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謙慧
(武漢傳媒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0)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綜合的、多向度的概念。作為一門實用型學科,將項目教學模式運用于英語專業(yè)課程《跨文化交流》,除了能滿足該課程知識層面的學習,有助于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意識以及技能的培養(yǎng)和提高,而通過課堂的傳統(tǒng)知識傳授所獲得的一些公式化和定勢化的文化特征的知識并不足以使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的實踐中獲得成功。對于英語專業(yè)學生來說,項目化的實施相對比較陌生,因此對于在該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生所遇到的問題,教師有必要進行適當干預,幫助解決學生問題解決的學習框架,在此基礎上改進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源和活動,探討師生、生生互動的跨文化交際教學模式。
結合項目化教學特點和《跨文化交流》項目化教學實施過程,項目化教學主要會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項目化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教師的作用從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轫椖康闹敢吆驮O計者,這也對教師本身的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挑戰(zhàn)。作為項目的總設計師,教師首先要明確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總體目標和對應的英語專業(yè)人才所應具備的具體能力,進而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的實踐性項目,協(xié)調管理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的角色,引導學生如何在項目實踐中掌握并運用跨文化交際能力。
項目化教學的原則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執(zhí)行項目的過程中主動、自覺參與學習。學生在項目的完成過程中,學生與項目組其他成員進行充分的溝通、交流和討論。項目完成后,學生還要根據(jù)項目實施情況進行自評、組內互評和組間互評及反饋。由此可見,學生從過去知識的接受者轉變成合作者、發(fā)現(xiàn)者、解決者和評價者。
教學任務的設計是教學方法的核心,而項目任務設計關系到項目化教學實施的成敗。首先,項目設計要充分考慮該課程的認知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價值目標,項目設計完成后要對標確定是否有利于跨文化知識結構的構建、跨文化技能的培養(yǎng)以及跨文化意識和態(tài)度的養(yǎng)成;其次,項目設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師在進行項目任務設計的時候,應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和知識理解能力,運用恰當?shù)慕虒W策略和設計,為不同學生設計出具有個性化與針對性的項目任務。該任務不僅有利于學生了解理論知識,又要有助于學生了解理論的現(xiàn)實意義。除此之外,該項目還應具有一定趣味性,使其樂在其中,有效保障教學效果。最后,項目設計應講求循序漸進。項目中的具體任務設計應按難度分級,從易到難,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生解決跨文化交際障礙的能力,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教學干預是基于教學過程中學生所遇見的各種困境和難題,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各種支持,包括資源和活動,并期望在干預后出現(xiàn)兩方面的積極影響:一是學生在教學干預的幫助下順利克服障礙,解決問題。二是學生能夠學到如何克服困難的方法和策略,甚至將其應用到新的問題情境中。縱觀整個課程的項目化教學實施過程,項目教學的三個階段都有必要進行教學干預。
全體學生在課前進行小組討論,各小組成員需提出想法、詢問想法、協(xié)調分歧、提供支撐、達成一致,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過程中設計提示性問題,可以將待解決的問題進行分解、論證及反思,還可以借助小組活動計劃、觀察記錄表格、錄音等載體,亦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工具呈現(xiàn)計劃,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本小組的項目計劃,最終幫助學生學習如何提出各種問題以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和問題的解決,同時提高了學生的交流溝通意識和技能,為項目的執(zhí)行奠定堅實的基礎,提供有力保障。
教師在項目計劃的各時間節(jié)點需提示學生檢查計劃實施進度,是否完成相應的項目活動及任務。另外,還可以據(jù)此提示學生回顧計劃以進行適當調整及自我監(jiān)督。除此之外,在此過程中,積極心理干預將會發(fā)揮重要作用,積極心理干預就是運用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一定個體的心理活動、個性心理特征等施加影響,從而使之向預期目標發(fā)生積極變化。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積極心理特征,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正能量和自學潛力,強化學生在項目學習中的積極心理體驗,使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自我,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節(jié)奏,獲取學習策略,使學生能愉快高效開展學習。
項目實施后的教學干預主要體現(xiàn)在評價方式上,因此教師要把學習態(tài)度、課堂參與程度、學習行為、項目學習模式的具體實施、學習結果等多種因素考慮在內,形成一種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多元評價體系。教學評價的多元化有助于學生客觀評價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并能形成互相信任的師生關系。
《跨文化交流》的項目教學中的教學干預能有效保障項目化教學效果,進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及推動跨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