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臨婧
摘 ?要: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以培育學生科學素養(yǎng)與實踐能力為最終目的的教學手段,其以特定的任務或目標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之中實現完整人格的發(fā)展,是新課改背景下值得關注的有效教學手段。項目式學習的開展對于學生責任意識的培育、創(chuàng)新意識的養(yǎng)成、溝通意識的形成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真正實現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培育全面綜合發(fā)展人才的要求。本文分析了項目式教學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施內涵與應用原則,結合實例闡釋了項目式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小學科學;項目教學法;教學研究;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2.0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08-0136-02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in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LIN Linjing ?(Pingbei branch of Qiantang primary school in Fuzhou,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Project based learning is a kind of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to 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practical ability. It takes specific tasks or goal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guid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lete personality in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It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worthy of atten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wareness of responsibility,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wareness of responsibility and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connotation and application principle of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and illustrat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project-based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with example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science;Project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research;Teaching practice
1.小學科學教學中項目教學法的實施內含解析
項目教學法以“項目”為依托,是學生自主地、有計劃有意識地使用既往經驗知識針對一個特定項目開展實踐探索的過程。小學階段項目式學習在開展的過程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實際能力,教師要明確探索過程要重于最終的項目成果,學生最終是否完成了“項目”本身并不是最核心的要點,重要的是學生借助于項目學習的開展更深入地思考了相關的科學問題,更好地完成了自主摸索的創(chuàng)新過程。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將小學科學定性為基礎性課程、實踐性課程與綜合性課程。項目教學法的開展可以很好地滿足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小學科學的基礎性指學生在科學的學習過程之中收獲基礎的科學探究方法,為學生日后的學習與終身發(fā)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項目教學圍繞一個具有研究性質的科學項目展開,其不但可以教授給學生基礎的科學方法,還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之中培育學生的科學思維。小學科學的實踐性指小學科學的學習過程不是純粹的理論學習過程,學生應當在實踐中實現科學的探究過程,而項目開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實踐的過程,項目教學理念與小學科學的實踐性要求不謀而合。小學科學還是綜合性的課程,既包括了物質科學領域、生命科學領域、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領域之間的綜合,也包含學習方法上的綜合,項目學習是一個可進行延展的學習過程,實施過程是之中可以承載豐富的內容,其對于小學科學綜合性的實現有著重要的幫助。
2.小學科學教學之中應用項目教學法的實施原則探討
(1)合作性原則
合作是新世紀高素質人才所必須的基礎能力,培育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與團隊協作能力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目的。一個項目的規(guī)劃、實施與完成很難依靠一個學生的獨立力量,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尤其如此,這就給小組合作在項目式學習中的應用奠定了基礎。在項目教學之中應用小組合作模式時,教師應當重視小組的異質劃分過程,使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獨特特點。
(2)真實性原則
真實性原則是指教師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引導孩子養(yǎng)成不片面關注實驗結果,而更加重視實驗過程的良好習慣,尊重實驗之中所出現的各種現實情況,帶領學生分析各種出現的不符合預期的實驗結果,尋求其背后的科學原因。科學家們所進行的科學探索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求真、求實的精神也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帶領學生正視可能出現的實驗失敗結果,在失敗之中總結經驗與教學,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體驗更加真實的科學探究過程,也可以幫助學生從小就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
(3)主體性原則
項目學習是一個以學生直接經驗為基礎的實踐過程,是對傳統知識教學的超越。在應用項目式教學法時,教師應當特別重視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的興趣與愛好置于教學過程的核心,努力去扮演引導者而非掌控者的角色,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之中給予學生個性充分發(fā)揮的空間,引導學生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之中自主地去體驗、感悟、總結、反思。
3.項目教學法與微項目教學法在小學科學中的應用例談
(1)以“把鹽放到水里”為例,看微項目學習在小學科學中的應用路徑
微項目學習,將項目學習的流程進一步濃縮,將整個項目的實施過程置于一節(jié)科學課中,項目既可以是一個具體的目的也可以是一個探究性的問題。微項目學習重視學生結合教師要求所進行的自主摸索過程,其可以有效提升科學課堂教學的效果,構建出一個靈動、和諧、平等的課上教學氛圍,進而實現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建構與發(fā)育。
“把鹽放到水里”是小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最后一個課時的內容,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對于固體和液體都有了初步的認識,并且掌握了基本的固體混合與分離的手段。本課時的教學在學生先前學習的基礎上,以“探究影響鹽等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為項目主體,使得學生對于控制變量、開展對比的實驗思想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第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思考,呈現項目。
在項目教學開始階段應用情境創(chuàng)設的教學手段非常契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性??梢栽谖龑W生興趣的同時,激活學生的思考,為項目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在教學時,筆者首先會讓學生思考自己父母的做飯過程:“不知道小朋友們有沒有注意過爸爸媽媽的炒菜過程呢?他們在做飯時會向鍋中灑入食鹽,但是最后的時候鹽卻不見了。大家能猜測一下可能的原因嗎?”借助情境引出固體溶解的教學主題之后,筆者會繼續(xù)向學生提問:“細心的小朋友可以發(fā)現,在不同的條件下,有的時候鹽的溶解速度很快,有的時候鹽的溶解速度卻又變慢了,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本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圍繞這一點,展開共同的實驗探究過程?!?/p>
第二,分組合作,大膽猜想,嚴格證明。
微項目教學給出項目方向,但并不直接給出具體的操作路徑,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理論思考與小組交流,提出可能的影響因素,再讓學生設計實驗進行項目檢驗。在本課時的教學之中,筆者會讓學生首先結成小組,以“影響食鹽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為主要問題,鼓勵學生與其他同學開展熱烈的交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探討可能的影響因素。在交流之后,筆者會將學生們的想法進行整理,板書在黑板上,學生們在討論之后給出了溫度高低、是否攪拌、是否充分接觸等可能的影響因素,筆者從中選取了較易于在課上進行實驗的溫度影響和攪拌影響兩種假設,讓學生結合教材之中的實驗設計方案,以小組為單位,在開展實驗之前首先制定出一個完整的實驗計劃。在計劃的制定過程之中,筆者會向學生特別強調“相同體積的水與相同質量的食鹽”對于開展對比型實驗的重要意義,幫助學生初步理解控制變量的內涵。最后,學生根據自己所制定的實驗計劃,結合教師的相關要求,開展自主實驗探究過程。
第三,交流結果,展示成果,生活延伸。
在學生實驗結束之后,讓學生將實驗結果以書面形式進行匯總并重新反思實驗的過程,是微項目學習的最后一步。進行不同實驗的小組在試驗完成之后,筆者會讓小組成員代表走上講臺向大家描述實驗的結果,一同探討自己在實驗之中所獲得的收獲與感悟。微項目學習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將整個項目濃縮之后完全置于課堂之上,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全程指導下,完成項目的探究過程,對于學生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地予以解答。在微項目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深入理解體悟了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過程。課后回到家中,學生愿意主動嘗試使用冰糖、蘇打等常見生活物品進行類似的項目探究。
(2)以“種子發(fā)芽了”為例,看完整項目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完整的項目學習必然要打通課上課下的聯系,將項目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之中去,這樣的項目學習模式可以使生活與教育之間形成有機的融合,體現“教育即生活”教學理念的內在要求,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種子發(fā)芽了”是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學生在一二年級對于植物有一個基本認知之后,筆者在這一課時以“播種黃瓜和西紅柿種子,記錄發(fā)芽過程”為項目主要目標,使得學生獨立完成整個的項目實施過程。
第一,課上明確任務,熟悉基本流程。
完整的項目教學法在開展時,教師應當用好課上的時間,做好項目開展前的準備工作。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之中,筆者會利用課上的時間帶領學生首先仔細觀察這兩種植物種子的特點,之后向學生介紹兩種植物的栽培過程,給學生提供好詳細的實驗記錄表格(包括每天澆水的時間及澆水量、光照時間、是否施肥或者翻土等等),向學生明確種植過程之中的難點與重點,之后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為每個小組建立一個專門的線上微信群,鼓勵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進行線上的交流。
第二,課后線上跟蹤,實現持續(xù)指導。
現代信息技術給教師的遠程指導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平臺。在學生開展植物種子栽培的過程之中,筆者會安排學生將每天所填寫的表格情況上傳到班級微信群中。當學生出現不理解的問題或遇到各種特殊情況時,及時地給出學生相應的指導。
第三,進行成果展示,升華學生認知。
即便經過指導,多數學生的實驗開展仍難以取得成功,這時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驗記錄表格,與學生一同分析實驗之中出現問題的環(huán)節(jié),及時地總結實驗的不足,可以使學生收獲經驗,有助于下一次項目的成功展開。在項目的開展過程之中,學生們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照顧、呵護植物種子,但是還是有許多種子因為種種原因而沒能發(fā)芽,這一寶貴經驗教師可以對其進行適當的升華。在項目教學的最后,筆者會讓學生結合整個項目開展的過程,思考生命的神奇與美妙之處,反思自己日常的飲食之中是否有浪費糧食、蔬菜的情況出現,培育學生的生命意識,幫助學生從小就樹立正確的生活習慣。
項目式學習的核心是學生在一個特定的時間范圍之內自主探索、解決相互聯系的一系列問題,其并無一個固定的機構,在小學科學的教學實踐之中具有很強的應用彈性。在使用項目式學習法時,教師應當深入把握項目教學的內涵,靈活結合教學的實際,嘗試將項目教學融入到小學科學的日常教學之中,使學生真正地獲得課堂參與的機會,真正地獲得自主探索的機會,在思考與探索之中,深化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培育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邵鋒星.科學方法教育:拓展科學學科育人價值的關鍵環(huán)節(jié)[J].基礎教育課程,2020(10):64-68
[2]周號升.基于項目的小學科學技術與工程課的教學探討[J].寧夏教育,2019(10):78-79
[3]張亞敏.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科學課項目式教學實踐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9(10):35-38
[4]張紅艷,譚婷.基于項目式教學模式的小學科學課程教學設計[J].數字教育,2019.5(03):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