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幼珠
摘要:閱讀與作文的能力不僅是卷面分數(shù)的保障,也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閱讀與寫作結合的重要性在初中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應重視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一方面促進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另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寫作將閱讀學到的知識完美地運用起來,因此,本文對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進行以下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1)05-0076
初中生的可塑性很強,語文教師應充分開發(fā)學生的模仿天賦,通過片段仿寫將課文閱讀與學生寫作進行融合,實現(xiàn)知識遷移;通過合理的想象,對課文故事進行補充或者改寫,從而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敘事能力;通過對課文思想感情的把握與模仿,鍛煉學生在作文中融入思想感情的能力,拔高學生作文的境界,令其作文感情飽滿,避免平鋪直敘的空洞感。
一、讀寫結合之仿寫
教師可以選取優(yōu)秀片段,要求學生擇一類似的事物、模仿范文進行寫作,讓學生在模仿中實現(xiàn)知識遷移,從而促進學生對范文句式、結構、修辭手法的理解與運用。例如,《社戲》是一篇十分經(jīng)典的魯迅作品,作者用字精當,對活動場景與小伙伴們的心理描寫貼切自然。教師可以從中選取幾處讓學生進行仿寫。
第一步:教師可以舉一些名人成功仿寫的例子激發(fā)學生的熱情,也為其進行仿寫提供模板,避免其看著范例一頭霧水,不知從何下手。比如,歷史上著名的仿寫例子,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也是有藍本的,他是通過對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這一句進行仿寫,獲得了這個優(yōu)秀詩句,這個仿寫十分成功,甚至超越原文,流傳更廣。教師可以通過這個故事對學生進行鼓勵,但是也不要給學生太大壓力,王勃只有一個,學生對魯迅先生的文章進行仿寫,哪怕達不到先生的水平,能得一兩分真?zhèn)饕彩呛芰瞬黄鸬倪M步。
第二步,教師可以選擇比較適合課堂模仿的片段,作為模仿的范例,對其手法和遣詞進行講解。比如,文中“我們已經(jīng)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這一段人物動作描寫十分典型,作者通過“點”“磕”“退”“上”“架”等寥寥幾個動詞,就令小伙伴們開船的情景躍然紙上,時過幾十年,我們仍然可以從作者的字里行間感受到他們去看社戲時那種急切、愉悅的心情。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作者這段文字,對教師書寫板書的動作過程進行描寫。
第三步,教師可以選擇幾篇仿寫作品對其進行點評,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作者這種動作描寫手法。
二、讀寫結合之擴寫
能夠發(fā)現(xiàn)原文故事的留白之處,是對原文進行擴寫的前提,發(fā)現(xiàn)留白的地方越多,學生就越有內容可寫。因此,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原文故事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盡量多地獲取故事信息,從而找到故事留白部分,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再創(chuàng)作空間,并在學生的再創(chuàng)作過程中給予適當?shù)闹笇?,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閱讀材料的能力,以及破題能力。
例如:《棗核》這篇文章通過老人在異國他鄉(xiāng)試種棗樹的故事,引出對門前的兩棵樹乃至整個故鄉(xiāng)的回憶,接著通過這個故事和在庭院中打造小北海的故事,表達了遠在異國的老人對祖國、對故鄉(xiāng)的綿綿眷戀之情。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老人種下的棗核發(fā)芽了嗎?”讓學生補充接下來發(fā)生的故事。無論棗核是否發(fā)芽,學生都有的可寫。如果棗核沒有發(fā)芽,老人有沒有再拖朋友從家鄉(xiāng)帶棗核過來,有沒有找找其中的原因,這些都可以展開來寫。如果發(fā)芽了,老人又是如何照料它們,圍繞著棗樹又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如此,學生有很大發(fā)揮空間。這樣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對故事進行挖掘,不斷發(fā)現(xiàn)可以延伸的地方,促使學生不斷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從而幫助學生學會通過聯(lián)想進行破題的能力。
三、讀寫結合之升華
如果說山石是天地的骨骼,賦予天地雄渾巍峨的壯麗,那么思想就是文章的骨骼,有了思想感情的支撐,文章才有精氣神,免于空洞。閱讀理解的最后一步,是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感情的升華過程。例如,《白楊禮贊》這篇課文,作者通過細膩的文字描繪出四幅高原風貌圖,將白楊樹的生長環(huán)境、植株形態(tài)描摹得十分生動,接著筆鋒一轉,通過特定環(huán)境中特定白楊樹的生長,聯(lián)想到抗戰(zhàn)背景下軍民的艱苦斗爭,完成了思想感情的升華,對整個文章的格調進行拔高。教師可以以這篇《白楊禮贊》為藍本,引導學生將景物與人文相聯(lián)系,對質樸、堅強和力求上游的精神進行探討,使學生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完成思想感情的升華。
首先,是對這幾幅畫所描繪的景色進行分析,體會其中的象征手法,并總結白楊樹及其生活環(huán)境的特征。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層層分析,逐步激發(fā)學生與作者共鳴,進而為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張本。
其次,就是對作者在《白楊禮贊》這篇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與把握了。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再次回到多媒體課件上,再次觀看高原白楊樹的照片,進一步體會對高原的空寂,白楊樹的鮮活,進而展開想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文中這棵白楊樹與學生常見的白楊樹的生長環(huán)境有哪些區(qū)別,進而總結這棵白楊樹生長在高原上都需要適應哪些艱苦條件。這個時候,作者所描繪的這棵白楊樹的品格已經(jīng)呼之欲出,只需要教師稍加點撥就可以完成對白楊樹的人格化。
經(jīng)過以上兩個步驟的鋪墊,學生已經(jīng)對文中白楊樹艱苦的生長環(huán)境和不凡的品格有了深刻的認識。接下來,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思想感情的升華,將北方軍民抗戰(zhàn)與白楊樹生長進行類比,從而促使學生理解這棵白楊樹與北方農(nóng)民在艱苦抗戰(zhàn)中表現(xiàn)出來的質樸、堅強和力爭上游的精神有什么共通之處。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要求學生圍繞課文中所表達思想感情進行寫作,學生就會有感情要抒發(fā),有景物可依托,從而完成一篇托物言志作文。
結語:在個體社會化進程中,模仿起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模仿是人類的生活與學習的開端。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作者表達方式、故事留白、思想感情為基礎,進行發(fā)散思維,隨著自己的心意進行創(chuàng)作,寫一些隨筆、隨想,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凌霞.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教學思考———"以讀悟寫"[J].明日,2019(12):0094-0094.
[2]宋書趁.初中語文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6,000(007):28-28.
[3]林小霞.探討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機結合[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012(029):88-89.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海市浮宮中學 36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