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淑琴
摘 要:分析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并從釋放壓力的角度尋找初中生心理問題的突破口,分析初中學生心理發(fā)展,提升初中階段青春期心理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階段;青春期;心理教育;新切入點
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對美好的事物心生向往和憧憬。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很多學生的思想觀念發(fā)生了改變,往往出現一些不切合實際的想法,其他人如果阻攔,就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如何更好地處理青春期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廣大初中教師需要研究的課題。本文主要從新的切入點來進行論述,希望可以為初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幫助。
一、以釋放壓力為首要突破口
釋放壓力是青春期學生心理教育的首要切入點,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壓力驟然提升,如果可以讓學生的學習壓力得到舒緩,對于學生的心理也能起到非常好的緩解作用。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幫助學生。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設計緩解緊張氛圍的環(huán)節(jié)。有時候學生因為學習沒有方法而感到煩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釋放,可能會造成厭學等心理問題。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來緩解學生的緊張心理,調節(jié)學生的情緒,這樣可以更好地緩解學生的焦躁情緒。其次,教師在課下可以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為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心理咨詢,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
二、善于傾聽學生的想法
對于初中生而言,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可以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因為很多學生的心理難以琢磨,情緒突然轉變了,其他人也不能知道原因。只有更清楚、更直接地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更好地引導和教育學生。因此,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進行:第一,教師嘗試著與學生拉近距離,消除教師與學生身份的障礙,讓學生更加信任自己,這樣就可以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生有什么心里話也愿意講給老師聽,使得老師可以成為學生的“傾聽者”。第二,教師在盡量滿足學生的一些合理要求的同時要善于引導學生。教師在傾聽完學生的想法之后,一方面要想方設法滿足學生的合理要求,另一方面要針對學生不合理的要求進行正確的疏導,最好以朋友的身份來進行建議、引導,讓學生可以認同教師的建議和觀點。
三、改變學習和生活氛圍,陶冶學生情操
良好的環(huán)境和氛圍可以陶冶人、啟發(fā)人、感染人、教育人,因此,初中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家長也應該為自己的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這對于學生的心理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因此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學校應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良好的文化和學習氛圍來感染學生、陶冶學生。學??梢砸M一些傳統(tǒng)的文化,在校園中多舉辦一些傳統(tǒng)的文化活動,如書法大賽、詩歌朗誦等,從而讓學生置身于一個和諧的文化氛圍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其次,學校還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讓學校的文化可以延伸到家庭中,家長有義務也有責任為自己的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也是學生心理教育的主要陣地,只有家庭與學校同步進行,在家庭中也展開心理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啟發(fā)學生,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四、以“就事論事”的心態(tài)去分析學生心理
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有著很多共性,但是也有一些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屬于個別現象,教師對這些孩子的心理發(fā)展要重視,否則這種個別現象有可能會延伸成為普遍現象,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過程中,需要保持“就事論事”的心態(tài),不能一概而論。教師在初中生心理教育過程中,往往喜歡找共性,通過學生表現出來的共同點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得自己的工作量可以減少,這種做法往往會造成一概而論的結果,對于存在的個別現象沒有重視,從而出現以偏概全,沒有考慮到個別學生的感受,從而對這些學生的心理造成傷害。因此,教師在進行心理教育過程中,需要對每個學生的心理進行分析,分析大部分學生的心理共性是什么,分析個別學生的心理障礙是什么,對于共性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可以利用共性的方法來進行處理,對于個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一定要區(qū)別對待,有針對性地對這些學生進行引導、教育,使得教學可以更加全面,保證心理教育的全面適應性,也保證對個體的針對性。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學生容易叛逆,也容易出現很多心理問題,傳統(tǒng)的解決方式對于學生而言還不夠全面,因此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過程中,要明確學生心理教育的特點,掌握應對學生心理的一般方法,并針對這些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找到新的切入點,不斷進行研究,從而促進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羅賀珍.對目前我國中學生心理教育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8(18).
[2]張子才,劉成洲.農村初中生心理問題的透視與防治[J]. 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8(12).
[3]劉永杰,劉洋.基于學校歸屬感提升的高職生心理健康干預案例研究[J].職業(yè),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