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婷
【摘要】《詩經(jīng)》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可歌之、可舞之、可詠之。唐代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巔峰,無限風光在險峰,唯有不怕險惡的人,方可領(lǐng)略那無盡的風景。走近詩詞人文意境,與詩詞人交談,與先哲溝通,傳承中華文明的薪火,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豐盈人生、啟迪人生,爭做具有真善美的人才。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美感;詩歌教學
在小學語文詩歌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只滿足于將詩文翻譯、默寫、誦讀,未展現(xiàn)詩文的特殊魅力,未發(fā)揮詩人的文學作用,也并未使詩人的美好形象進入學生內(nèi)心,詩的美也不能在學生的心中產(chǎn)生巨大震撼,學生的想像力不能得以發(fā)展。因此,詩的德育功用也無法充分發(fā)揮,詩的創(chuàng)作功用和閱讀效果更不能顯現(xiàn)。下面筆者探討怎樣實現(xiàn)詩歌教學的主要功能。
一、詩歌的美感教育
畫里有詩,歌中有畫,有不少大師都是詩和畫兼修的人。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詩歌課堂中,教師們大多數(shù)是以話語表現(xiàn),用自己的話去影響學生的思考。但其實形體邏輯思維遠長于抽象式的話語邏輯思維,學生的思考力勝于思考技巧。而且,學生的直觀感特強,愛借助優(yōu)美的畫面來充實自身想象力,所以,教師們在課堂中也要發(fā)揮畫面功能,表現(xiàn)和詩詞有關(guān)的畫面,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如,教學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面,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如珍珠月如弓?!彼木涠潭痰脑娋?,如果教師僅用口頭表達,學生根本體會不了大自然的美麗;如果采用多媒體展示夕陽的余暉畫面,則學生將能夠借助視覺、聽覺來共同感受,一幅幅優(yōu)美的自然畫面將會在學生的頭腦中留有深刻的印記。學生觀賞完了《暮江吟》精美的語句之后,按照自己的理解與認知,說說詩句的意思。學生各抒己見,重塑詩歌藝術(shù)美。學習詩歌,精神情感和意識情感上的雙方交往是密切聯(lián)系的。所以,當我們在學習詩文的時候,教師也要深刻地認識文章,用自己豐富的語言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需求,在師生間形成情感共振關(guān)系,將學生引入課文情景當中。學生理解問題是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也就合乎了他們的認識規(guī)律。而經(jīng)過教師的話語描述,學生對詩文產(chǎn)生了正確的審美觀,在詩中可以體會詩文的形式美、語言美、韻律美。
二、詩歌中的德育功效
詩詞是我國最寶貴的德育素材,因為詩歌蘊含豐富的情感,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往往能夠影響學生,從而能夠達到動情、立德、篤行的教育功效。部分語文教師常常因為追求考試分數(shù),而放棄了傳統(tǒng)詩詞教學的德育功能。詩是言志抒情的文藝載體,通過詩歌中的德育,學習者更易于感懷立德,這比生硬的說理教育更有效果,學習者也更易明理、動情。例如,教學《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鼻皟删涿鑼憫?zhàn)士們征戰(zhàn)萬里,守邊御敵至今還沒有歸來。特定的戰(zhàn)爭場景,形象而生動地描繪了戰(zhàn)士的英勇作戰(zhàn)精神,也使第三、四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感嘆避免了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了有血有肉、含義深刻的警句。借助插圖、視頻等教輔資料讓學生感受戰(zhàn)士們英勇作戰(zhàn)的場面,從而激發(fā)對戍邊戰(zhàn)士的敬仰之情,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三、詩歌的閱讀教學功效
“詩正是文化的高山,認識了詩再來讀寫散文就如履平地”,由此可見詩的高度。由于寫詩需要具備豐厚的想象力,再加之語言高度精練,所以詩歌創(chuàng)作引導得法,閱讀能力也會有很大的提升,能加強、加深、活化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教學經(jīng)典古詩《寒山》:“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里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痹娭杏泻?、小路、楓林、馬車、霜雪,尤其是“白云深處有人家”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力。文本只是窗戶,學生透過文本窗戶能夠飽覽世間無限風光之美,但不要讓文本的高墻阻擋了學生的目光,更不要讓文本的高墻影響了學生的眼界。而詩意文本雖然小,但是給學生的想像空間卻非常巨大。當教師將學生帶入到詩意的國度,學生也可以通過揚長語文的鞭子,想像宇宙之大,從而提升想象能力與讀寫能力。
四、詩歌的寫作功效
教師在指導學生賞讀詩歌后,與作文相結(jié)合,能發(fā)揮詩教學的寫作功能。經(jīng)過對詩的練習,學生充分汲取了語言養(yǎng)分,豐富了想象力,這是學生寫出好詩歌的先決條件。同時,寫詩也啟發(fā)了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抓住美、展現(xiàn)美、發(fā)掘美、描繪美,豐富了生活情感,也激起了學習者的創(chuàng)作興趣。當學習者在這些情景下創(chuàng)作時常常是有情可敘、有感而發(fā)、有志可言,正是因為思想感情的充沛、真摯,所以文字才變得更有生命力。詩詞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方法是多樣的,再加上歷代至今持續(xù)地發(fā)展與革新,語言運用上也出現(xiàn)了靈活而多樣的比喻、夸張、借代等,不過所有方法都離不開想像,而豐富的想像也是詩的重要特征,它是詩中最主要的一個表現(xiàn)手法。在我國詩歌中,用比較現(xiàn)代的觀點分析,中國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種形式:
1.比喻——也就是“或喻于聲,或方于貌,或擬于心,或比于事?!北扔髦幸灿幸粋€常見的手段,便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那河邊的金柳,是暮色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中蕩漾著。”把“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都當作人來對待,以人擬物。
2.夸張——是把需要表達的事物放大,就像是在電影里的“特寫”攝影鏡頭,以喚起閱讀的聯(lián)系和注意。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如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這里說到“深千尺”,雖然缺乏真實性,但是他所創(chuàng)造的畫面,卻活生生地展示了事物的特點,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情感?!帮w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飛瀑》),“三千尺”是夸張瀑布的壯觀,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銀河,既生動又貼切,而其中一個“疑”字道破了詩人豐富的想像,令讀者感到意味深長。
3.借代——就是以此事物代彼事物。它與比喻有點類似,但又有所不同,主要不同點是:比喻是指事物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而事物一般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則是指一個相對抽象,但是又相對具體的,可以在抽象與具體中間架設(shè)橋梁,以便使詩歌的表現(xiàn)形式上更為突出、強烈,并引起讀者的思考。這也正是艾青所說的“給思維以羽翼,給思想感情以衣裳,給歌聲以彩色,讓時間流逝而變幻者凝形?!?/p>
無論是比喻、夸張或借代,都有賴于作者對客觀事件作出敏銳的思考,并深入作者自身的心靈與社會情感,展開大膽的想像??梢哉f,無論是現(xiàn)實主義派還是中國浪漫主義派,如果缺乏想象力就很難寫出優(yōu)秀的詩歌。以豪放著稱的李白,想象力豐厚、詩風雄奇;以寫實著稱的杜甫,也寫出了浮想聯(lián)翩的優(yōu)秀作品《月夜》“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痹姼璧谋憩F(xiàn)手法還能夠利用人們觸覺、聽覺、視覺等感官掌握的豐富素材,多方位去表現(xiàn)人物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形象,它為詩歌創(chuàng)作開辟了一條更為寬廣的領(lǐng)域。
五、詩歌的語言功效
詩歌是文學語言的精粹,詩歌語言以凝練著稱,詞匯精準。這對學生錘詞煉句具有非常大的幫助,是其它文學體裁所無法取代的。如,王安石在《泊船瓜洲》詩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在“綠”字位上屢試驗“到”“入”“過”等動詞,均覺平淡而棄,最后得一個“綠”字,名詞作動詞使用,竟成為了全詩的點睛之筆,使全詩出神入化。用“綠”就有了春天的色彩感,使人對滿目翠綠的春天氣息感知無遺。讓春風將綠帶到了江南,春風吹過江南后便重新開始綠色。詩歌教學中的語言功能非常巨大,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挖掘。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詩歌課堂教學中,詩歌的功能還有待于教師逐步發(fā)掘,既要能夠全面影響學生、啟迪學生,又可以給予學生心理上的震撼,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