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
【摘 要】 早期閱讀是終身學習的基礎,越來越受人注目。但人們在開展早期閱讀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足。為提高教師早期閱讀的指導能力,我園在多年早期閱讀實踐的基礎上,開展了“目標動態(tài)生成、過程多元整合”的嬰幼兒早期閱讀研究。本文結合2—6歲嬰幼兒年齡特點與規(guī)律的的早期閱讀目標體系,從而整理、總結提高嬰幼兒早期閱讀水平的閱讀策略、指導方法。
【關鍵詞】 教師指導? 嬰幼兒? 閱讀
嬰幼兒的閱讀主要是指讓幼兒接觸圖書,知道如何拿書、翻書,形成對書和文字的興趣。嬰兒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具備了視覺、聽覺和觸覺的能力,這三種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進一步得到強化,同時,嬰兒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得到提升。研究嬰幼兒教育數十年的鮑秀蘭教授指出,3歲之前是嬰幼兒學習的黃金時期,尤其在新生兒階段,嬰幼兒時期的閱讀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現(xiàn)實教育中,教師對于嬰幼兒閱讀的指導水平令人擔憂:對閱讀目標的設計缺乏思考,目標掌握不夠靈活;開展閱讀活動時,教師容易根據預設目標、預設環(huán)節(jié)一成不變地開展,沒有根據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水平進行調整;閱讀活動的開展缺乏遞進性;閱讀指導時容易忽視幼兒的個體性差異;閱讀環(huán)境過于枯燥;嬰幼兒讀物的選擇質量也不盡如人意等。因此,本文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創(chuàng)設豐富的閱讀環(huán)境和條件, 與孩子建立起共同閱讀的互動關系, 以引導幼兒充分享受閱讀的快樂,真正讓嬰幼兒的閱讀“動”起來。
“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標,隨時有教育”是二期課改對學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學前教育成功的前提、關鍵和根本。如何讓嬰幼兒閱讀“動”起來,真實、有效地開展2—6歲嬰幼兒早期閱讀活動,我們的做法是:根據嬰幼兒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水平,有機聯(lián)系與利用其周圍生活中的多元閱讀要素,以動態(tài)生成的閱讀目標為導航,通過整合多元的閱讀環(huán)境、方式、途徑在嬰幼兒對一切入眼的事物接觸與解讀過程中,對嬰幼兒的閱讀行為作出適宜的應答,從而促進嬰幼兒全面發(fā)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它包含:
一、讓閱讀在多元整合閱讀活動類型中“動”起來
在日常閱讀活動中,閱讀活動的類型有許多:故事閱讀、常識閱讀、創(chuàng)編、續(xù)編、排圖講述、閱讀實物、看圖講述、自制圖書等。老師針對不同的教材和幼兒的實際水平選擇適合的活動類型,使幼兒在不同類型的文本活動中,各種能力得到提高。多元整合的閱讀活動策略是指組織活動所適用的各種方式、方法,并盡可能地利用多種類型去完成一項活動內容的策略。“閱讀”顧名思義是看和讀的活動。但早期閱讀的類型并不只局限于看書、識字而已,幼兒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各種活動類型為前提,才能使閱讀活動生動、有趣。
案例:故事《送花環(huán)》,教師在引導幼兒閱讀時,老師有意識遺漏故事情節(jié),讓幼兒嘗試想象;在自由活動中讓幼兒閱讀圖書,邊看邊講;在區(qū)域活動中讓幼兒排圖講述,在文本操作中邊排、邊想、邊閱讀;在美術活動中老師又讓孩子制作圖片、新編送花環(huán)。
與此同時開展閱讀活動還需要嬰幼兒有良好的口語基礎。因此,在閱讀的同時或前閱讀階段,我們借助其它各種語言活動為閱讀奠定基礎。例如:聽說游戲、談話組詞接龍等活動,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助于幼兒口語的積累。幼兒理解書面語言要依賴于口頭語言,他們學習書面語言是調動自己的口語經驗,將書面語言與自己已有的口頭語言經驗對應起來。這也正是學前兒童自主閱讀能力增長的一個重要方面。
運用多元整合閱讀活動類型的策略,我們應考慮到不同活動類型的可能性及適當性,從中選擇最合適的幾種方法去實施活動。
二、讓閱讀在目標動態(tài)的生成中“動”起來
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在開展早期閱讀指導過程中有預設目標,但是這個預設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實施過程中,它可能根據嬰幼兒的興趣點、周圍環(huán)境的顯性、隱性價值、嬰幼兒的即時表現(xiàn)以及個別孩子的實際水平,動態(tài)生成新的指導目標,從而對嬰幼兒的閱讀行為作出適宜的應答。
三、讓閱讀在多元整合閱讀材料中“動起來”
多元整合閱讀材料的策略是指不只是將圖書作為閱讀材料,而是把一切印入孩子眼簾的東西都作為閱讀的對象,把各種質地的物品都作為閱讀的材料的策略。從嬰幼兒認識特點出發(fā),為幼兒提供有具體意義的、形象的、生動的閱讀內容。
閱讀材料的范圍廣泛,從體裁上看,有科幻故事、情節(jié)故事、科常知識、人物或動物等等;從文體上看,有故事、詩歌、小品、兒歌、繞口令等等。從表現(xiàn)形式看大不相同,有紙做的、布縫的、塑料成的——針對不同的內容和孩子,我們選擇了不同的閱讀材料,有利提高嬰幼兒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例如:孩子在閱讀過圖書《我的一家》后,老師把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制作成卡片粘貼在方盒上、立體的小臺歷上,供孩子在游戲、自由活動時邊玩邊閱讀。針對托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老師還將孩子自己的照片作為閱讀材料,貼在教室里娃娃家的門上,墻上,并加上“寶寶、爺爺、爸爸、媽媽”等漢字。托班孩子手指靈活性不夠而且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老師還將故事內容制作在手帕上,并且用海綿增加厚度,突出立體感,從而吸引幼兒閱讀。
嬰幼兒的學習是十分情緒化的,與興趣有極大的關系。要使嬰幼兒對學習保持穩(wěn)定的興趣,教材必須新穎,毫無新奇的學習內容會使他們感到厭煩,完全陌生的內容又會使他們感到迷惑不解。我們在選擇材料時,注重嬰幼兒已有的經驗,注重教材的新鮮感,既不陌生又很新奇,使嬰幼兒愿意主動去獲取新的經驗,讓學習情緒進入最佳狀態(tài)。同時,我們又考慮到材料的操作價值:不易被損壞的;不會影響孩子學習的;一物多用的……
四、讓閱讀在多元整合的表達形式中“動起來”
閱讀中多元整合表達形式的策略是指幼兒在閱讀之后,通過內化進而所進行的外在表現(xiàn)。 閱讀內化是一種個別化的活動,而閱讀表達可是一種外在表現(xiàn)的群體性活動。在實踐中我們擺脫了以往認為的閱讀表達就是講故事、表演故事的狹隘理解,從更廣闊的范疇去思考閱讀的表達形式。不僅從語言的學科角度出發(fā),還從其它各門學科出發(fā),找到更多的表達形式。如:除了一般的講故事、表演故事之外,還有聽音樂編故事、編圖畫書、小品、童話劇、游戲、猜謎、啞劇、詩歌朗誦、歌曲表現(xiàn)等各種形式。這些多元化的形式對幼兒理解故事,提高閱讀能力起到了不可小視的作用。
故事《金色的房子》優(yōu)美動人,角色特征明顯,對話簡練具有節(jié)奏感,場景描述具體易再現(xiàn)。結合這一系列特點,老師為孩子提供了許多材料:服裝、頭飾、水彩筆、紙、卡紙、皺紙、錄音機、小樂器等投放到教室的各個角落。經過學習故事——內化故事的兩三天后,看到了一幕幕可喜的場面:在音樂角中,孩子們利用小鈴、三角鐵、沙球、鼓、鋁板琴等小樂器,分別為小姑娘、小鳥、小狗等角色配伴奏。他們用不同的節(jié)奏代表不同的話語,用不同的音色代表不同的角色。把一個故事演變成了一幕精彩而又稚嫩的音樂劇。
在錄音房中,樂意講故事的孩子簡直如魚得水。他們一邊講一邊錄音,忙得不亦樂乎?!暗纫粫赫埬懵犖抑v的故事!”小故事手們得意地說。果然,沒多久,就有一群孩子圍在那兒傾聽故事手的勞動成果了。還時不時地做出一些比較和評價呢!在表演區(qū),就聽到有人說:“我的小狗衣服呢?”“小鳥的頭飾有點破了。”“快來做一片草地吧?!薄胺孔釉倨烈恍┚秃昧?。”雖然,困難重重,可小演員們還是很敬業(yè),認認真真地演起了故事中的角色,還有模有樣的呢!在勞作點,聽到表演區(qū)有困難,他們都樂意伸出援助之手,有的用皺紙剪草地, 有的用卡紙修房子,有的做小姑娘服裝,還有的負責修補各類頭飾。別看人小,動作也不那么熟練,但其熱衷程度確實令人所咂舌佩服。
為了能一直看這個好聽的故事。孩子們在講、演、制作之外又動手和爸爸媽媽一起制作了圖書。雖然書的封面各不相同,紙張也不是十分精美,但是拿在手里看時,每個孩子都是笑咪咪的。
僅僅是一個故事,孩子們在閱讀故事之后,從說到演;從配伴奏到做道具;從聽故事到制作圖書;運用了不同的方式把自己喜歡的故事《金色的房子》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進行表達與表現(xiàn)。不管是否成熟,不管是否精彩,孩子們都在這一過程中體驗到了閱讀和表達表現(xiàn)的樂趣,相信孩子會更喜愛閱讀的。
操作中我們針對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形式的表達方式,讓多種方式的表達來展現(xiàn)孩子的內化程度。
因此,任何一個主題活動,它都蘊含著各種閱讀信息,只要老師做個有心人,把這些信息充分挖掘成閱讀的材料,相信幼兒會在這種閱讀培養(yǎng)中,不斷完善各種閱讀能力。在主題活動中,幼兒嘗試進行動手操作、動腦操作、語言操作等,將看到的情景表現(xiàn)出來,但如何去表現(xiàn)這種結果呢?畫畫、貼貼、制作圖書、成品展示等都可以通過早期閱讀的多元表達表現(xiàn)方式來完成。在主題活動和閱讀相結合的整合活動中,教師可通過閱讀主題材料推進主題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周兢.早期閱讀發(fā)展與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 戴明.淺論嬰幼兒的早期閱讀[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5(Z3):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