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秀玲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以及落實,教育領域愈發(fā)重視將教學知識與生活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茖W作為一門開設時間相對較晚的教學科目,在教學內容方面具有新穎獨特的特點,但同時這也對教師教學模式的設置增加了一些難度。對此,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為學生模擬恰當?shù)慕虒W情境,提供學生熟悉的教學素材,并以學生的生活經歷為基礎開展知識探究系列活動,從而幫助學生積累生活中的科學常識,提高學生的科學意識,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小學科學?學習興趣?知識理解?實踐能力
教育來源于生活,一切知識最終都將服務于生活。小學科學是學生認識世界,接觸世界,探索世界的途徑,是將學生帶入全新世界的大門。小學科學的教學目的就是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索能力,從而綜合提高學生的素質能力。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科學中的應用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完成對學生知識理解的輔助,并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本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小學科學教學經驗,對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的策略進行了一番簡單的探討,希望能夠給廣大師生帶來一定的幫助。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tǒng)教學課堂中,教師往往只關注于課堂的學習功能,忽略了教學課堂對于學生人際關系、心理建設以及學有積極性的影響。教學課堂的不同設計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對于科學知識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學這一常見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具有豐富多彩的,溫馨和諧的教學課堂,讓學生意識到科學學習的趣味性以及這門學科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進而充分激發(fā)學生對于科學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在教授水的認識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利用將教學知識與生活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充實課堂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教師在教學開始時可以向學生提出:“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些東西是不可缺少的,甚至我們會因為這些食物的缺少而喪失生命,那么大家想一想,哪些東西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如此常見而又重要呢?”學生可能會提出食物、空氣、陽光以及水。接著教師可以提出:“大家說的都很棒,那么今天我們要對其中一個事物進行簡單的認識,那就是水。接下來,請大家想一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水都有哪些用途呢?”學生在經過思考之后回答:“水可以用來清洗臟東西,還可以用來澆花,還可以用來做飯,還可以用來飲用,等等”。在以上過程中,學生對于水的用途能夠有更深的認識,并且教師通過提問與生活相關的事情,能夠有效加強學生的思考范圍與思考能力,并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
二、輔助學生理解知識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往往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都不夠完善,在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容易抽象的教學知識產生困惑,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為了改善這一現(xiàn)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應用生活化教學法,將學生的生活經歷作為學生的學習輔助工具,讓學生在教師以及自身經歷的引導之下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教師在講解哪里有空氣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利用課外引申的生活實例作為教學素材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比如,教師可以開設一節(jié)簡單的實驗課,讓學生感受空氣的存在。教師可以準備若干個紙袋,并提出本節(jié)課的內容--捉空氣。教師要求學生將紙袋舉起,在提示學生已經捉到空氣之后將袋口封閉。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練習捕捉空氣,并讓學生探索空氣的來源。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及實驗探究,最終得到“空氣無處不在”這一結論。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生活化教學的應用下,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夠得到進一步深化,并加強了自身的科學意識。
三、加強學生實踐能力
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是除了學習成績以外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任何知識的學習最后都將服務于生活,應用于生活之中??茖W作為一門對生活的各種現(xiàn)象進行解釋說明的學科,在學生的生活中有很強的實用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結合生活,為學生提供應用知識的機會以及情景,結合生活實際,加強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授植物和我們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出自己生活中常見的植物,讓學生通過生活經歷意識到植物對人生活的重要意義。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校園內對植物進行觀察和講解,比如,教師可以帶學生觀察校園內的柳樹,從柳樹整體的形狀到柳樹枝條的形狀到柳樹樹葉的形狀,以及柳樹對生長環(huán)境的要求,等等,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安全的范圍內自由結組活動,尋找自己熟悉以及不熟悉的植物,并對其進行觀察和記錄,并分享給班級內的其他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對植物有更多的認識,并通過自己已有的生活常識加強自身的生活實踐本領,提高知識應用意識。
四、將實驗加入到家庭作業(yè)中,優(yōu)化實踐的運用
實踐將知識轉化為學生自身的內涵。這是任何學科不可缺少的因素,自然科學課程也不例外。教師既要鼓勵實踐和創(chuàng)新,又要依靠家庭作業(yè)提供實踐機會,巧妙地將實驗操作與作業(yè)結合起來,優(yōu)化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光在教室里做實驗是不夠的。教師可以在提供課堂實驗機會的基礎上,利用家庭作業(yè)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五、將“玩中學,學中玩”的理念加入到教學中
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念是“玩中學,學中玩”,這一教學理念深深影響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并得到了學術界的一致認可??茖W實驗是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的研究活動,是對科學研究的模擬。掌握科學探究方法是我國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科學探究活動成功開展的關鍵。探索知識是孩子的天性。我們應該把科學教學和生活探索結合起來,讓他們去享受它。我們應該在游戲中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并學會觀察它。例如,在野生動物保護的教學中,可以把全班分成不同的興趣群體,提出一些淺顯的要求,然后利用假期去動物園觀察各種珍稀動物,制作各種記錄。教師應該給他們時間讓他們自由和有意識地設計和玩。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課程教學需要一個多維的、綜合的教學策略。它可以從預習準備的習慣開始,注重預習在課堂中的作用,通過實驗預習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能力,然后在課堂上積極主動。調動學生的思維,重視激發(fā)學生的獨立思維。鼓勵學生自己練習,安排實驗作業(yè),達到優(yōu)化作業(yè)和增加練習機會的目的。生活化教學作為一種以學生生活經歷為基礎的教學方法,需要教師利用更多的時間對學生的經歷進行探索,從而有限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加強科學的教學意義。以上只是對小學科學教學的幾種教學策略的總結。希望能給廣大同仁帶來一些新的想法和實踐的方向。今后,我們將繼續(xù)學習教材,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努力提高理科課程的組織效率。
參考文獻:
[1]宗念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發(fā)展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8,(35)
[2]馮莎.探析生活化策略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應用[J].亞太教育,2016.
[3]范秋香.淺談對小學科學教學的幾點建議[J].科學大眾,2017,(11):47.
[4]劉芝霞.小學科學教學方法選用策略的研究[J].中國培訓,2017,(02):179.
[5]趙輝.探究在小學科學教學目標中的制定與落實[J].中國新通信,2017,(0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