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東
摘要:中國古典詩詞是民族的文化瑰寶,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勇于做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教育者。本文從古詩詞的背景、畫面、意象、情感、練筆等方面的拓展教學進行分析,對古詩詞教學拋了磚,希望能引出更多寶玉之見。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文教學? ?拓展
一、背景拓展——知來龍與去脈
遙遠的古代,有著不一樣的文字,是不一樣的時代,生活在今天的讀者怎么才能讀懂他們的文字,理解他們的情感,與他們的內心產生共鳴,做他們精神上的朋友,成為他們心靈上的知己呢?北宋詩人蘇軾有一首《題西林壁》,里面有一句很經典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它常常被人們用來喻示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二、畫面拓展——品詩情與畫意
自古以來,詩畫猶如寶石的兩面,都閃耀著魅力之光。很多詩人同時也是造詣深厚的畫家,學生學習詩歌,就是要從文字中看到面畫,在畫面中想到詩意。如唐代的大詩人王維,細細品味他筆下的詩后,總能看到其中蘊含的自然萬物構成的美麗圖畫。
王維在《使至塞上》中寫道:“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筆者問學生:“同學們,當起風的時候,你們看見過隨風飄飛的野草嗎?”學生回答:“見過!”隨后,筆者接著問:“想象一下,詩人在起風的日子長途跋涉,到漢朝的邊塞,一群群大雁飛在胡人那邊的天空,你會有什么體會?”有的學生說:“我認為這是春天的景象,大雁往北飛?!庇械膶W生說:“征蓬應該指的是詩人自己,長途遠征,去慰問邊塞的將士,有點孤獨的感覺。”
三、意象拓展——悟異曲而同工
簡而言之,意象就是意思的形象。意象之于詩歌,如靈魂之于肉體,它是詩人們將自己內心的獨特情感賦之于自然萬物,萬事萬物成了詩人們情感的寄托與象征。學習詩歌,不可不了解意象,不可不體察意象。當帶領學生深入作者塑造的意象世界里,如何搭建起學生自身經驗與作者情感之間的橋梁,使兩者產生共鳴,從而實現(xiàn)與詩人的心靈相通呢?筆者認為,人類很多思想都是共通的,詩歌的情感與意象有很多拓展點,而這正是引導學生提升鑒賞力的重要途徑。
四、情感拓展——享情趣與韻味
詩歌的情感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也是感染讀者的有力武器。千百年來,那些膾炙人口的詩歌無不是作者對人心、對情感、對世界的真實描摹與反映,因為這些詩歌常常能撥動筆者內心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心弦。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經常講營造氣氛,講情境教學,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的大腦預先進入文章的情緒狀態(tài)。而能夠對人的大腦形成多種情感刺激的,莫過于音樂,因為音樂又被稱為人類的第二語言。
在教學王安石的《梅花》時,筆者播放了歌曲《一剪梅》。費玉清悠揚婉轉的歌喉唱出了梅花于雪花和北風中傲立,歌者對親人的思念,詩情畫意,情意綿長。
筆者問:“梅花最可貴的品質是什么?”
學生回答:“不畏懼嚴寒,獨自開放,釋放幽香;就好比有些人敢于堅持正義,與邪惡斗爭,品德高尚?!?/p>
筆者再問:“你知道王安石變法的歷史嗎?詩人為何喜歡梅花?”
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可以了解王安石變法遭遇的艱難,反對者謗議不斷,王安石幾起幾伏,雖然改革最終失敗,但作者不懼犧牲、勇于開拓的精神,不正如梅花般傲雪挺立嗎?
五、練筆拓展——放飛自由個性
經典之作帶給筆者藝術的享受,對于同樣的作品,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讀法和感悟,而這正是藝術的魅力,因為它激發(fā)了人的自我和個性,放飛了讀者的美好想象力。但是,讀詩、悟詩,讀者就到此為止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以說,在詩歌教學中,最具創(chuàng)新教育的環(huán)節(jié)應是續(xù)寫,是讓學生拿起筆——我手寫我心。在教學《所見》后,筆者讓學生續(xù)寫“忽然閉口立”,回憶自己有沒有這樣的忽然時刻,讓他們寫出生活中的童趣。
總之,古詩詞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教師應勇于做中華文化的傳承者。與學生共同努力,將古詩詞的智慧和美好帶給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在古詩詞的熏陶下,放飛自我、童心飛揚。
(作者單位:江西上饒婺源縣紫陽第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