟慮。
4.鄒忌納諫有方法:層層鋪墊,以小見大,類比說理
師總結:鄒忌作為一個對君王有敬意,對國家有擔當,對說理有思考、有方法的大臣,對齊王規(guī)勸是切實有效的。
【文本遷移】
我們綜合之前學過的《出師表》中諸葛亮的說話智慧,你看看鄒忌和諸葛亮有哪些共同之處?
教師總結:
【分境訓練】
情境一:初三的你想報名參加志愿活動,媽媽以即將期末考試為由阻止你,你該如何說服媽媽?
情境二:你的好朋友擔任班級干部。今天因某位同學不小心碰倒他的水杯在全班同學面前大發(fā)雷霆,該同學反復道歉卻未能得到原諒。當了解事件原委后,你該如何開導你的好朋友?
情境三:如果你是一名語文教師,你的課代表原先成績優(yōu)異,但現在因態(tài)度不認真,學習成績一落千丈,你該如何勸說她?
三、課后總結
為消除經典篇目與學生之間的思想隔膜,教師首先需要挖掘背后的原因。以本文為例,初中階段的學生雖然有著一定的閱讀體驗和生活閱歷,且對戰(zhàn)國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對理解文章仍然是“紙上談兵”。此種境況下,教師可另辟蹊徑,大膽嘗試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聯系,可將本課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說話智慧”,以求吸引學生注意,逐漸消除隔膜。
此外,教師還可嘗試分境訓練。這種訓練方式源于近幾年較為成熟的“情境教學”模式。語言實踐能力不能僅限于語文課堂的口頭分析或者語文試卷上的筆頭解析,應該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打磨、反思。所以,類似于攝影活動中的分鏡頭拍攝一樣,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設置多種不同的現實場景,由經典篇目中的多樣價值,啟發(fā)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能力,讓學生學有所成、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