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在高中數學課堂中滲透德育內容,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學科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促進其道德素質同步提升,充分發(fā)揮數學學科中應有的科學價值和德育價值,使學生具備扎實的學科知識和高尚的道德素質,為新時代社會建設作更大貢獻。如何體現數學教學的德育價值,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是當前困擾高中數學教師的問題之一。文章認為,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需要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運用巧妙的教學語言并劃分學習小組,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自身思想素質。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德育
從產生那一刻開始,數學這一基礎學科就與思想品德教育建立起密切的關系,高中數學教師在教授學生數學知識、提高技能的同時,還需要重視結合教材開展德育工作,才能充分發(fā)揮數學學科應有的教育價值。在我國教育文化事業(yè)蒸蒸日上的今天,將德育工作寓于數學教學當中,尤其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既是確保教學質量的有力措施,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但部分高中數學教師由于受到應試教育模式的長期影響,加上德育本身屬于一項將理論知識落實到實踐操作上的工作,實踐難度較大,因此在當前的高中數學教學中,依然存在著“重智輕德”的教育偏差,導致有的學生雖然能力出眾但在思想品德方面不達標。素質教育觀明確指出了全面發(fā)展的內涵,要求學生不僅需要具備扎實學科知識,還應當成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這也是現代教育理念中“以人為本”的要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寓教于樂
教師如果以“無聲”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將課堂交給學生,可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意愿,主動學習,從而推動核心素養(yǎng)的自主提高,落實德育工作。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利用合理的情境將德育滲透到課堂當中,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科獨特的道德熏陶下自覺提高自身品德素養(yǎng)。例如,在高一教材“指數函數”這一章節(jié)中有一例題:y=ax(a≠1,且a>0)。依題意并觀察教材中的圖像,可知數值a的取值范圍會導致圖像發(fā)生質的變化,能夠體現質變與量變的哲學思想。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結合當前班級中的現狀,如學生經常找理由請假、不愿參加課間跑操,為這一課題的德育工作創(chuàng)設情境。首先,教師可向學生講解:“在這一例題中,我們可以發(fā)現,若變量a是數集(0,1)中的值,則y會隨著a的增大而變小,即為減函數;若變量a是數集(1,∞)中的值,則y會隨著a的增大而增大,即為増函數??梢姡瑪祵W理論知識也體現了你們政治課中量變與質變的原理和方法論,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過程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將會引發(fā)質變。”在學生進一步掌握指數函數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即可結合班級中同學們不愿參與課間跑操的現狀開展思想教育:“課本中的例題告訴我們事物量變與質變的規(guī)律,但是我發(fā)現現在有許多同學認為參加課間跑操會浪費學習時間,因此常常找老師請假。經過這一課,我們知道,a在一定取值范圍內,指數函數不會出現明顯的改變,而當a的取值突破一定范圍時,y=ax的圖像就會發(fā)生明顯變化。這與同學們出操不積極相似,雖然在短期內不會出現明顯的后果,但長期缺少鍛煉,量變引起質變,就會產生惡劣的后果,比如男同學不再玉樹臨風、女同學不再花容月貌。”在這一情境中,學生不僅能夠學習指數函數的知識,還能感受到老師的關懷,深刻認識課間跑操的重要性,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巧用語言,啟發(fā)教育
在高中階段,數學理論知識加深,與其他教學素材豐富、內容生動有趣的學科相比,數學學科略顯枯燥,且解題、答題的過程愈加繁瑣、嚴謹,對于一些數學基礎較弱的學生而言,如果在周測、月考或者期末考試中取得的成績不理想,往往會逐漸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導致成績下滑,加重厭學情緒,形成惡性循環(huán),不利于人生成長。因此,高中數學教師需要重視自身教學能力的提高,掌握巧妙的教學語言,將枯燥、乏味的數學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內容,使數學課堂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幫助其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歷年高考中,“直線的斜率與傾斜角的范圍”是一大熱門題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再強調,但由于題型多變,因此依然有少數學生在解題時一再出錯,導致這類學生失去了學習這一知識點的耐心。為此,數學教師可提示:若傾斜角α在[0,)范圍內取值,傾斜角會隨著斜率的增加而增加,此時斜率是傾斜角的增函數,在圖像上可以看出,它在不斷向上爬;若傾斜角α不在[0,)范圍內取值,從圖像可以看出,它變成了減函數,墜入深淵;但α繼續(xù)向前爬,來到(,π)范圍內時,斜率與傾斜角的關系又恢復了常態(tài)。經過教師的指導,學生會進一步加深對該知識點的理解,此時,教師可結合這一數學原理開展思想教育工作:“α的人生經歷中,在[0,)內是一個平步青云、春風得意的時期,由于疏忽,陷入了萬丈深淵之中,但他認清了自身的不足,沒有放棄,通過不斷努力再次走上了人生巔峰。這就像我們同學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由于遭遇困難挫折,導致成績有所下降,但我們應該向傾斜角α學習,不能因一次失敗而放棄努力,只有不斷奮斗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運用風趣的語言對“斜率精神”進行巧妙講解,學生就會深刻認識到,學習的過程有苦有樂,并不是一帆風順,只有耐受住失敗的磨煉后,才能夠品嘗成功的喜悅。
三、強化交流,促進合作
一滴水只有流入大海才永遠不會干涸,古語常言“人心齊,泰山移”、“二人同心,其力斷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顯然,我國自古以來就提倡團結合作。隨著教育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經途徑,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力措施。作為一門基礎學科,高中數學高度整合了各類教學資源,因此,數學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中重視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提高其合作意識,組織、引導其在合作中學習數學知識。例如,在進行等差數列教學時,教師首先向學生講解關于等差數列的定義,并明確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求和公式等。完成教學后,教師應利用相應的練習題幫助學生對該知識點進行總結。教師在批改學生練習題的過程中,會發(fā)現有的學生誤認為公差大于0而導致解題出錯;有的學生在解平方根時,只計算了算術平方根而導致解題出錯。這說明,在等差數列的相關知識上,學生并沒有形成足夠的認知。因此,教師可通過分組合作、共同探討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此知識點進行分析、總結。按照5人一組的方式劃分全班學生,要求組內學生共同討論等差數列的重點知識,形成總結,并給予一定的練習題。待每個學習小組完成知識總結和習題練習后,采用兩組之間互相評改作業(yè)的方式,促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等差數列的知識。同時,鼓勵組與組之間就作業(yè)評改中發(fā)現的問題展開辯論,并由其他小組從旁補充。通過強化組內合作、組外交流的形式,學生不僅深刻掌握了數學知識,還會強化與他人協同合作的精神,這對于其人生成長有著重要意義。
四、結束語
綜上,數學作為基礎學科之一,具備著較高的德育價值,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對教學模式的改革創(chuàng)新也必須落實到實處,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品德教育,是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延續(xù)和補充。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運用巧妙的教學語言,并劃分學習小組,幫助學生掌握牢固的基礎知識,并提高道德修養(yǎng),為社會努力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段斌.新課程下高中數學與德育工作結合初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4):139.
[2]林惠賢.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以《數系的擴充與復數的概念》課堂實錄為例[J].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17(10):35-37.
[3]錢士勇.把握德育藝術,彰顯教育意義——例說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情感德育[J].數學教學通訊,2019(2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