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法作為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教學的重難點。小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薄弱,教師既要幫助學生理解英語語言中的語法現(xiàn)象,正確運用英語語言,又不能過分強調(diào)語法,從而幫助學生保持英語學習興趣。因此,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教授語法是小學英語教師需要突破的難點之一。本文旨在探索小學英語教學中基于隱性策略的語法教學方法,幫助教師改善語法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隱性策略? 小學英語? 語法?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8-0058-02
語法學習是語言學習必不可少的部分,能幫助學習者更快地掌握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提高學習效率。然而,傳統(tǒng)的英語語法教學模式注重語法規(guī)則的死記硬背和語法知識的機械操練,使學生覺得英語學習枯燥無味。對于小學生來說,復雜的語法規(guī)則會大大削減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影響以后的英語學習效果。因而,小學階段教授英語語法要避免向學生直接講解語法規(guī)則,而是要將語法“藏”在語料和語言活動中,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學會使用英語語言,這就是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的隱性策略[1]。本文將以New Welcome to English Book 3A 為例,探索基于隱性策略的小學英語語法教學方法,以改善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一、總覽教材,梳理語法知識
作為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掌握教材中涉及到的語法知識并做好充分準備。
New Welcome to English Book 3A共包含六個單元,每單元的重點語法知識總結如下:
第一單元:談論天氣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t’s sunny/windy/rainy….
第二單元:談論最喜歡的節(jié)日-Which festival do you like best?? -I like…best.
介詞at/in的用法: at+節(jié)日;in+季節(jié)
第三單元:日期的表達方法:21st December (the twen?ty-first of December)
基數(shù)詞及序數(shù)詞的轉化:four—fourth five—fifth twelve—twelfth…
談論日期-When’s the…? -It’s ….
介詞on的用法:on+日期
第四單元:談論價格-How much is/are the…? -It’s/They’re….
名詞單復數(shù):a camera/a watch/a wallet/a purse/a photo frame…
第五單元:代詞用法:it/the;指示代詞區(qū)分:this/these/that/those
方位詞復習:on/in
第六單元:談論喜歡/不喜歡的活動:What do/don’t you like doing?-I like/don’t like ….
以上六個單元可根據(jù)內(nèi)容劃分為三個主題(天氣、季節(jié)與節(jié)日,學?;顒?,感受世界和大自然),教師需要將語法知識合理地與其對應的主題相結合,教會學生正確使用英語語言。
二、探索方法,變無形為有形
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教師要豐富教學方法,將抽象、無形的語法知識。
融入具體、有形的教學形式中,使學生趣味性地習得語言,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
(一)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讓學生“動”起來
《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語法項目的意義和用法,并在實際運用中體會語法項目的表意功能[2]。建構主義理論也認為,兒童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意義構建獲得知識,而“情境”的創(chuàng)設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意義構建。因此,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有效的情境幫助學生習得語言的規(guī)則并在生活中真正運用語言。
1.信息化手段助力生動課堂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便利。我們可以利用生動形象的圖片、動畫等輔助教學,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他們對知識的印象。例如,在學習New Welcome to English Book 3A第六單元 A trip to the beach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動畫,好多小朋友坐在飛機里面,隨著轟隆隆的響聲,飛機落在了三亞,這時教師呈現(xiàn)一幅美麗的海邊風景圖,并說“I like playing on the sand.”大家可以討論在海邊喜歡或不喜歡做什么。學生輸出的句子可能不符合我們的設定,如“I like the waves.”那么教師可以繼續(xù)引導學生注意運用自己的五官與大自然進行交流: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通過這些問題將動詞引進來,隨后教授動詞在like后面的“-ing”形式。
另外,在教授一些零碎的語法知識時,小動畫也可以發(fā)揮大作用。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方位詞“on/in”的用法時,可以播放動畫on, in, under, by,通過朗朗上口的歌謠加生動的動作使學生理解幾個介詞的意義及區(qū)別。
2.生活化場景拉近學生與語言距離
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要注重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使學生更好地運用語言。例如,在教授第一單元Weather and seasons時,教師從上課伊始的問候開始創(chuàng)設情境: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隨后,教師引入表示天氣的單詞:rainy,windy,cloudy等,接下來,教師展示幾張圖片,通過詢問圖片中天氣、學生是否喜歡這樣的天氣及原因使學生明白怎樣詢問天氣并作出回答。教師還可以結合時事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使用相關句型。
在學習第四單元At the school fair時,需要學習價格,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了解自己的文具的價格,課堂上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討論各自文具的價格:-How much is your pen? -It’s five yuan. -How much are your crayons? -They’re twenty yuan. 通過討論使學生體驗生活中的價格,從而更加愛惜文具。
3.多元化互動幫助學生靈活運用語言
課堂上的互動是學生學習、使用語言的重要途徑。情境化教學更需要多元化互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幫助學生更好地使用語言。例如,在教授第二單元Festivals we like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采訪環(huán)節(jié),教師先采訪學生,詢問他們喜歡的節(jié)日是什么,然后,學生分組進行采訪,詢問自己的組員喜歡什么節(jié)日,采訪結束后將結果記錄下來進行分享。學生在課后還可以采訪家長,做成微視頻展示給同學,將課堂學習成果鞏固、延伸。
(二)用心設計板書,把重點“亮”出來
隱性教授語法需要突出板書的重要作用。通過有條理的板書引導學生就一些語言現(xiàn)象進行深入思考,歸納其中的規(guī)律,從而加以演繹運用[3]。例如,在學習第六單元A trip to the beach時,在學習完對話后,教師將所有出現(xiàn)在對話中的動詞羅列出來,并將其在“l(fā)ike”后的形式寫上,重點標注“ing”(如圖1),強調(diào)動詞在“l(fā)ike”后面要用“-ing”形式,教師讓學生大聲朗讀六個句子,隨后再帶入到情境中朗讀。隨后再創(chuàng)設類似的語境讓學生用其他動詞輸出對話,理解這個語法知識如何運用。
再例如,在講授第四單元At the school fair時,教師需要使學生明白對于單復數(shù)名詞提問價格的不同方式,這時就需要在板書中體現(xiàn),需要教師從名詞單數(shù)入手,看看當名詞變?yōu)閺蛿?shù)后有哪些改變(如圖2),并在接下來的練習中試著做出同樣的改變,實現(xiàn)語言的運用。
(三)豐富課后實踐活動,讓語言“活”起來
課堂上習得的語言需要實踐,只有在真實的情境中會使用英語語言,才是真正學會了語言。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跨學科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改善語言學習效果。如在學完第五單元Things at home后,教師布置學生畫一幅自己家的作品,然后帶來與同學分享自己家都有什么,并用學過的單詞描述一下(hard/soft/smooth/rough/comfortable/colour/lovely…)它們,表達對自己家的喜愛之情。
在學習完第四單元At the school fair后,年級組內(nèi)英語教師共同組織一場真正的義賣會,讓學生在真實的義賣會中將自己所學的語言加以運用,體會英語學習的快樂。
總之,無論哪種教學方法都需要語料的大量輸入和語言訓練,教師需要在隱性策略的基礎上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結合學生情況因材施教,增加英語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真正感受到英語語言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管蔚琪,文本再構 把語法“藏”起來[J].小學教學研究,2021(7):81-8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作者簡介:
武艷敏(1990年-),女,山東濱州人,一級教師,碩士,研究方向:WEI 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