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引入個人特征變量,構建了高職學生入黨意愿和行為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研究了高職學生入黨的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知覺行為控制和政治面貌對其入黨意愿和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均能正向影響高職學生的入黨意愿和行為,作用力依次減弱;高職學生政治面貌能夠通過行為態(tài)度和知覺行為控制對入黨意愿和行為產生間接影響。
關鍵詞:高職學生;入黨意愿;計劃行為理論
基金項目:2018年浙江省教育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新時代高職學生思想與行為的內在關系——基于TPB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Y201839241)
作者簡介:姚斌,男,浙江農業(yè)商貿職業(yè)學院烹飪旅游系學生工作支部書記,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47( 2020) 02-0055-09
一、研究背景
《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明確提出:“做好經常性的發(fā)展黨員工作……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和推薦黨員、群眾中間的優(yōu)秀人才”是黨支部的基本任務之一。在大學生中做好黨員發(fā)展工作,是全面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組織保障,對進一步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保持黨的活力具有重要意義[1]。
在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背景下,黨員發(fā)展工作中的一些問題開始顯現(xiàn),學生是否想入黨、為什么入黨等人黨動機和意愿問題被廣泛關注。有關入黨動機和意愿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定性研究,即通過文獻研究和歸納總結,論述高校黨員發(fā)展工作中存在的包括入黨動機和意愿在內的一系列問題,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措施。石少偉、張青文認為,對學生入黨動機的考察和教育缺乏實效性是當前高校學生黨員發(fā)展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基于對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路線方針政策的高度認同和對黨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信心才是正確的入黨動機[2]。曹文軍認為,大學生黨員發(fā)展質量問題日益增多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是在大學生入黨標準把握上避重就輕,沒有將重點放在考察和端正學生入黨動機上[3]。鄭永廷將不端正、不正確的入黨動機概括為學生為了追求現(xiàn)實功用與功效入黨,表現(xiàn)為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視黨員的義務和權利[4]。大學生提高思想認識、增強綜合能力應該是持續(xù)性的,思想上入黨是一個長期性的,入黨就是“過關”、入黨是一時興起、成為預備黨員后放松等都是高校黨員發(fā)展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5]。
以上第一類研究往往將學生入黨動機的偏差作為一種現(xiàn)象或結論直接提出,進而分析這些偏差對黨員發(fā)展工作的影響及對策,但是從理論到理論的定性研究方法往往缺乏說服力。有關大學生入黨動機和意愿的第二類研究是調查研究,即通過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等方式獲得相關數據,分析大學生入黨意愿與動機的趨勢和問題,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第一類研究的缺陷。劉昊、田乃清對900余名高職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入黨動機受到多元價值觀、社會現(xiàn)實、個人原因和家庭學校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對黨的理想信念偏差較大,大部分對黨的宗旨是認可的,但仍有一部分學生持懷疑態(tài)度;入黨動機和價值取向復雜多樣,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想入黨的原因是周圍要求入黨的同學較多,盲目從眾。[6]
為了解決入黨意愿偏差等黨員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學者們普遍認為,高校必須將入黨動機考察作為黨員發(fā)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信念和人生抱負,真正從思想上向黨組織靠攏[2-3]。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影響了學生的入黨意愿和行為,能否通過對這些影響因素的干預和控制從根本上端正高職學生的入黨動機,強化學生的入黨意愿和行動?這些問題對于深入了解新時代高職學生的政治需求,提高黨員發(fā)展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有關入黨意愿和行為第三類研究所重點關注和解決的問題。戢煥啟將學生入黨動機分為成才進步、榜樣激勵、理想信念、功利性、從眾性等五個維度,實證分析了高職學生個人特征和入黨動機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政治面貌和年級對入黨動機影響顯著。將成才進步、榜樣激勵、理想信念等三個維度界定為正確的入黨動機,將功利性、從眾性兩個維度界定為錯誤的入黨動機,共青團員和高職二年級學生相比于其他組別具有更加正確的入黨動機,五年一貫制學生的入黨動機則比較消極[7]。盡管個人特征不是影響入黨動機的唯一因素,但實證研究方法為后續(xù)對入黨意愿和行為影響因素的全面探索提供了借鑒。計劃行為理論(以下簡稱TPB)作為心理學領域一種解釋和預測人類行為的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實證分析入黨意愿和行為影響因素的框架和思路。本研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研究框架,對高職學生入黨意愿和行為的影響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定量研究,并對影響其入黨意愿和行為最大的因素進行分析。
二、模型構建和假設
(一)研究模型
計劃行為理論認為,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知覺行為控制能夠對行為的意圖和實際行為產生顯著影響,并且對行為具有預測力,且三者之間也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行為意圖和知覺行為控制直接影響實際行為,而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直接影響行為意圖。
本研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結合相關文獻和訪談內容,構建了計劃行為理論視角下高職學生入黨意愿和行為影響因素的假設模型(見圖1)。
(二)研究假設
1.行為態(tài)度與入黨意愿。行為態(tài)度指個人對行為的總體評價,表示對行為的喜歡程度,受到行為信念的影響。行為信念取決于結果發(fā)生的可能性和行為結果評估,高職學生的入黨內在需求(動機)是行為態(tài)度的指標。劉軍認為,學生入黨動機的功利性和培養(yǎng)考察的表面化、形式化導致黨員發(fā)展質量下降[8]。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H1:高職學生對入黨行為的態(tài)度越積極,入黨意愿和行為越強。
2.主觀規(guī)范和入黨意愿。主觀規(guī)范指個體在決定執(zhí)行行為時感知的社會壓力,受規(guī)范信念的影響。規(guī)范信念取決于重要他人的期望和自己對重要他人服從的動機。大學生可能因為家人的期望、虛榮心、就業(yè)等功利型動機提出入黨申請[2]。大學生對他人入黨的看法差異明顯,大部分學生對他人入黨持積極態(tài)度,也有少部分學生持消極態(tài)度,如認為入黨純粹是作秀或者與自己無關[6]。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H2:高職學生的入黨主觀規(guī)范支持度越大,入黨意愿和行為越強。
3.知覺行為控制和入黨意愿。知覺行為控制指個人對行為執(zhí)行力的感知,來源于自我效能,取決于個人對利用自身能力執(zhí)行行動的自信程度(內部控制)和個人對外在環(huán)境在多大程度上促進/阻礙行動執(zhí)行的感知(外部控制)[9]。張云發(fā)現(xiàn),入黨原因主要包括覺得光榮和有利于將來的學習工作兩類,不想入黨的主要原因是覺得自己條件太差不具有入黨資格[10]。部分學生入黨意識不強,原因包括自覺未達到入黨要求、約束太多等[6]。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H3:高職學生的入黨知覺行為控制越強大,入黨意愿和行為越強。
4.政治面貌和行為態(tài)度、知覺行為控制。入黨積極分子是黨支部采取黨員推薦、群團組織推優(yōu)等方式,從入黨申請人中擇優(yōu)選拔出來的優(yōu)秀共青團員,也是成為黨員的必經階段,相比共青團員和群眾,入黨積極分子是更加接近黨員的政治面貌,往往具有更正確的入黨動機和入黨自信[7]。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H4:高職學生的政治面貌越接近黨員,對入黨行為的態(tài)度越積極;假設H5:高職學生的政治面貌越接近黨員,知覺行為控制越強大。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運用自編問卷“高職學生入黨意愿和行為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數據,包括性別、年級、戶籍地、政治面貌、申請入黨時間、父母政治面貌等可能影響高職學生入黨意愿的類別變量(編號為Q1-Q6)。第二部分是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高職學生入黨意愿和行為量表,包含21個題項,具體如表1所示。
對問卷進行信度檢測,問卷總體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值為0.954,各量表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值均大于0.8,說明問卷的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較高,問卷信度良好。為進一步提高問卷的效度,研究者在正式施測前,選擇部分學生進行預測,經過評測,該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為了便于進行實證分析,該問卷對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知覺行為控制、入黨意圖、入黨行為等變量的測量,均采用Likert 5點量表的形式,1、2、3、4、5分別代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不確定”“同意”“完全同意”。數據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浙江省某高職學校和江西省某高職學校的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fā)放問卷402份,回收有效問卷共357份,問卷有效率為88.8%。調查對象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四、數據結果與分析
(一)入黨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知覺行為控制的相關分析
從表3可知,高職學生入黨行為態(tài)度與主觀規(guī)范、知覺行為控制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632和0.634,呈顯著正相關;主觀規(guī)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的相關系數為0.636,也呈顯著正相關。
(二)入黨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知覺行為控制對入黨意愿和行為的影響分析
從表4可知,入黨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知覺行為控制三個外因變量與內因變量入黨意愿和行為的多元相關系數R= 0.872,R2=0.761,入黨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知覺行為控制等三個變量可以解釋入黨意愿和行為變量76.1%的變異量,無法解釋的變異量為0.239,疏離系數為0489。對應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240 (t=6.583, p= 0.000< 0.001)、0.18l(t=4.959,p= 0.000<0.001)、0.562( t=15.357,p=0.000< 0.001),呈顯著正相關,假設H1、假設H2、假設H3均得到驗證。進一步比較路徑系數可知,知覺行為控制對入黨意愿和行為的影響最大,行為態(tài)度次之,主觀規(guī)范相對影響最小,說明當高職學生覺得自身符合入黨資格、對入黨充滿信心且非常清楚入黨流程時,入黨意愿和行為表現(xiàn)得最強。
(三)政治面貌等個人特征的影響分析
以政治面貌為自變量,以入黨行為態(tài)度為因變量進行復回歸分析,得到多元相關系數R=0.310,R2=0.096,疏離系數為0.951,路徑系數為0.310 (t=6.133,p=0.000<0.001).說明高職學生的政治面貌越接近黨員,入黨行為態(tài)度越積極,假設H4得到驗證。以政治面貌為自變量,以入黨知覺行為控制為因變量進行復回歸分析,得到多元相關系數R=0.424,R2=0.180,疏離系數為0.906,路徑系數為0.424 (t=8.820,p=0.000<0.001),說明高職學生的政治面貌越接近黨員,知覺行為控制越強大,假設H5得到驗證。
在假設之外,本研究對其他個人特征的影響也進行了探索,結果顯示,性別、戶籍、父母的政治面貌對高職學生的入黨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知覺行為控制、入黨意愿和行為均沒有顯著影響。不同年級高職學生在行為態(tài)度和主觀規(guī)范上存在顯著差異(見表5),??破渌昙壐呗殞W生的行為態(tài)度和主觀規(guī)范顯著高于專科一年級。不同入黨申請時間的高職學生在入黨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知覺行為控制、入黨意愿和行為上存在顯著差異(見表6),從未提交入黨申請書的學生在各變量上均顯著低于大學以后提交入黨申請的學生,在主觀規(guī)范、知覺行為控制和入黨意愿和行為上顯著低于大學之前申請入黨的學生,因此,高職院校應該鼓勵高職學生在入學后提交入黨申請。
(四)TPB視角下高職學生入黨意愿影響因素路徑分析
將上述計算所得路徑系數填入假設模型,可直觀地看到主觀規(guī)范、行為態(tài)度、知覺行為控制對入黨意愿和行為產生直接影響(見圖2),直接效果值分別為0.181、0.240、0.562;政治面貌對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態(tài)度產生直接影響,直接效果值分別為0.424、0.310;以上五條路徑系數的顯著性檢驗均達到0.01的顯著水平。政治面貌通過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態(tài)度對入黨意愿和行為產生間接效果,間接效果值為0.313。
五、討論和建議
入黨行為態(tài)度對入黨意愿和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說明正確積極的入黨動機對入黨意愿和行為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在發(fā)展黨員時,應該將重點放在考察和端正學生入黨動機上。高職院校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用黨領導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教育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引導學生真正將個人信仰和黨的宗旨結合起來。以新生入學、黨校培訓、重要紅色紀念日為契機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實踐活動,特別是大力宣傳模范黨員無私奉獻、敢于擔當的先進事跡,引導高職學生以此為榜樣,樹立積極正確的入黨動機,增強入黨意愿[11]。
主觀規(guī)范對入黨意愿和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雖然入黨是基于自身信仰的一種自發(fā)行為,但群體規(guī)范和意見、重要他人的期望和態(tài)度會在無形中產生一種群體壓力,影響甚至改變高職學生的行為態(tài)度、入黨意愿和行為。因此,高職院校必須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在校內營造愛國愛黨的氛圍。高職院校教師要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讓高職學生深切感受到教師對入黨的積極態(tài)度。加強對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的約束和管理,經常性開展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志愿服務活動,樹立良好的形象,發(fā)揮先進性[12]。強化黨建網絡宣傳陣地和內容建設,多渠道開展宣傳教育,形成網絡傳播矩陣和正確的輿論導向。
知覺行為控制對入黨意愿和行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是本文研究變量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自信心和資源的可獲得性是知覺行為控制的主要指標。一方面,可以通過建立公平公正的黨員發(fā)展量化考核體系,加強高職學生的入黨自信心[5];另一方面,要利用主題班團會、網絡、業(yè)余黨校、黨員之家活動等多種渠道,宣傳入黨流程和要求,幫助入黨積極分子獲得各類學習資源,通過學習實踐提升黨性修養(yǎng),提高發(fā)展的可能性。
政治面貌對行為態(tài)度、知覺行為控制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說明當前高職院校對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是有效的。作為共青團員中的先進分子,入黨積極分子比共青團員和群眾更加接近黨組織,有更加積極的行為態(tài)度,更加正確的入黨動機,更能獲得各類學習實踐的機會,對于入黨也更有信心。在學生條件符合、學校資源充足的基礎上,高職院校要盡可能放寬入黨積極分子的推薦名額,讓更多優(yōu)秀共青團員成為入黨積極分子,這對于高職學生入黨行為和意愿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
六、結論
本研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引入個人特征變量(政治面貌),構建了高職學生入黨意愿和行為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設計了“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高職學生入黨意愿和行為問卷”,通過問卷調查獲取數據,實證檢驗理論模型和相關假設。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基于TPB模型提出的各項假設均得到驗證:高職學生的入黨行為態(tài)度越積極,入黨意愿和行為越強;入黨主觀規(guī)范支持度越大,入黨意愿和行為越強;入黨知覺行為控制越強大,入黨意愿和行為越強;知覺行為控制對入黨意愿和行為的影響最大,行為態(tài)度次之,主觀規(guī)范相對影響最小;政治面貌越接近黨員,入黨行為態(tài)度越積極,知覺行為控制越強大。
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對高職院校黨員發(fā)展工作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旨在幫助高職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入黨動機,獲得更多的支持和幫助,樹立入黨的自信心。
鑒于客觀限制,本研究樣本量較少,涵蓋的范圍也不夠廣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問卷編制沒能把入黨意愿和行為兩個因素區(qū)分開,導致計劃行為理論模型構建不夠完整。后續(xù)考慮在更大范圍內開展分層抽樣調查,使樣本更加具有代表性;完善問卷,將入黨行為與意愿區(qū)分成兩個變量,研究入黨意愿與行為之間的關系,以期構建完整的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入黨意愿與行為模型。
參考文獻:
[1]陳英軍.大學生黨員發(fā)展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 (4):74-76.
[2]石少偉,張青文.大學生黨員發(fā)展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1):59-62.
[3]曹文軍.大學生黨員發(fā)展質量問題探析[J].教育與職業(yè),2011(32):47-49.
[4]鄭永廷,高校學生黨員發(fā)展質量保障體系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 (9):4-7.
[5]徐磊,酈江妍.高校黨員發(fā)展工作中的大學生政治標準問題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 (12):33-35.
[6]劉昊,田乃清.高職院校大學生入黨意識調查分析報告[J]學理論,2013 (35):158-160.
[7]戢煥啟,職業(yè)院校學生入黨動機的調查與分析——以南昌市部分職業(yè)院校為例[J]武漢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 (6):66-69.
[8]劉軍.高校學生黨員發(fā)展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0 (9):173-176.
[9]張錦,鄭全全.計劃行為理論的發(fā)展、完善與應用[J].人類工效學,2012(1):77-81.
[10]張云.高職院校學生入黨意愿的調查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 (3):59-61.
[11]馬圣.發(fā)揮榜樣引導作用端正大學生入黨動機[J].求知,2018 (9):49-50.
[12]王鑫明.關于高職院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創(chuàng)新思考[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9 (3):16-18.
[責任編輯 劉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