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
【摘 要】為積極響應新課改對改進教育理念、拓展教育方式的呼聲,各類學科都相繼開展了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在此背景下,高中政治課教育為達到理論與實踐并存的效果,已然邁向了生活化教學的軌道。本文以高中的政治課教育為主要研究對象,簡略分析教師在教授政治課時采取生活化教學方式的重要意義,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相關案例著重闡述實施生活化教學的一些具體策略。
【關鍵詞】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學;實踐意義;策略
我國古人曾明確提出過“知行合一”的學習觀念,旨在讓世人將接受的書本知識付諸于實際行動,以此達到經世致用、提升自我修養(yǎng)的目的。不僅如此,新課改也大力倡導將生活實際融入到理論教育中。因此,為追求理論源于生活實踐、生活實踐改善理論的教育效果,高中政治課教育采取了生活化教學這一舉措,這對拓寬教育思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增強學生的政治修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對此,教師理應圍繞政治與日常生活二者關系的主題積極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生活化教學在高中政治課應用的意義
(一)加速了教育改革的進程,并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fā)展
眾所周知,傳統(tǒng)的中小學教育以考試為核心,這就導致了教師在執(zhí)行教學活動時側重講解知識點、考點,并著重向學生傳授應試思維與技巧。值得思考的是,這些應試教育知識固然與高考存在直接的利害關系,但卻忽視了學生執(zhí)行能力、社會參與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我們必須要將生活實踐教育納入到課堂教育領域中。在高中政治的課堂教育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可適當地打破傳統(tǒng)應試教育所暴露的形而上的弊端,使得生活課堂化、知識生活化。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我們要用學理來指導生活,同時再以生活來印證學理……學校不是道士觀、和尚廟,必須與生活息息相通。”可見,實際生活的教育是促進學生深入學習理論知識的必經之路,并培養(yǎng)了學生的雙向思維。同時,生活化教學能夠促進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并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提高了高中政治的整體教育水平,加深了學生對政治的認識
高中政治作為文綜的主要科目之一,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文化知識、哲學認知思維以及參與社會活動等諸多能力具有不容置疑的作用。對此,教師如若在課堂導入了生活化教學方式的話,則會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政治知識的實踐性價值。同時,政治課因其呈現(xiàn)出概念繁多、理論枯燥、背誦體量大等特征令許多學生在學習時感到疲累,教師如若在課堂上增加日常經驗與實際案例的話,能夠一改以往政治課堂的沉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政治的熱情,減輕他們對政治的恐懼心理,提高了政治課的學習效率,進而加深了他們對政治理論體系或眾多概念的理解。
二、實施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一)設置生活化的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
政治與生活實際密不可分,教師理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政治源于生活”,故不妨在課堂上設置將生活實際導入政治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以便于為學生學習理論孕育生活化思維。
其一,教師可以通過課前提問、設置懸念或開場白的方式引出與政治課相關的生活事例,以此為學生學習理論制造生活化情境。如教師要講述《經濟生活》的“個人收入分配”一節(jié)時,先不要迫切地指出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方式,可先通過提問的方式向學生詢問自己父母所從事的職業(yè),因為職業(yè)的類型多種多樣,自然也包含了多重性質的分配手段與要素。比如說有的學生家長在國企工作,有的在私企工作,有的做司機、保險、程序技術員等等。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來講授按勞分配、勞動、管理、資本、信息等各種要素分配的收入分配原則,并藉此讓學生對號入座,讓他們根據政治原理判斷自己父母的收入分配是哪種類型,這種通過提問的方式實現(xiàn)了由生活實際過渡到政治課教學。再者,例如教師講授《經濟生活》的投資理財專題,因為這一專題主要講述銀行、儲蓄存款、利率、投資等諸多問題,專業(yè)性較強,故不為尚未成年的中學生所熟知。對此,作為有工作經驗的教師可以先在開課初向學生講述自己的儲蓄經歷作為開場白,簡單介紹銀行的利率,便于學生認識生活與政治的聯(lián)系。
其二,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新聞資訊來導入政治課。比如說《經濟生活》中“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的課程內容,教師先不要明確指出“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而可以先講述“中美貿易戰(zhàn)”這一事件,讓學生分析該事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這便于學生為生活與政治理論建構直接的親密聯(lián)系。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
教師在講授政治課時要充分汲取生活化的經驗或利用生活實際作為補充,使得政治富有實踐性。
其一,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實現(xiàn)生活化政治教學。如教師在講授《政治生活》“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這一節(jié)時,可以為學生播放有關習近平總書記政治成長經歷的紀錄片,讓學生了解習主席到陜北下鄉(xiāng)做知青、擔任黨支部書記,并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多地從政的生涯,體會習主席作為一位合格的共產黨員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所作的貢獻以及甘為人民公仆的執(zhí)政追求,這有助于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習主席的政治經歷,促進學生真實深入地把握黨執(zhí)政為民的核心思想,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愛民愛國的精神。
其二,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經歷來輔助政治教學。比如說政治教材第三冊《哲學生活》以闡述馬原為代表的哲學知識為主,其概念的艱深性與理論的抽象性使得很多學生難以理解,甚至望而生畏,故教師不妨采取學生在其它學科獲得的學習經驗進行講授。如講解“矛盾雙方對立統(tǒng)一”這一原理,教師可以舉例語文詩詞中“僧敲月下門”、“無心插柳柳成蔭”等句子,也可以舉例歷史課所學的國共兩黨建立抗日臨時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過程,管窺其中所蘊含的“矛盾雙方對立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這種方式將學科知識生活化,再使生活政治化。
(三)教學回歸生活
高中政治的生活化教學歸根究底是讓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切實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只有如此方可促進學生理論素養(yǎng)與實踐能力的綜合發(fā)展。對此,教師理應予以重視。比如說教師在講完《政治生活》的“民主選舉”與“民主決策”理論時,讓學生借鑒二者的具體方式并用于日后的班委或課代表選舉活動,督促評選小組認真踐行選舉的核心精神,動員大家積極參與,尊重每名學生的選舉權,同時要吸取、采納同學們對被選舉人的看法或意見,盡可能地發(fā)揮民主決策的優(yōu)勢,并做到公平、公正、公開、透明,這對學生日后從事或參與相關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再者如《文化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一節(jié),教師在向學生講授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與方式后要讓學生予以具體實踐,比如說讓學生去自己家附近找尋文化習俗、歷史古跡,或者參觀一些文化館、博物館,去實地學習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課堂之余延伸自己的文化接受范疇,有利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受文化的熏陶。
三、結束語
高中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教學有利于打破應試教育“形而上”模式的枷鎖,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通過生活走進理論、再由理論指導生活的學習機會,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故教師應積極實施。
【參考文獻】
[1]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年,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