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歡
【摘? ? 要】語文閱讀是一個由質變向量變發(fā)展的長期性過程,是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和發(fā)展的重要基石,是學生對語文學科深入理解和學習不可或缺的部分。閱讀的過程是情感共鳴和文字感知的過程,是對學生情感豐富和精神世界升華的重要過程?;诖?,本文將針對閱讀教學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中職語文? 閱讀教學?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0.186
一、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
閱讀是閱讀者通過語言文字的形式來理解世界、豐富情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閱讀者能夠通過閱讀豐富自己的思維模式和邏輯結構,提高審美能力,開闊眼界。在閱讀過程中,閱讀者會對內容進行剝離、分析,對閱讀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進行正確的深層理解,從而實現(xiàn)對內容的感悟。因此,閱讀是一種意識層面的自我活動,是閱讀者本身自我學習、自我吸收的過程。無論是在哪個教育階段,閱讀都是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學生的個人能力培養(yǎng)和思想道德提升。閱讀的重要性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課內閱讀,一個是課外閱讀。
(一)課內閱讀
中職語文教學大綱中對于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標準,但中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閱讀能力有所欠缺。因此,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際,課內閱讀都具有必要性。首先,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需通過外力進行輔助,而課內閱讀能夠幫助學生在階段性學習后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解題思維,實現(xiàn)語文成績的提升。其次,課內閱讀的必須性和強迫性能夠讓學生在外力作用下提升學科素養(yǎng)和共情能力,活躍語文思維,做一個有情感、有思想、有眼界的人。
(二)課外閱讀
課內閱讀是無法滿足學生的個人成長發(fā)展需求的,因此,除了日常的課堂閱讀,課外閱讀也同等重要。課外閱讀是對學生思維和視野的拓展,是對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課外閱讀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良好的課外閱讀讀物能夠充分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健全學生的心智。除此之外,三觀正確、質量較高的讀物不但是課堂閱讀的拓展與延伸,也是學生詞匯量和寫作手法積累和學習的過程。課外閱讀的多樣性能夠讓學生學習到大量課堂內無法學到的與思想道德品質和為人處世息息相關的知識,讓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擺脫閉塞的思維,解決問題時考慮得更加全面和周到。課外閱讀是文化熏陶的過程,學生在優(yōu)秀的文化熏陶中學習與成長,是一種寶貴的思想資源的獲得過程,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課外閱讀的積累將會是學生一生的財富,使學生成為一個有技術也有思想的人,打破社會對中職學校過度強調技術學習忽視思想品質培養(yǎng)的固有刻板偏見。
二、中職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以德育帶動情感培養(yǎng)
德育是語文學科本身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之一。所謂德育,是人文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品質的雙重內涵與傳遞,對學生的教學過程是潛移默化的。閱讀本身就是學生與作者通過文字實現(xiàn)情感碰撞和感悟的過程,德育的教學功能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德育的人文性、情感性能夠充分幫助學生感知閱讀的魅力和作者最深層的情感,從而達到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以課文《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為例,這是一篇關于聞一多先生的文章,而這篇文章所表達的并不僅僅是對于聞一多先生本人的贊美,更多的是對于聞一多先生這種行為的鼓勵和贊揚。在這篇文章中所體現(xiàn)出的,是為人處世的道理和良好的思想品德,這就是德育滲透于生活中的重要表現(xiàn)。通過德育,讓學生能夠實現(xiàn)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和對文章內容的深層理解,并且獲得人生發(fā)展的重要指引。
(二)科學培養(yǎng)閱讀習慣
中職學生大多自制力較差,主動學習性較弱,學習熱情不高,基礎知識不扎實,對于語文的重視度不夠,因此在閱讀中較為浮躁和不耐煩,很難完整讀完文章。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去進行干涉和引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無法做到一對一的針對性管理,但是教師一定要盡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的閱讀環(huán)境和良好的閱讀氛圍,通過分組或安排座位的形式實現(xiàn)分組化閱讀。同時,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多動筆,對閱讀中的重點詞句進行勾畫,并且堅持長期做讀書筆記,在做筆記的同時始終保持對閱讀文章內容的思考。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單靠外力無法代替的一種后天培養(yǎng)的自發(fā)性習慣,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在閱讀習慣培養(yǎng)和形成的過程中,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同時,教師應當通過長期布置閱讀任務,如每天閱讀一小時等,來要求學生保持定期閱讀的良好習慣,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實現(xiàn)長效閱讀,讓保持閱讀這一習慣影響學生的終生。
(三)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感知主旨
在語文閱讀的教學中常常會出現(xiàn)照本宣科的情況,導致學生在沒有對前因后果了解透徹的情況下就進行閱讀,自然很難正確理解主旨。因此,教師應當要求學生在閱讀之前養(yǎng)成搜集資料的好習慣,通過對作者的社會背景、人物生平和文章所處的時代背景的了解,奠定一定的知識基礎,從而對文章展開更深入的主旨理解。課后的復習與課前的預習應當緊密聯(lián)系,課后的復習是對閱讀中遇見的問題的再解決,也是幫助學生重新感知文章主旨的重要方法。除此之外,還能夠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名人經(jīng)典和用語,在提高對文章主旨理解水平的同時實現(xiàn)寫作、交流與表達能力的同步提升。對于大綱要求、考試??嫉奈恼?,也應當要求學生予以背誦。背誦也同樣是一個閱讀輸出與接收的過程。在反復的背誦和理解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變得越來越好。
三、結束語
總之,閱讀是一個長效的過程,教師一定要以這一過程為閱讀教學安排的前提。中職學生的心理素質較為脆弱,學習積極性也不太高,語文基礎理論和閱讀知識的掌握仍舊有所欠缺,這都是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的展開過程中容易遇到的問題。因此,教師應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知到閱讀和語言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自信心,讓學生能夠真正的在學習中愛上閱讀。閱讀是閱讀者自我變化、自我吸收的過程,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扎實的閱讀基礎能夠讓人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孫曉川,秦金鳳.提高中職語文教學質量的幾點辦法[J].課外語文:下,2015,000(001):54.
[2]葉映霞.試論新課程背景下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1(13):91.
[3]陳軍燕.淺閱讀情境下的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職業(yè)教育(中旬刊),2008(1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