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伏
摘 要:學前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開端,對人的成長起著重要奠基作用。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學前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十九大報告就明確提出要“辦好學前教育”,以實現(xiàn)“幼有所育”。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各地的學前教育相較以往已經(jīng)發(fā)生巨大變化,辦學水平不斷提升,整體一片向好。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學前教育就不存在問題,相反,仍有一些頑疾困擾著我們。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某些問題甚至被放大,如家園共育問題,這就不得不使我們對此展開深入反思,并借此機會對各種潛藏問題進行分析,以幫助學前教育朝著更健康的軌道發(fā)展運行。
關鍵詞:家園共育;學前教育;幼有所育
一、后疫情時代下幼兒園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
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工作已取得巨大突破,各地辦園數(shù)量與辦園質(zhì)量都得到明顯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基本實現(xiàn)了“幼有所育”的目標。就筆者所在的幼兒園來看,我園無論是在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在課程設置、師資配備等方面,都能夠符合國家相關標準,且仍在努力提升辦園水平。而通過與周邊其他幼兒園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區(qū)域內(nèi)幼兒園整體的辦學層次相當,這充分反映出我國在學前教育工作上取得成效的顯著。然而在喜人的成績背后,仍潛藏著一些問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仍然能夠?qū)W前教育工作產(chǎn)生推動作用的,就是家園共育,即家庭與幼兒園之間通過配合來完成各項教育工作,使幼兒在家中仍能繼續(xù)接受教育。但疫情期間家園共育的情況卻明顯不理想。一方面,幼兒園缺少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家長也沒有配合幼兒園完成教育工作的能力,這充分暴露出了當前學前教育的重大短板。
二、疫情期間反映出的家園共育問題
(一)家長家園共育意識不強
家園共育中涉及兩方主體,一是幼兒園,二是家庭。家園共育是兩方共同的責任,雙方的育人意識都影響著孩子的教育。就目前而言,家園共育已經(jīng)不是一個新鮮話題,我國的幼兒園和家長也都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但具體到意識層面,何為共育、如何共育,許多家長還存在明顯疑惑。結合我園的實際工作情況看,疫情期間,幼兒園仍積極通過網(wǎng)絡與家長保持聯(lián)系,并在班級群中布置親子閱讀、親子手工、親子繪畫等活動,其目的在于持續(xù)保持對幼兒的教育和習慣養(yǎng)成。但從實際反饋情況來看,教師所布置的活動幾乎很少有家長在班級群里反饋,也就是說,許多家長并未按照教師要求在家中開展教育活動,這反映出家長對這方面工作缺少正確認識,對家園共育中家庭所應承擔的責任也比較模糊。
(二)家園共育機制缺位
家園共育從本質(zhì)上講是一種育人模式,所以該育人模式必然需要有一套相應的育人機制來推動。比如幼兒園與家長在教育中各自的職責是什么、家園雙方如何進行銜接、家園如何進行互動、雙方各自應采取何種教育對策等,都需要在實踐中予以明確。然而現(xiàn)階段家園共育開展過程中卻存在諸多機制上的缺位。通過對本園及周邊幼兒園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許多幼兒園的家園共育僅僅停留在幼兒園與家長在日常中圍繞孩子進行一些問題的交流、教師布置一些家庭作業(yè)由家長指導完成。幼兒園一方并未專門針對家園共育進行機制構建和規(guī)范,如此就造成家園共育實際上不得要領。
(三)家園共育方法單一
家園共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孩子的教育上,現(xiàn)代素質(zhì)教育強調(diào)以人為中心的多元化、個性化培養(yǎng),所以幼兒園需要運用游戲、閱讀、玩具、運動等多種方式對幼兒進行教育。但反觀家園共育,幼兒園更多的是通過布置家庭作業(yè)和組織表演或親子活動讓家長進行參與,而對于家長育兒的培訓、家長調(diào)查、家長參與辦園等有助于提高共育水平的方法則應用甚少,這就導致現(xiàn)階段家園共育方法單一。
(四)家園雙方缺少有效溝通渠道
就目前而言,家園共育中雙方主體的交流溝通主要的有三種渠道:一是接孩子過程中的交流,二是定期家長會上的交流,三是依托聊天平臺的交流。這三種溝通渠道都各有一定的缺陷。接孩子過程中的交流因家長過多而使雙方溝通不深入,家長會上的交流中家長過于被動,而聊天平臺上的交流頻次較低。尤其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前兩種溝通渠道受阻,家園雙方只能依托聊天平臺進行溝通,但由于雙方對這一渠道應用不足,造成溝通缺乏有效性。因此,家園雙方有效的溝通渠道尚未形成,影響到各項共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后疫情時代下家園共育的策略創(chuàng)新
(一)認清形勢,樹立家園共育意識
后疫情時代,家園共育將在學前教育中發(fā)揮更重要作用,家園雙方的責任也更大。對此,家園雙方都必須認清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的形勢,積極樹立家園共育意識。例如學前兒童缺少自我保護意識和基本的衛(wèi)生防護意識,但疫情期間幼兒園停課無法對幼兒進行教育,此時就需要家長更多地參與到幼兒的教育引導中。此外,幼兒的習慣養(yǎng)成并不能單靠幼兒園中的學習,后疫情時代,家長更需要主動承擔起相關教育責任,提升自身教育意識和能力,以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和行為引導。而幼兒園則應該更積極主動地幫助家長來樹立起家園共育意識。例如幼兒園應結合疫情形勢、兒童衛(wèi)生安全等進行家長的思想教育,借助兒童教育案例、疫情防控案例等引起家長的重視,讓家長更自覺的承擔起相應的教育責任。
(二)痛定思痛,合作共建育人機制
疫情期間暴露出的家園共育問題使我們不得不重新進行反思。尤其在進入后疫情時代后,疫情仍有可能在局部突然出現(xiàn),所以當務之急是要盡快建立起家園共育的運作機制。這單靠幼兒園單方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家長也參與進來。首先,幼兒園應主動研究分析過往家園共育中存在的問題,如教師的教育方法、與家長溝通的方法、現(xiàn)有的各種共育活動、家長對家園共育的認知與態(tài)度、家長教育能力等方面存在哪些問題。其次,幼兒園應專門針對家園共育工作對教師、家長進行調(diào)查,搜集相關信息,廣泛聽取意見,然后組織家長共同進行商討。同時幼兒園應組建由家長與教師共同組成的家園共育研究小組,專門對此進行研究,制定出各項制度、明確責任分工、形成長效機制,以科學規(guī)范家園共育的組織實施。
(二)主動出擊,拓展家園溝通渠道
在溝通渠道上,幼兒園作為教育研究的主體,更應該主動出擊,對溝通渠道進行拓展,并且研究出各種渠道更為有效的應用方式。除現(xiàn)在十分普及的網(wǎng)絡溝通渠道外,電話溝通、家長會、家訪等也應相互結合。如教師應每周對每位孩子的家長都進行一次電話溝通,溝通之前可以由教師與家長在網(wǎng)絡上提前約定好時間。由于電話溝通形成了常態(tài)化,所以家長會就可以更多地用以進行一些經(jīng)驗分享和問題討論。此外,在網(wǎng)絡溝通渠道上,幼兒園應豐富溝通內(nèi)容和形式。如育兒經(jīng)驗分享、教育理論分享、親子互動游戲的分享等都應該成為班級群中的主要內(nèi)容。尤其在后疫情時代,有關疫情防控的相關知識科普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幼兒園要針對溝通內(nèi)容和方式方法進行更多研究。
綜上所述,后疫情時代的家園共育將成為提升學前教育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各幼兒園必須吸取疫情期間的經(jīng)驗教訓,努力查找不足,針對問題重點發(fā)力,從而切實提升家園共育水平,更好地推動我國學前教育的整體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堅.開展幼兒園家園共育工作的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2):209.
[2]蘇婧.疫情背景下學前階段在線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2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