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音樂素養(yǎng)是幼教老師必備的綜合素養(yǎng)之一,培養(yǎng)具有較高綜合素養(yǎng)的幼兒園教師是當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yè)的重要任務。筆者探索在高校組織合唱團體,通過合唱訓練這種藝術形式,提升學前教育師范生的音樂知識、實踐能力、音樂鑒賞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音樂素養(yǎng),為學前教育師范生走上幼教崗位儲備扎實的音樂素養(yǎng)。
關鍵詞:合唱;學前教育;音樂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4-0-02
合唱是指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是普及性最強、參與面最廣的音樂表演形式之一。合唱訓練指的是合唱的練習方式,合唱訓練的目的是通過練習、排練、彩排等形式完成最終的舞臺表演。合唱訓練的方式方法直接影響表演的效果,合唱訓練是合唱表演的核心內容。對于非音樂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合唱訓練入門簡單,學習氛圍活躍,涵蓋了音樂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所有要求,不僅能提升個人的音樂技能,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一、音樂素養(yǎng)及學前教育師范生應具備的音樂素養(yǎng)
音樂素養(yǎng)是指音樂方面的素養(yǎng)及修養(yǎng),主要包括音樂理論方面的素養(yǎng)、音樂欣賞方面的素養(yǎng)、音樂表演方面的素養(yǎng)及音樂教育方面的素養(yǎng)?!?-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提到,幼兒教師需要具備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方面領域的專業(yè)知識,其中藝術領域中音樂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針對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本科師范生,即未來的幼兒園教師,應該具備的音樂素養(yǎng)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包括識譜、聽音、歌唱、演奏等;鑒賞分析音樂的能力;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等。[1]
二、合唱訓練對學前教育專業(yè)師范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
合唱是大學生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前教育專業(yè)師范生來說,了解音樂的基本知識,掌握歌曲的基本發(fā)聲技巧,在有伴奏或者無伴奏的情況下能和其他聲部配合來表現(xiàn)歌曲,成為一名具有音樂素養(yǎng)的幼兒教師是其目標。它涉及多個方面的內容,包括音樂知識、實踐能力、鑒賞能力、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合唱訓練對學前教育師范生音樂知識的培養(yǎng)
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藝術類課程包括聲樂、鋼琴、舞蹈三大類,加入合唱團的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有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合唱訓練對于參與者的要求不高,可以消除學前教育師范生本身對技能學習的排斥感。合唱訓練的藝術實踐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相較于個體學習而言,參與合唱團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音樂知識。值得注意的是,在給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選擇合唱曲目時,要選擇更經典、更實用的作品。
首先,合唱訓練多為多聲部的訓練,在排練過程中,學生們可以快速地識讀樂譜,解決學生剛學音樂時認譜慢、節(jié)奏不穩(wěn)的問題,能快速地演唱所學歌曲。其次,配合指揮的手勢,學生對樂曲的速度、力度、表情記號可以很快解讀,獲得較強的樂感。再次,合唱的選取范圍廣,涉獵的作品豐富,有中外幼兒合唱歌曲、國內藝術歌曲、各個地區(qū)的民歌小調等,在進行訓練之前,教師會給學生介紹這些作品的背景及演唱風格,對作品的曲式結構、調式調性、樂段、樂句等進行細致的分析。比如古詩詞合唱作品中的《登鸛雀樓》,這是一首二聲部的合唱作品,在訓練之前,給學生講解其曲式結構為再現(xiàn)的二聲部曲調,三拍子貫穿始終,表現(xiàn)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第一段節(jié)奏綿長、旋律優(yōu)美,抒發(fā)詩人登上鸛雀樓被眼前景色感動的喜悅之情。第二段節(jié)奏短促,樂句中有休止符,表現(xiàn)詩人登樓望遠的積極情緒。演唱時應該輕柔、抒情,聲音的力度不要過強,第二個聲部用輕聲唱,注意兩個聲部的和諧。再如《真善美的小世界》這首合唱作品,運用了齊唱、二聲部合唱、輪唱這三種演唱方式來表現(xiàn)作品,該作品為再現(xiàn)的三段體曲式結構。第一段情緒快樂活潑,通過六度、七度的跳進音程把喜悅的情感推進一步,第二段優(yōu)美抒情,幾處附點音符的運用使樂曲顯得有趣味性,加上低聲部的合唱,把情感表現(xiàn)得更加濃烈。第三段和第一段相似,不同在于運用了輪唱的演唱方式,在輪唱的過程中要注意傾聽對方的聲部,充滿朝氣地吟唱。同學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作品豐富的音樂知識,能夠更好地演繹作品。[2]
(二)合唱訓練對學前教育師范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合唱訓練是實踐性很強的藝術組織活動。首先,根據不同的曲目風格,進行多個聲部的訓練。豐富的和聲訓練,要求每個聲部都需要細致認真的練習,學生們在相互配合中加強對旋律走向的理解與感悟,將作品內化,感受和體驗和聲的美妙之處;其次,在合唱教學中,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師會在排練過程中設計編排一些符合旋律特征的動作,讓學生的身體和音樂配合起來,歌曲更加具有表現(xiàn)力和律動感。如在《鳳陽花鼓》這首女聲合唱作品中,運用聲勢律動“三、五、七、九”的動作配和樂曲來演繹,身體隨著音樂進行有節(jié)奏的舞動,在具體實踐中讓學生獲得表現(xiàn)與交流的快樂體驗。在二聲部英文歌曲《Bring? me? little? water , Silvy 》這首作品的排練中,根據音樂的律動,加入了拍手、拍肩、拍腿、跺腳等聲勢動作,同學們在表演作品時更加地生動和富有感染力。最后,在合唱演出匯報時表演不同的形式,有領唱、鋼琴伴奏、打擊樂器伴奏等,指揮在訓練的過程中要留心觀察有更大發(fā)展個人才能空間的同學,比如可以擔任領唱或者伴奏的學生,滿足他們的表現(xiàn)欲望,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三)合唱訓練對學前教育專業(yè)師范生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
音樂鑒賞能力,指的是對音樂的欣賞能力。人的音樂鑒賞力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檔次:初步鑒賞力、情感鑒賞力、理智鑒賞力。初步鑒賞力是對音樂的第一印象,好聽還是不好聽;情感鑒賞力是對音樂內容和情感的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產生情感的變化;理智鑒賞力指的是欣賞音樂時獲得藝術的享受,對作品能夠準確地評價和描述。具備最高層次的鑒賞能力,在聽音樂作品的時候才能獲得感官的愉悅和精神的升華。合唱涉獵的作品豐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作品的風格、情感,增強了對不同風格作品的理解,心靈上受到感染和觸動,能夠感知作品的音樂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鑒賞能力。如在學習《半個月亮爬上來》這首無伴奏合唱作品時,了解作者王洛賓在西北地區(qū)從事民歌的創(chuàng)作收集時,改編了這首民間音調,合唱作品短小、精練描述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學生在演奏作品時就要特別注重西北民歌的演唱特點,表現(xiàn)三段體不同的情緒特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