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榮
摘 ?要:語文學科是母語即中華民族特有的語言,它承擔著改造國民素質重鑄人文精神的責任,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感到無比的驕傲,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把它學好。而作為語文老師就更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從我從事語文教育二十多年所得出的經驗來看,要想讓學生學好語文特別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沒有捷徑可走,這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關鍵詞:閱讀;興趣;習慣;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閱讀能力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語言表達和人際交往的能力,影響著人們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再加上當今的世界日新月異而又豐富多彩,它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們如何去面對和適應復雜的環(huán)境,如何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已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就來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以教入境,培養(yǎng)閱讀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設置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為學生提供課外學習,課內展示的舞臺,即是積累,又是展示。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語文《牛郎織女》一文時,我以議導入。我是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牛郎是個苦命的人,從小被兄嫂虐待,和老牛住在破草屋里相依為命。窮困潦倒的牛郎和織女她們是怎樣相遇?渴望過上幸福生活的他們能實現愿望嗎?他們的命運又會如何呢?同學們一定很想知道吧?學生此時的好奇心完全被激發(fā),都想一探究竟。
而對于人物對話較多,又不常接觸的課文,教師更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六年級有一篇課文《負荊請罪》,這是一篇歷史話劇,由于是初次接觸這類體裁,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我在教學中就設置了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場景,分別請同學扮演藺相如、廉頗和韓勃的角色,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我還請表演廉頗的同學背上枝條,學生興趣很濃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雖然學生的演技不高但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的,既讓學生明白了話劇的特點,還讓學生心靈得到啟迪,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犯了錯不要緊,重要的是知錯能改。
二.以疑入境,培養(yǎng)閱讀習慣
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眴栴}的意識和質疑能力在學生的思維和閱讀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閱讀完文章后,一定要讓學生用心思考,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在講授《姥姥的剪紙》時學生曾提出這么一個問題,大家為什么那么喜歡她的剪紙呢?我這時不急于告訴他們而是讓學生展開激烈討論;有的說是因為姥姥剪紙技藝高超,有的說是因為她愛幫助人,人緣好,有的同學說是愛屋及烏因為喜歡她的人所以喜歡她的剪紙。通過學生與文本的多次碰撞,再次提升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得出:姥姥善良、勤勞的特點,與作者的心靈產生了共鳴。
語文閱讀過程還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比如:我在教授《牛郎織女》一文時,重點抓住學生拓展閱讀中的一個問題:牛郎和織女鵲橋相會時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展開討論。這時有的學生說他們會談論起曾經幸福美滿的生活;有的說他們希望未來王母娘娘能良心發(fā)現,讓他們合家團圓;有的說他們會互相安慰,也感謝喜鵲的幫助,才讓他們有了這一年一度來之不易的團聚。通過以上的合作學習,讓學生再次感受到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文本的內涵。
當然,在學習過程中還應引導學生敢于質疑。比如巴金爺爺自認為他的一生是平凡的,有好多學生對此不理解,他們質疑:“巴金爺爺不是一位很出色的作家嗎?為什么他卻說自己談不上成功呢?”教師這時可適當引導,讓學生明白,巴金爺爺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就如文中所說他“平凡的一生”其實并不平凡,他筆耕不輟,為人們留下了一篇篇優(yōu)秀的作品。
三.以情入境,培養(yǎng)閱讀能力
文章是作者鮮活的情感流動,要想把文章讀好,有感情,課堂上教師應讓學生充分自主讀書,讓學生多讀多體會,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復品讀,同時聯系自身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讀者只有深刻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準確把握文章的情感。
比如:我在教授《窮人》一文時,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復雜心情是全文的重點和難點,我順勢這樣引導:桑娜抱回孩子后,她擔心什么呢?學生回答后,我又問:既然如此她為什么還要這樣做呢?學生這時暢所欲言,有的說:“因為她覺得小孩可憐,不抱回來必死無疑?!庇械恼f:“她已經做好了吃苦的打算?!庇械恼f:“她覺得日子雖然會苦點,但她一定會熬過去的?!边@時學生對桑娜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我這時又相機啟發(fā),要怎樣讀好這段話呢?學生此時情緒高漲,個個都躍躍欲試,有的說:“要通過重讀‘非這樣做不可突出桑娜抱養(yǎng)西蒙孩子的決心?!庇械恼f:“要讀出對桑娜的敬佩之情?!边€有的說:“要讀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边@時候的朗讀語言才真正是學生情感內化的語言,學生的閱讀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四.創(chuàng)設條件,拓展延伸
課內閱讀固然重要,但時間和資源畢竟有限,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所以要想提高閱讀能力關鍵還在于課外閱讀,課外閱讀其實是課內閱讀的拓展與延伸。《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書本狹窄的范圍,應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增強語文實踐的機會。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切條件,豐富學生的課外資源。特別是農村,課外資源更為匱乏。這時可以開放學校圖書館,可以開設班級圖書角,把家里的書拿到班上相互分享,甚至班和班之間也可以相互借閱,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剛開始看書時,重在培養(yǎng)閱讀興趣,不要限制學生看什么書,只要是好書都可以鼓勵學生閱讀,在閱讀的同時,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等都在悄無聲息的發(fā)生著變化。
總之,只有促進學生閱讀欲望的滋生,激發(fā)他們從不同角度表現見解的強烈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充分體驗到閱讀學習之樂,語文閱讀教學也就能很好的達到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林剛.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J].新智慧,2021(21):111-112.
[2]陸毅增.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能力[J].作文,2021(Z4):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