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進進
【摘 要】探究學習被廣泛應用于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借鑒翻轉課堂的理念,構建了一種局部探究教學模式。該模式給出了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探究學習的實施過程,以期提升課堂中探究學習的質量,達到深度學習的目標。
【關鍵詞】翻轉課堂;局部探究;初中信息技術
探究學習是一種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然而,老師們對探究學習的理解、設計及實施還面臨著諸多的困惑和誤區(qū)。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有兩種比較常見的方式:一是先講后探究的方式;二是學生完全自主探究的方式。這兩種課堂教學模式都沒有將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有機結合起來,容易導致學生的淺層學習。基于翻轉課堂的局部探究教學模式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既解決了先講后探究的“假”探究,又解決了學生完全沒有指導的淺層探究。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對該模式也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得到了學生的充分認可。
一、翻轉課堂的核心理念
“翻轉課堂”是指把“老師白天在教室上課,學生晚上回家做作業(yè)”的教學結構翻轉過來,形成在課堂上完成知識吸收與掌握的內化過程、在課堂外學習新知識的新型教學結構。
其基本理念有:一是,先學后教,讓學生自己學習知識和內容,教師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二是,提供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手段,例如學習指導、微視頻。三是,有學生的交流、討論,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四是,有促進知識遷移的應用。
二、局部探究教學模式
鑒于初中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需要在課堂時間內實現“翻轉”。局部探究教學模式主要是根據課堂內容的特點,選擇部分內容作為探究的對象,并設計相應的學習支架支持探究活動的開展。因此,在局部探究教學中,最主要的是四個部分:一是探究內容的選擇,要選擇學生通過探究能在短時間內容易掌握的內容;二是探究過程中必須要有一定的支架輔助學生探究;三是教師要針對學生探究的情況,適時地給出指導、總結;四是要有適當的任務,讓學生鞏固剛才所學的知識。根據這四個要點,筆者設計了一個基于翻轉課堂的局部探究教學模式,如下圖所示:
圖1:基于翻轉課堂的局部探究教學模式
(一)情境導入
情境導入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用接近學生生活的實例或有趣的內容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另一種是復習導入,減少學生探究本課內容的障礙。在課堂教學中,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選擇課堂導入的方式,使情境導入成為一節(jié)課成功的關鍵。
(二)探究活動
探究的價值在于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促使學生保持獨立、持續(xù)的興趣,豐富的學習體驗,養(yǎng)成合作與共享的個性品質。探究活動不是采用“放羊式”的方式,讓學生獨自摸索,自由“探究”,要篩選探究內容,選擇既不是簡單到學生不學都會的內容,也不是探究一節(jié)課也沒有結果的內容。
在局部探究教學中,探究活動的設計要考慮以下幾點:一是,要將需要探究的內容“切碎”,可以設置多個探究活動,讓學生逐步掌握本節(jié)課的內容;二是,探究過程中要有支架的設置。支架的形式很多:如學習指導(一般是關鍵知識點回顧、步驟指導等)、微視頻,有的內容還需要提供半成品(如程序設計);三是,要有教師的指導。教師的指導分為個別指導和集體指導,當個別同學探究遇到瓶頸時,教師要對他們給出適當的提示,而當大部分同學出現同樣錯誤或進入相同誤區(qū)時,要及時對該生成性問題給出集中解答。因此,當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時,教師要及時參與,了解他們的完成情況,同時,教師要有敏銳的眼光,捕捉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成性問題。
三、局部探究在教學中的應用
Flash動畫是初二信息技術課的一個重要模塊。以下以《flash遮罩動畫》這節(jié)課為例來解讀該模式的應用。
(一)情境導入
到底什么是遮罩動畫,以及它能做出什么效果,學生沒有具體的概念。本課的開頭以望遠鏡中看到的景色和黑夜中手電筒的圖像為切入點,并配以實物,讓他們真實地感受到flash遮罩層動畫對生活中場景的模擬,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很好地引出今天的上課內容。
(二)內容探究
一般的教學設計會首先談到遮罩層與被遮罩層的概念,然后談到遮罩層和被遮罩層怎么制作。但是這可能會忽略一個問題:遮罩動畫制作會受到前面補間動畫的影響,如果補間動畫掌握的不是很透徹,再接受一個新的、比較難理解的知識,困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在這節(jié)課中,筆者將知識進行分解:靜態(tài)的遮罩動畫、動態(tài)的遮罩動畫,從兩個角度進行局部探究。探究活動分兩步:一是問題驅動完成新知,二是嘗試操作、聯(lián)系舊知。
(三)探究活動一
任務說明:給定一個動畫半成品,上層是圖形,下層是內容;給定操作步驟。
問題探究:第一步,嘗試回答:你的動畫有幾個圖層,每個圖層的內容是什么;請對照操作完成遮罩的設置,并通過圖層屬性查看圖層的類型是什么。第二步,測試影片,回答:你看到的形狀是哪個圖層的?透過形狀看到的內容是哪個圖層的?
(四)學生交流、教師總結
通過上面的探究,學生可以初步得出結論:一是,遮罩動畫有兩個圖層,上面是遮罩層,下面是被遮罩層;二是,遮罩層決定看到的形狀,被遮罩層決定看到的內容。
教師結合實物,再次演示遮罩動畫的原理,便于學生理解。作為鞏固,播放幾個動畫,讓學生判斷:遮罩層里面是什么,被遮罩層里面是什么。
(五)探究活動二
嘗試探究:第一步:按照給定的swf文件,制作出靜態(tài)的遮罩動畫效果。第二步:結合補間動畫的知識,制作動態(tài)遮罩動畫效果。
(六)作業(yè)評價與總結
作業(yè)的評價和總結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是對學生出現的一些典型問題的集體解答,也是對今天所學知識的重新梳理和內化的過程。本課中筆者展示了幾個優(yōu)秀的的作業(yè),并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制作步驟,對出現的典型問題,如:設置了遮罩層,卻沒有了被遮罩層;靜態(tài)遮罩動畫成功,但補間動畫缺少一個關鍵幀等。最后,讓學生對遮罩動畫制作的原理再次熟悉,內化于心。
四、實踐及反思
最近一年的實踐證明,即使是其它學科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上也能積極參與,并且經過自己的努力,也能制作出一些簡單的效果;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也逐漸養(yǎng)成了自己學習、自己探索、主動交流的意識,從這點來看,我們的課堂改革已經初具成效。
在使用這種模式之前,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分析。學生的整體情況如何、知識儲備如何,學生的探究能力如何,提供怎樣的探究支架等;然后要對內容進行分析,怎么切割內容,怎樣安排探究活動等。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前要準備輔助材料,課中要善于發(fā)現問題、指出問題,并及時地引導學生。
然而,模式不是萬能的,任何一種教學方式一旦固化下來,就會使我們的思維僵化,形成慣性的做法。我們并不是為了固化模式來研究,而是通過模式的運用,來探索怎么才能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讓深度學習在課堂中真實地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