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芳
摘要:古詩詞在初中語文學科占有重要地位,是學生重點學習內容,也是了解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途徑。因此,在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應從初中生需求與愛好出發(fā),采用多種有效策略,有針對性的滲透傳統(tǒng)文化。將初中生學習興趣與自主性調動起來,使其能扎實掌握古詩詞知識,同時在傳統(tǒng)文化滲透下對深藏的內涵與情感有更深層次領悟,確保初中生能在學習中有所突破,得以實現(xiàn)教師高效教學。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傳統(tǒng)文化;滲透
前言:
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瑰寶,有著深厚的底蘊,教學的目的不僅是教會學生知識,更應有效滲透傳統(tǒng)文化。因此,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課程內容,采取多樣的策略,將初中生學習興趣與熱情調動起來,使其自主融入課堂,在高效學習中掌握好知識。同時在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下對古詩詞內涵有深刻領悟,并能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初中生學習質量有所保障,得以提高語文學科課堂教學效率。
一、利用情境設計強化學生理解
在初中語文學科中,古詩詞占有重要地位,是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教師需投入更多精力幫助初中生學好古詩詞知識。同時教學的開展也要注重傳統(tǒng)文化滲透,讓初中生有正確認知。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根據(jù)課程內容,融入不同元素設計有效情境,借此可快速吸引初中生注意力,強化他們對古詩詞的理解。同時能改變初中生以往單純聽講模式學習,使其可在課堂中更積極、主動,而教師也應適時滲透傳統(tǒng)文化,讓初中生對古詩詞有更深層次的領悟,得以明顯提高學習質量。
例如,在講解《水調歌頭》一課,為了更好的滲透傳統(tǒng)文化,讓初中生掌握古詩詞知識,教師可根據(jù)課程內容設計討論情境。比如:本首詞是宋朝文學家蘇軾所創(chuàng)作,圍繞中秋明月,展開對人生哲理的追尋,也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與祝愿,充分體現(xiàn)作者的胸懷與樂觀精神。教師可提出問題,引導初中生思考,并以小組模式展開討論:中秋的明月會讓人有什么樣的情愫?嬋娟是什么意思?作者的豪放詞風在本首詞中如何體現(xiàn)?“欲”和“恐”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與思想?這首詞的主要想表達什么?如此既可讓初中生通過組內互相交流、探討與分享透徹領悟本首詞的內涵,并將知識完全掌握,還能感受作者積極、向上的精神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得以突顯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高效性。
二、借助視頻影像加強意境體會
初中語文古詩詞作為教學重點,不但要讓學生掌握好相關知識,還應有效滲透傳統(tǒng)文化,讓初中生能有所了解與認知,這對其長遠發(fā)展有很大影響。故而,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優(yōu)化授課模式,根據(jù)初中生需求與教學內容,利用好現(xiàn)代化多媒體技術,借助視頻影像將初中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與欲望激發(fā)。唯有如此,初中生才會主動跟隨教師的步伐積極進行高效學習。同時在多媒體的幫助下滲透傳統(tǒng)文化,可加強初中生對古詩詞的意境體會,感受作者的情感,將知識完全掌握,確保初中生得以不斷進步。
例如,在講解《游山西村》一課,此詩出自宋代詩人陸游,主要描寫江南農(nóng)村的日常生活,將秀麗的山村自然風光以及淳樸的習俗完整呈現(xiàn)出來,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在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示古詩詞內容。比如:將課前收集好的與古詩內容相似的視頻,在課堂上展示出來,用生動、形象、立體的方式給予初中生真切體驗,使其能被視頻中美麗的山村自然風光所吸引,并讓初中生仔細、認真的思考,詩人想表達什么,同時滲透傳統(tǒng)文化。如此一來,初中生既可在多媒體幫助下加強對古詩詞意境體會,了解作者的情感,還能感受古代的民風民俗,領悟作者對生活與自然的熱愛之情。同時可讓初中生掌握好古詩詞知識,得以實現(xiàn)其學習質量及語文學科教學效率的穩(wěn)步提升。
三、引入詩詞背景感受詩人情懷
古詩詞一直以來都是語文學科教學中的主要內容,在初中階段更是難度較高,學生通常在學習中缺乏自主性,不利于教學的開展與傳統(tǒng)文化滲透。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改變策略,根據(jù)教材內容,引入古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借此可增加初中生學習興趣,使其有足夠的動力。如此一來,初中生就會積極展開高效學習,將古詩詞知識掌握的更扎實,同時在傳統(tǒng)文化滲透下,可真切感受詩人的情懷與思想,從而深刻領悟古詩詞所蘊藏的內涵。確保初中生可在學習中實現(xiàn)突破,得以構建語文學科高效課堂。
例如,在講解《渡荊門送別》一課,本詩出自于唐代詩人李白,用壯闊美麗的景色抒發(fā)自身情感。在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可引入古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讓初中生有更全面了解。比如:這首詩是青年時期李白出蜀至荊門漫游途中所作,向青溪、三峽、渝州、荊門輕舟東下,是詩人第一次離開自己的故鄉(xiāng),開始全國漫游,準備實現(xiàn)理想與抱負。充分表現(xiàn)出了詩人年少遠游,對蜀中山水有深刻情感。如此引入古詩詞背景創(chuàng)作,可有效滲透傳統(tǒng)文化,并增加初中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使其能在課堂中更專注、認真,從而更好的感受詩人情懷與相思,進一步領悟內涵中要表達的濃濃思鄉(xiāng)之情。既可讓初中生理解與掌握好古詩詞相關知識,還能實現(xiàn)學習質量的大幅度提升,確保初中語文學科教學更具有效性與意義。
總結:
在初中階段,古詩詞是重點教學內容,除了讓學生正確掌握知識,還應對其滲透傳統(tǒng)文化,這也是教學改革背景下的全新要求。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初中生實際需求,采取切實可行的策略。比如利用情境設計、多媒體技術及引入古詩詞背景等方法,都能快速吸引初中生注意力,將其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激發(fā),促使初中生能在課堂中更加專注、積極。并能深刻領悟內涵,掌握好相關知識,得以明顯提高語文學科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躍江.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融入[J].課外語文,2020(16):42+44.
[2]胡春旺.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探究[J].學周刊,2019(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