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喬夏
摘 要:本文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研究的出發(fā)點,結合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現實背景,設計了“三步七環(huán)”智慧教室環(huán)境下的小學語文混合教學模式。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混合教學模式;小學語文;實施路徑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電化教育專項課題(編號:【2018】-JKGHDHZX-059)研究成果之一。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在2016年9月發(fā)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指出,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要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1]。
而這些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和提升則離不開科學、可行的教學方法。目前,“互聯(lián)網+教育”已正式成為國家教育工作的一部分,這也使得學校教學中的課程、教與學方式、評價方式等隨之發(fā)生顯著變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開展正在引發(fā)課堂教學的深度變革,對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出了新的訴求。在此背景下,本文擬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對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混合教學模式與實施路徑進行研究。
二、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混合教學模式研究
(一)混合教學模式的建構
目前,已有一些學者對線上教學模式進行了積極探索,黃懷榮[2]根據智慧教室的五個特征,構建了“SMART”模型;張屹倡導以教學評價為核心,構建了APT信息化教學模型。本文在建構主義理論和混合式學習理論的基礎上,以“SMART”模型為基礎,利用超星學習通軟件,在希沃白板5和移動終端支持下,充分發(fā)揮互動和評價功能,設計“三步七環(huán)”智慧教室環(huán)境下的小學語文混合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該教學模式以智慧教育的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豐富的學科資源為基礎,利用ipad、移動終端和希沃白板5,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的一體化智慧教學混合模式。從而從根本上改變課堂教學結構,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關注學生思想情感方面的發(fā)展,提高學生審美品位。
(二)混合教學模式的特征
(1)教學效果得以提升。學生在課前利用移動終端進行觀看視頻、完成測試題,教師據此進行學情診斷,實現“以學定教”;課中開展主題討論,匯聚核心,實時檢測,反饋效果;課后按需所求,個性推送,上傳作業(yè),提升應用成果,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終身發(fā)展的能力。
(2)師生角色發(fā)生轉變。由傳統(tǒng)課堂以教師為主體轉化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最重要的目標并不是直接提供知識,而是在小組合作中以協(xié)調人的身份出現,作為促進者從旁協(xié)作,引導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習、活動氛圍,誘發(fā)適于學生成長的有意義學習,引領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意義達到更高層次的認識,增強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3)自主學習得到增強。在問題學習中,學生不是知識的接受者,而是自律地從事自身的學習活動探究者。正是借助自律性的經驗,學生在經歷失敗與苦痛、成功與擁有的基礎之上不斷自我變革與自我更新,達到自律與自立的境界,促進了學生個性的彰顯、人格的形成以及責任的擔當。
(4)多元互動成為主體。傳統(tǒng)教學以師生互動為主,混合教學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人境互動等多種形式。知識不是某種現成的東西,而是參與者借助交互作用即興地體悟出來的。在這種對話性的學習過程中,種種學習路徑得以交織、凝練,參與者相互建構,彼此互惠,富于變化地溝通,正是學習與創(chuàng)造的源泉,培育了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混合教學模式實施路徑
(一)推送在線資源,提供學情診斷
教師課前制作了習作修改《……的手》自主學習單,分為學習指導、學習任務、困惑與建議三個部分。
首先提出課前學習目標,讓學生觀看《將事情的經過寫具體》微課,并積累表示順序的詞語,深入思考如何修改一篇作文;由于中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采用了自主學習法。其次是學習任務環(huán)節(jié),學生觀看微課,摘錄表示事情發(fā)展、時間先后、地點轉換的詞語,各寫出三個表示順序的詞語并上傳;通過具體事例,體會“看、聽、想、說、做”過程的畫面感;思考修改一篇作文從哪些方面入手,將自己思考的內容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并上傳。最后是困惑與建議環(huán)節(jié),在課前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對遇到的困難及對修改習作的建議,要大膽地提出來。
(二)提供交互工具,促進知識內化
1.數據檢測,匯聚核心知識點。學生通過移動學習終端,課前觀看微視頻《將事情的經過寫具體》,積累表示順序的詞語,繪制思維導圖,拍照上傳,完成學習任務。教師端通過數據掌握學生的完成情況,采用指定人選的方式來幫助學困生。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部分,有的用文字來敘述,有的沒有寫。期間教師可以適時展示優(yōu)秀學生作品。
2.推送微課,提升學習的效果。利用教師端推送《習作修改符號》微課,結合具體病句講述“增、刪、調、改”四種修改符號,學生觀看微課并記錄觀看時間。適時發(fā)布任務進行課中測試并上傳。根據教師端統(tǒng)計情況看,有用錄音上傳的,有用語言描述的,有用修改符號的。采用搖一搖的形式選人,幫助解答。有五道測試題,包括四種修改符號的運用。
3.小組討論,匯報展示學習成果。利用學習通發(fā)布任務,給每個學生發(fā)布修改文稿。開啟計時器。隨機選組,全班交流。利用希沃白板5的批注功能,在原文稿上進行批注,對每個組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批注,層次更清晰。將不合適的詞語進行修改,如“優(yōu)柔”改為“溫柔”,“監(jiān)察”改為“檢查”,“東西”改為“零件”,利用希沃白板5放大鏡功能,突出詞語。
(三)支持個性推送,提升應用遷移
針對不同層次學生,推送有關“手”的詞語、修改病句練習題、有關“手”的片段。以“我愛勞動”為題目,布置學生寫一篇500字的作文,要求結構完整、內容豐富、表達真摯,謳歌身邊普通的勞動者,學生完成上傳后,開展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
課中互動、小組合作是課中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夠進行積極深度互動,充分體現了智慧課堂以學生為中心,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了學生潛能。形成性評價貫穿了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注重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為總結性評價奠定了基礎。通過有效評價,實現了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效果。在總結性評價中可以看出,實驗組的二十四名學生思維更活躍了,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鑒賞水平也提高了。
參考文獻
[1]劉雪飛,陳琳等.走向智慧時代的信息技術課程核心素養(yǎng)建構研究[J].中國電化研究,2018,38(10):60-66.
[2]張屹,白清玉,李曉艷,等.基于APT教學模型的移動學習對學生學習興趣與成績的影響研究——以小學數學“扇形統(tǒng)計圖”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6(1):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