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清
[摘 要]為了設計數學大問題,改進教學方式,教師以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千以內數的認識”一課為例設計了兩節(jié)課:第一節(jié)素材少,采用“一問一答”的教學方式;第二節(jié)為學生設計了數學大問題,讓他們在獨立思考問題。通過比較兩節(jié)課的教學方式發(fā)現,精選學習素材可以豐富學生認知,設計數學大問題可以促進學生思考。
[關鍵詞]教學;大問題;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02-0070-02
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都是“一問一答”式的,教師提問時指定某個學生來回答,其他學生當傾聽者,這逐漸讓部分學生失去了思考和表達的動力。為了改善這一現象,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數學大問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分享觀點,最后在全班匯報交流。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fā)言,讓每個學生獨立思考問題。
我在教學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的“千以內數的認識”一課時,確定了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方面,通過實物和計數器等工具擺數和數數,經歷計數單位“千”的形成過程;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對數學問題的探究和交流,發(fā)現相鄰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發(fā)展學生的數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引導學生梳理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為后續(xù)學習提供支架。在初次教學中,我采用了“一問一答”的方式,雖然大部分學生也能正確讀出千以內的數,但是課堂氣氛壓抑。于是,在第二次試教中,我精心設計了數學大問題,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和小組共學,這樣的學習方式深受學生喜歡。
【初次教學】只為知識教學,忽視了探究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全班學生在數數中掌握數的組成
師:100加1等于多少?
生(齊):101。
師(出示101):你能在計數器上撥出這個數嗎?
(我讓一個學生在計數器上撥出這個數,他在計數器個位上撥了1顆珠子,十位上不撥珠子,百位上撥了1顆珠子)
師:我們看這個101,個位上和百位上的“1”表示的意義一樣嗎?
生1:不一樣。一個“1”在個位,另一個“1”在百位。
生2:個位上的“1”表示1個一,百位上的“1”表示1個百。
師:我們認識了數位,你能從100開始一百一百地數數嗎?
環(huán)節(jié)二:全班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千以內數的知識
師: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千以內數的認識”,請大家拿出作業(yè)本,我們一起來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后,我集體批改并講解學生出錯較多的題目)
【再次教學】設計數學大問題,關注學生知識生長
環(huán)節(jié)一:借助計數器喚醒學生舊知
師(出示大問題:給你一顆珠子和一個計數器,你能創(chuàng)造出哪些數?):請你先在計數器上擺一擺這顆珠子,記錄下你想到的數,再和同桌說一說。
生1:我擺出了1、10、100、1000、10000……
環(huán)節(jié)二:借助問題驅動促進學生思考
師(出示大問題:給你若干顆珠子和一個計數器,請你創(chuàng)造出一個三位數,并說一說這個數的組成):誰來說說創(chuàng)造了哪個三位數?
生2:我在百位上擺9顆,十位上擺9顆,個位上擺9顆,這個三位數是999,表示9個百、9個十和9個一。
生3:我在百位上擺2顆,十位上擺5顆,個位上擺8顆,這個三位數是258,表示2個百、5個十和8個一。
師(出示大問題:從513倒著一個一個數到495;從670順著十個十個數到750;從100順著一百一百數到1000):兩人合作,一人聽一人說。
師(出示小正方體):剛才我們數到了1000,1000里面有幾個百?
生4:1000里面有10個百。
環(huán)節(jié)三:尋找生活中的數
師:你在生活中找到了哪些三位數?
生5:我知道報警電話是110,醫(yī)院急救電話是120,火警電話是119,查詢電話是114。
生6:數學考試成績最高分是100分。
……
【教學反思】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設計,充分考慮本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數學思考;充分考慮數學本身的特點,體現數學的實質;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學生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
我在兩次教學“千以內數的認識”后,對精選教學素材和設計數學大問題有了深刻的感悟。
1.精選教學素材,可以豐富學生認知
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十進制、百以內的數,因此,他們學習“千以內數的認識”的難度并不大。我在第二次試教中為學生提供了計數器和珠子等學具,讓他們在擺珠子的過程中體會到同樣一顆珠子放在不同的數位上就能表示不同的數,體會數位之間的差異;在看數撥珠的過程中理解每個數位表示的意義,熟練掌握數的組成。在我出示小正方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1000到底有多大,幫助他們建立1000的量感。
除了提供直觀的學具外,我還引導學生去尋找生活中的數,他們找到了許多身邊的三位數,并借助這些三位數理解了情境中的問題。這不僅讓他們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千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也讓他們感受到數學與生活關系密切,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發(fā)展他們的數學眼光。
2.設計數學大問題,促進學生思考
傳統教學通常都是教師拋出一個數學問題,學生舉手搶答,這就讓反應較快的學生有了回答的機會,而反應慢的學生還沒得出答案,教師就已經進入了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久而久之,會讓部分學生不想回答問題。
于是,我在第二次試教中設計數學大問題,留出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使得每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讓一些簡單的問題在小組內就解決了,同時形成的觀點也是相對成熟的。當全班同學匯報時,學生可以在分享和傾聽中完善自己的認知。
教師設計的數學大問題要有梯度,從撥一顆珠子到撥幾顆珠子,從撥珠到說數的意義,再到尋找生活中的三位數,從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在層層遞進中促進學生發(fā)展千以內數的數感,為后續(xù)學習萬以內的數甚至更大的數打下基礎。
總之,有關數的知識相對簡單,學生可以借助已有知識自己探究新知,這樣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提供大問題或學習單,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研究,讓學生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為后續(xù)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責編 黃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