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柯
【摘要】新課程改革對于學科教學提出了更為嚴格的標準,學科融合也是其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將教學內(nèi)容與歷史教學進行融合,考慮各種因素,讓學科教學的質量變得更好。教師應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解決課堂問題上,不斷優(yōu)化教學的效果并創(chuàng)新教學的策略,進一步推動歷史與語文教學這二者的融合進程。本文將研究高中語文教師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將教學內(nèi)容與歷史教學融合。
【關鍵詞】新課改背景;高中階段;語文教學;歷史教學;融合探究
引言:高中語文教師要對新課改的背景有所了解,掌握其對于學科教學帶來的各方面的影響,深入的分析現(xiàn)階段的課堂教學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本班學生的學習潛力,深入的挖掘教科書中的知識點,實現(xiàn)跨學科教學的完美融合,積累教學經(jīng)驗并創(chuàng)新教學的方法。學生要接受教師的悉心教導,不斷地找尋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并將其進行實踐,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在學習語文的過程當中,充分地運用頭腦中與歷史相關的知識。
一、深入挖掘課本,聯(lián)系歷史教學
教科書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據(jù),其中所包含的眾多學科知識點都或多或少的會與歷史學科產(chǎn)生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繼續(xù)深入的挖掘課本當中的內(nèi)容,以此來推動語文教學與歷史教學融合的發(fā)展進程。教師要轉變自身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不能再像之前一樣認為語文學科與歷史學科是兩個毫不相關的學科,因而學科之間的融合只是白白的浪費時間。要明白,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背景之下,學科教學之間的融合已經(jīng)是其必經(jīng)之路,也是不可扭轉的趨勢之一。教師要以敏銳的眼光善于發(fā)現(xiàn)語文學科教學與歷史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在最大程度上將歷史教學的內(nèi)容滲透到語文課堂當中,讓學生意識到語文學習與歷史學習的重要性。
例如,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一課的內(nèi)容時,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教科書中的圖片想一想本課所寫的主要是哪一重要的歷史事件,并思考我國建國是在哪一年哪一天。在這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共同閱讀課文,讓學生將作者在其中所運用到的寫作手法圈起來,并對其展開深入的分析,說一說這樣寫的好處在哪里。在這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時間的順序將寫作的內(nèi)容進行概括,并將建國之前我國所遇到的困難列舉出來,向學生說明國強則民富,引導學生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決心。
二、更新教學理念,優(yōu)化教學效果
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無法適應新課程教學改革給學科教學帶來的影響與變化,甚至還有可能會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礙。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及時的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掌握新課程改革背景之下所提出的教學要求與標準,以此來作為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指導思想與行動準則。高中階段的學生還沒有形成完善的語文思維體系,他們在閱讀和寫作等各個方面所積累的解題經(jīng)驗還不是十分的豐富,因而教師要加強對于他們的科學指導,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學生幫助,但是要避免學生對自己產(chǎn)生依賴感。教師要想方設法讓課堂教學的效果得到優(yōu)化,在推動語文教學與歷史教學相融合的過程中,要避免引起學生的反彈心理,想辦法讓學生逐步的接受新型的教學方式,并讓其能夠轉變對于兩個學科之間融合的看法。
例如,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課的內(nèi)容時,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課下注釋對本首詩進行翻譯,仔細體會作者在其中所賦予的思想情感。在這之后,教師可以問一問學生赤壁之戰(zhàn)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讓學生深入思考為什么在最后孫權和劉備能夠做到以少勝多,讓學生記錄此首詩的寫作背景。
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能力
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教學的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不能在沿襲之前的模式,否則,對于提升教學效果來說,沒有很大的幫助。新課程改革下教師需要明白自身所采取的課堂授課方式需要做出改變,以此來適應新背景的教學要求,要將教育教學的工作落實到具體的實處,而不只是讓其停留在表面的程度。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語文學習中所必備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教師要想辦法推動語文教學與歷史教學二者之間的融合,讓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真正的學到自己想要學的知識,滿足學習的需求。
例如,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短歌行》一課的內(nèi)容時,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曹操的豐功偉績并讓其說明為什么曹操曹丕曹植這父子三人能夠被稱為三曹,讓學生回響曹操曾經(jīng)與孫權,劉備等人經(jīng)歷過哪些戰(zhàn)爭,其結局是什么。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究,在課下翻閱這三人所寫的詩詞,并對其進行賞析。
四、引入現(xiàn)代技術,提高教學效率
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將現(xiàn)代化的教學技術引入到課堂中,以此來減輕自身的工作壓力,學生所獲得的學習資源會更加豐富,他們的學習眼界得以開闊,語文知識儲備得以增強。除此之外,教師要在融合語文教學與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提升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在將二者融合的過程中,必定要經(jīng)歷一些困難,這是在所難免的,而教師所能做的便是盡可能的化解其中所要經(jīng)歷的曲折,為學生帶來更加良好的課堂體驗感,讓他們能夠在營造的良好學習環(huán)境中獲得更加顯著的成績,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課程知識體系,真正的讓學生在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之下學有所得?,F(xiàn)代教學技術當中包含的眾多學習功能與學習資源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新奇,語文課堂教學的氛圍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變。
例如,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赤壁賦》一課的內(nèi)容時,語文教師可以課前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尋找一些和赤壁之戰(zhàn)相關的影視資料,比如說電視劇《三國演義》,在課上為學生播放,讓學生在觀看之后說一說,對于赤壁之戰(zhàn)的看法。在這之后,讓學生思考蘇軾此人所經(jīng)歷的宦海沉浮,以及其寫詩的風格,讓學生判斷蘇軾屬于豪放派詩人還是婉約派,并將其所寫的詩與同派其他人進行對比。
結束語: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對其有著全面的認知,并尋找教育的契機,推動語文教學與歷史教學的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能夠再次鞏固歷史知識,以此來達到促進學生學習水平提升的教學目的。如此一來,語文教學的效率得到了提高,能夠更加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發(fā)展的趨勢,學生自身也增強了各方面的知識儲備,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學習基礎,學科教學的實際意義與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參考文獻:
[1]王成元.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與歷史教學融合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52):58-59.
[2]武華.把握相關性,優(yōu)化高中語文與歷史的融合教學[J].高考,2019(3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