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生活實踐在高中生物翻轉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提出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及時吸收生活實踐資源、推出實踐學習活動、延伸實踐訓練長度,為翻轉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信息支持,為學生順利展開生物學習和探索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其學科認知的內化。
【關鍵詞】高中生物 生活實踐 翻轉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4-0142-02
生物學科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關聯,教師要做好生活實踐資源的整合工作,為翻轉課堂教學提供更多信息支持。學生對翻轉課堂教學機制有更高的認同感,教師應推出更多生活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學科學習探索的機會。生物學科教學與生活對接點眾多,教師在進行學科訓練設計時要注意滲透生活內容,推出更多生活化、社會化的實踐任務,勢必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體驗。
一、整理生活實踐資源,滲透翻轉課堂教學設計
在生物學科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積極搜集翻轉課堂知識信息、吸納設計素材、整合生活案例,為學生帶來鮮活的學習體驗,以順利啟動其學科學習思維。
(一)搜集翻轉課堂知識信息
翻轉課堂追求教學程序的翻轉,突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要圍繞學生需求設計教學任務,借助微課讓學生在課外展開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翻轉課堂教學設計帶來更多選擇,微課視頻成為教師的首選。教師可借助微課讓學生于課前了解相關的生物知識信息,以促進教學的順利推進。
如教學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從生物圈到細胞》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相關內容,提出思考問題:為什么說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學生開始進行互動交流,紛紛列出一些實例。教師與學生一起研究細胞與生命的關系,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在網絡交互平臺上傳微課視頻,并給出具體學習要求:這一視頻集中列舉了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案例,關注其基本特征,對其生命活動形式進行梳理,準備參與知識競答活動。學生開始觀看微課視頻,具體研究相關知識點,對細胞與生命關系進行自主專業(yè)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有不懂的問題,可以留到下節(jié)課對教師提出,這一做法具有濃重的翻轉課堂意味。
(二)設定翻轉課堂學習目標
翻轉課堂教學需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教師要對翻轉課堂的設計內容進行梳理和整合,提煉出適合的學習目標,推動翻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翻轉課堂大多以微課視頻形式呈現,微課視頻篇幅短小,具有“短平快”的特點。教師在進行目標設定時,要追求精煉性、生活化,將學習與生活對接,準備更合適的目標內容。
如教學《細胞中的元素與化合物》時,教師在導學環(huán)節(jié)就要求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為什么碳元素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如何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研讀,逐漸進入學習核心。接著,教師推出微課視頻,對相關內容進行直觀展示,重點解讀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方法,指導學生展開合作學習,并結合一些生活實例進行思考和討論。如構成人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含量最多的是什么?其原因是什么?學生針對相關問題進行重點研究,形成系統(tǒng)性學習認知。教師利用微課視頻進行展示和組織,為學生順利進入學習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造了條件。學生對專業(yè)性內容不是很熟悉,存在學習困惑是理所當然的,教師抓住學生的學習關注點及時投放微課視頻,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確保學習的高效率。
二、推出生活實踐活動,強化翻轉課堂教學體驗
翻轉課堂教學設計需要信息支持,更需要活動輔助,教師積極推出生活化翻轉課堂活動內容,能夠成功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提高學習效率。
(一)創(chuàng)設翻轉課堂教學情境
在進行翻轉課堂教學情境設計時,教師要有意識將其與生活進行對接,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生物認知基礎展開對應思考。教師以翻轉課堂形式啟動教學程序,為學生提供適合的學習情境,能夠對學科教學形成更多支撐。
微課視頻帶有翻轉課堂屬性,學生反饋更為主動,教師需要適時應用。在教學《細胞器——系統(tǒng)內的分工合作》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在課堂導學階段,借助微課展示圖片、實驗等內容,描述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過程,對細胞器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情況進行直觀解讀。學生接收相關信息后,對細胞結構的局部和整體統(tǒng)一性有了更深刻的認知。為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后,繼續(xù)利用微課進行信息投放,讓學生對建模操作方法展開進一步學習,理清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過程。教師多次投放微課視頻,能順利啟動及深化學生的學習思維,提高其學習效率。生物學科帶有抽象性,需要微課這一直觀手段的協(xié)助和支持,教師要推出更多適合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順利進入學習環(huán)節(jié)。
(二)組織翻轉課堂教學活動
翻轉課堂是一種輔學手段,教師借助微課形式進行展示和投放,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便利。特別是生活實踐內容的滲透,能為學生學習帶來更多啟發(fā)和觸動。學生對探索性、實驗性、互動性學習活動的參與興趣較濃,教師要做好教學組織,借助翻轉課堂展開互動交流活動,演示實驗、知識傳授、話題討論、生活觀察、知識競賽、社會調查等,都可以以翻轉課堂的形式呈現出來。
教學《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將展示了細胞制備實驗全過程的微課視頻投放到網絡交互平臺,并分析實驗現象,展示相關示意圖,然后設計了討論問題: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能夠透過細胞膜嗎?如果外界溶液濃度較低時,紅細胞會吸水嗎?這些紅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具體需要什么樣的前提條件?學生通過網絡收看微課視頻,對實驗過程進行分析解讀,對實驗效果做出科學評價,同時對實驗問題進行了互動討論,對物質跨膜運輸情況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師課前投放微課視頻,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學習啟迪,特別是相關問題的設計,成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思維,為課堂教學的順利展開奠定了基礎。組織翻轉課堂教學活動,教師要抓住有利時機,對學生進行對應指導,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拓寬生活實踐訓練,促進翻轉課堂教學內化
翻轉課堂教學已經成為一種延伸訓練手段,教師要展開創(chuàng)新探索,創(chuàng)新翻轉課堂訓練模式,延伸翻轉課堂訓練長度,為學生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
(一)創(chuàng)新翻轉課堂訓練形式
在創(chuàng)新翻轉課堂訓練形式設計時,教師要對學生生活實踐進行深入研究,找到課堂訓練的拓展契機,借助微課視頻形式進行訓練推演。教師還要做好教學組織和設計,為學生順利進入生活實踐之中創(chuàng)造條件。翻轉課堂與生活實踐相融合,教師要找到最佳對接點,其助學效果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來。
在教學《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時,教師圍繞影響光合作用的環(huán)境因素展開教學解讀,并結合一些生活案例進行對應分析,組織學生開展現場觀察活動,對光合作用環(huán)境影響因素進行梳理和總結。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這一探究性學習獲得不小突破,學生對光合作用環(huán)境影響因素有了一定認知。為鞏固學生的學習認知,教師設計微課制作任務,要求學生參與制作過程:光照、溫度、二氧化碳,這些是影響光合作用的環(huán)境因素,如何將這些因素進行梳理?我們不妨設計制作一個圖表,或者是一段視頻,以微課的形式呈現出來,作為本章節(jié)的課外作業(yè)。學生接受任務后,開始了素材準備,借助多種手段進行推演設計。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兩三個人一組展開合作,能設計出更為精美的微課視頻。教師發(fā)動學生參與翻轉課堂微課視頻制作活動,給學生提供了更多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機會。
(二)延伸翻轉課堂訓練維度
翻轉課堂以微課形式投放到網絡交互平臺上,學生可借助信息終端隨時隨地觀看學習,其操作靈活度更高,對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有重要促進作用。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手機聯網早已成為常態(tài),教師借助微課讓學生使用手機展開交互學習,其操作形式更為靈活機動,對學習環(huán)境也沒有什么要求和限制,自然深受學生喜愛,其助學效果更佳。
在教學《細胞的衰老和凋亡》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結合一些生活案例進行對應解讀,借助微課視頻進行直觀展示,對細胞衰老和凋亡現象展開專業(yè)分析,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體驗和啟示。在進行課外訓練設計時,教師推出生活調查任務:人體衰老和細胞衰老有什么樣的關系?老年人體內有沒有幼嫩的細胞?年輕人體內有沒有衰老的細胞?針對這些問題,展開生活觀察和調查,借助多種信息渠道展開對應調查,將相關內容進行整合。學生接受任務后,都能主動行動起來,搜集相關的信息素材,對學習任務進行探索研究。在這個案例中,教師投放了研究性任務,讓學生結合生活實踐進行學術研究,其本身便帶有翻轉課堂意味。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實際困難,教師可借助網絡交互平臺為學生學習提供必要的方法和信息支持。
生物學科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輔學手段,能使學生的學習體驗更為深刻,接受信息也更為順暢。教師要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組織更多學習活動,給學生帶來更多生活化實踐體驗,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成長。生活實踐與翻轉課堂教學對接,其適用性更高,學生從翻轉課堂微課視頻中獲得的學習信息更為全面,其學習效果也更好。
【參考文獻】
[1]賈成.翻轉課堂模式下的高中生物教學案例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1(18).
[2]李琴,張大樂.翻轉課堂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教育觀察,2021(19).
[3]劉國曉.高中生物翻轉課堂的點滴實踐[J].中學課程資源,2021(3).
【作者簡介】覃麗蘇(1984— ),女,廣西環(huán)江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河池市天峨縣高級中學,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生物學科教學與研究。
(責編 劉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