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艷
【摘要】在小學義務教育階段,除了基礎知識與技能以外,對于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是被教育大綱明確要求的內(nèi)容。音樂學科也是審美教育中與美術并列的“兩架馬車”之一,受到了教師越來越多的關注。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將簡單介紹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的途徑。
【關鍵詞】義務教育 小學音樂 審美教育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6.032
音樂是一門能夠充分展現(xiàn)美與創(chuàng)造美的藝術學科,是基礎審美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將音樂課程納入小學教學范疇,目的是讓教師適當?shù)匾龑W生學習美、感知美與實踐美。音樂通過不同的方式為人們提供美的體驗,但是如何提高這種體驗水平和對音樂的感知駕馭能力,還要依賴于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
一、小學音樂教學的本質含義
音樂學科同時從理性思考和感性思維的層面出發(fā),關注學生健康、品味高尚的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藝術氣質與藝術品味,充分激發(fā)個人潛在的“藝術家天賦”,區(qū)別于傳統(tǒng)文化下培養(yǎng)出來的應試人才。而且音樂藝術由于其具備的豐富內(nèi)涵和廣闊范疇,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引領學生從自己獨特而愉悅的角度感知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種音樂技能的培養(yǎng)與實踐過程中,對于學生大腦潛力的開發(fā)與運用也是具有很大幫助的,當學生深入感受與學習音樂藝術的內(nèi)在設定邏輯時,能夠通過調(diào)動多個感官來訓練全身心的協(xié)調(diào)性。在記憶歌詞、記憶樂譜、記憶彈奏技能等過程中,學生的記憶力也在得到不斷地訓練與提高,從而為學生增加一門生存技能。
二、傳統(tǒng)小學音樂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音樂藝術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陶冶學生性情,但是要進行完備高效的音樂課堂教育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傳統(tǒng)音樂教育“重技能,輕人文”的風氣之下,小學音樂課堂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1.教師過分追求標準化的課堂。根據(jù)多年教育形成的經(jīng)驗,很多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一種標準化、模板化的執(zhí)念。學生學習活動必須按照教育大綱的要求開展、學生音樂情感體驗的抒發(fā)必須沿著過去已實踐過的形式,教師對于課堂方向與節(jié)奏的把握必須形成固定套路,這些過分追求標準化的課堂教學設定,帶來了僵硬死板的課堂氛圍,反之卻對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沒有明顯的作用。
音樂藝術作為一門形式多樣、內(nèi)涵豐富的科目,對于不同學生不同情況下施加的情感體驗是截然不同的。教師不能盲目地對學生個體化的情感體驗加以限制、分割,這樣不僅會扼殺掉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還會抹殺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實在是得不償失、因小失大。以往教學經(jīng)驗告訴我們,這種教師在小學音樂課堂上過分設定標準化的問題其實廣泛存在于各地教學中,各位音樂教師應當予以重視。
2.課堂教學形式局限。音樂是一門幫助人們宣泄情緒、理解世界的藝術學科。從這個層面出發(fā),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與其豐富內(nèi)容相適應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然而事與愿違,在過去開展的音樂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所采用的課堂教學形式卻十分的局限。比如,教師在拿到教學大綱和教材課本之后,就僅以此二者為基礎憑據(jù)設計教學課件,沒有對考綱要求進行合理充分地延伸。再比如,課堂的開始教師僅僅是對課本內(nèi)容的復述講解,并不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理解課堂目標。而課堂教學的途徑也往往局限在教師音樂錄放、學生跟唱的單一模式,在長期一成不變的學習過程中,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厭倦和懈怠心理,不利于教學工作的全面開展,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必須深入探索不同的課堂教學形式。
3.一味追求成果。在過去應試教育的大潮下,“重技能,輕人文”已經(jīng)是教師對于音樂教學心照不宣的默契。關于情感體驗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是無關緊要的,只有確切音樂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音樂技能的培養(yǎng)才是最值得關注的教學目的。這種被應試思維所裹挾的教育觀念,讓小學音樂教學課堂停留在一味追求成果的膚淺層次上,同時背棄了音樂學科教育的目的和初衷,讓這門藝術學科淪為為學生鍍金、加分的工具。在這樣的情況下,音樂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意識被完全剝離,僅僅留下一具死板的技能軀體供學生學習,形成片面、病態(tài)的教學模式。只以成敗論英雄,但是第一名又能產(chǎn)生幾個呢?當音樂教學的目標局限在單個學生身上,就充分暴露出教師教學思維的缺陷和懶惰,必須及時糾正改進。
三、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的途徑
1.注重學生個體領悟。音樂是一門靈活多變的藝術,在它的教學過程中任何問題都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只要是順應音樂抒發(fā)的情感脈絡,學生作出的回答就都是正確的。因此音樂課堂應該采取更加靈活的課堂語言,注重學生個體體驗,保證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性在音樂上能夠得到充分的施展。比如,當教師在向學生播放一首歌曲后,詢問學生心得體會時,應當鼓勵學生大膽地抒發(fā)自身的體驗與領悟,對學生個體化的領悟予以足夠的肯定與支持。這樣不但維護了學生稚嫩的認知世界,同時鞏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我表達的勇氣,營造出開放、積極的課堂教學氛圍。
2.綜合采用多種音樂體驗方式。局限于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可取了,教師應該做的就是采用多種多樣的音樂教學方式,向學生全面、形象地展現(xiàn)音樂的美感與魅力。將音樂教育生活化,鼓勵學生快樂參與,做到以情表聲、以聲傳情的有效教學工作。在完善的課前準備之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注重聽、唱、演綜合一體的教學方法,通過音樂錄放、課件闡述、啟發(fā)提問、合作表演等機制,鼓勵學生全面參與到課堂音樂體驗中來,降低學習難度,并且促進學生的再度創(chuàng)作與創(chuàng)新。
3.選用合理的評價與激勵機制。摒棄應試教育的思維,在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模式下,以成果論英雄的格局也應該適當調(diào)整。教師應當選用合理的評價與激勵機制,降低對于學生片面追求學習成績的負面刺激,借以降低學習的坡度與門檻。教師應當明確的一點是,評價體系存在的意義是激勵學生的學習動力,幫助學生查漏補缺。以評價促發(fā)展,以活動促提高。具體可以選用專項評價、個性評語、后續(xù)考核等方式完善評價與激勵機制。
綜上所述,音樂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基礎知識到實踐技能和情感體驗都是值得教師關注的要點。根據(jù)過去教育教學經(jīng)驗暴露出來的音樂課堂上存在的問題,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教學思維的欠缺和教學方式的局限,積極探索更加優(yōu)良的教學途徑。
參考文獻
[1]左沙.關于有效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的幾個途徑[J].中外交流,2018.000(025):227.
[2]王施.論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實效性與創(chuàng)新性[D].華中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