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寧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個重要的任務。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深入發(fā)展,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其中“解決問題”能力就是小學生學習數學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文章主要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意義以及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方法,希望對小學數學教學促進學生能力發(fā)展有所啟發(fā)。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策略
一、 引言
數學既是一門理論型的學科,又與生活實踐緊密相連。小學生學習數學必須具備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發(fā)展。但是在日常的數學教學過程當中,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效果并不理想。在當前素質教育和新課標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切實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工具等,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并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為學生打下堅實的數學學科基礎,并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二、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性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和新課標改革,重視教育教學中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以及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當前部分小學數學教學中仍然是以學生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課堂教學重視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而忽略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不利于學生成長,與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要求背道而馳。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重視這個問題,兼顧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小學數學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對于數學知識的考察和應用都要與實際問題相結合,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緊密。同時,小學數學的知識比較抽象,是對數學規(guī)律的總結和概括,學生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就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教師通過實踐教學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有效幫助學生不斷積累數學知識和掌握解題技巧,并能夠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地進行思考和探究,提高數學核心素養(yǎng)。對小學生來說,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相聯系,使他們在遇到實際問題時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除此之外,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幫助。
三、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認知能力不足
小學數學的學習涉及一些抽象的知識,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數學邏輯思維和閱讀理解能力等。但是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因此認知能力不足,無法有效發(fā)現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因素,導致解決問題能力發(fā)展緩慢。
(二)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不足
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和制約,當前相當一部分小學數學教學中仍然是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乏味,課堂氛圍沉悶,這樣不但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不利于對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三)教師教育觀念落后
當前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教學風格和教育觀念,但是這種教育觀念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比較深,在課堂教學中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等,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不到發(fā)揮,幾乎沒有自主思考和探索的機會等,不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四)教師教學水平不足
素質教育和新課改要求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水平,應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等,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部分教師的教學水平不足,難以有效落實。部分教師對于新教育觀念、教育技術的接受能力差,雖然在課堂教學中有所應用,但是與教學內容的銜接存在一些問題,或者是重形式而輕內容等,導致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效果不甚理想。
四、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方法
(一)轉變教育觀念,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學習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要求,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中,教師是在教育活動中占主體地位,教師決定了教學的內容、形式以及進度等,這種模式又叫作“灌輸式”或者“填鴨式”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被動接受知識的熏陶,接受教師對教學所有安排,幾乎沒有話語權。教師的教育過程“一刀切”,一般也不會考慮學生的感受和真正需求。在這種長時間的教育模式下,學生不僅不會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還會產生厭學心理或者叛逆心理等,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素質教育和新課改要求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不斷發(fā)展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斷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學習和掌握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要求,了解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主動轉變教育觀念,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對自身的課堂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機會,促進學生在實踐中試錯和成長。教師應該轉變傳統(tǒng)教育理念中威嚴的形象,主動與學生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小學階段的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較強,因此教師應該對學生多加鼓勵與引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等,增強自信心,面對問題形成勇于挑戰(zhàn)的心態(tài),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養(yǎng)成。
(二)創(chuàng)設科學合理的問題情境,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