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引導他們關注生活、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表現(xiàn)、評價的能力。”習作能力是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與習作是一脈相連的。因此,教師在習作教學中可以從培養(yǎng)觀察習慣,積累習作素材;注重訓練方式,點燃習作興趣;學會自我修改,提高習作能力等方面進行指導。
關鍵詞:習作教學;積累素材;點燃興趣;激發(fā)欲望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3-24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24-0049-02
常聽教師抱怨:我班學生對作文不感興趣,一提筆頭就疼,總覺得沒東西可寫。好不容易寫完,可仔細一看交上來的習作,句子普通干巴,內容空泛籠統(tǒng),不知所云。怕上作文課便成了師生們共同的心聲。可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又是必需的。學生不愛寫、沒東西寫、不會寫的三大難題急待突破。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語文學科對學生的語文實踐應用能力愈加重視,這在寫作教學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教師應努力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能力。生活是學生習作的源頭活水,教師應“引進生活之水”,引導學生自如地“駕駛習作之舟”。
一、培養(yǎng)觀察習慣,積累習作素材
羅丹說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边@就說明觀察在我們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學生要想寫好作文,一定要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俄國著名學者巴普洛夫有一句名言:“觀察、觀察、再觀察?!庇^察的重要性在這句話中也得到了強調。因此,要想寫好作文,先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身邊的大小事物都要留心注意并仔細觀察,這就為學生積累習作素材奠定了基礎。
(一)走進大自然
大自然是美麗而又神秘的,無處不美景。藍天白云、小橋流水、老樹昏鴉、碧草紅花,都是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卷。從大處講,有名山大川、風景名勝;往小處看,也有家鄉(xiāng)的溪河、田野等。就以家鄉(xiāng)的小河為例,小河邊一年四季的風光不盡相同,春天垂柳依依,鮮花朵朵;夏天綠樹成蔭,清風拂面;秋天碩果累累,黃葉飄零;冬天老樹枯草,寒風料峭。這些都是一道道風景線。即便在春天里,景色也各不相同,垂柳、鮮花固然值得欣賞,但河里自由游水的小魚、五顏六色的鵝卵石等也是不容忽視的點綴,它們都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而且早春的風景和晚春的風景又不盡相同。因此,學生要學會觀察,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中感悟,這樣便可積累大量的寫景素材。
(二)留心身邊人
大千世界,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相貌和個性。但學生寫人的作文,往往是千人一面,這歸根結底是學生沒有留意身邊的人,對他們觀察不夠細致,了解不夠透徹。因此,學生要多注意身邊的人,觀察他們的長相、身材、衣著打扮等,了解他們的性格、品行、特點等,對能表現(xiàn)他們性格特征的突出事件也要熟悉。只有積攢了豐富的素材,筆下的人物形象才能豐滿瑩潤,個性鮮明,且與生活緊密相連。
(三)觀察身邊事
人有千百態(tài),事有千百種。世上有多少人,身邊便會有多少事發(fā)生,但不少人對發(fā)生的事抱著“事不觀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或者走走看看,湊湊熱鬧。不追究事情的前因后果,不思考事情的深層含義,因此寫起事來總是“陳芝麻爛谷子”,故事沒有新意,內容空洞,更缺少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如果學生養(yǎng)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時刻關注身邊的事,了解它們發(fā)生的經過,最終形成自己的獨特思考,那么,胸中有錦繡,文章自天成。
二、注重訓練方式,點燃習作興趣
傳統(tǒng)的作文訓練方式單一,時間長了,學生自然興趣不再。這時,語文教師就要努力尋找點燃學生寫作興趣的“火焰”,變保守、單一的課堂作文教學為開放、多渠道的作文訓練,才會讓學生有“下筆如有神”的感覺,才會讓學生傾吐真實動人的內心體驗。
(一)感知生活,課前訓練
筆者利用課前三分鐘按座位號每天挑選1~3名學生依次進行訓練。這樣既可以打開學生的思維,又可以讓學生發(fā)現(xiàn)每天生活中的不同。有學生說:“早上我起床時,媽媽正在梳頭,我發(fā)現(xiàn)她的頭上有一根白頭發(fā),媽媽為了這個家,多么辛苦呀!”“我今天在來學校的路旁看到一朵小花開了,原來春天來了!”……一句句樸實的話語中,包含著學生對生活的關注、感悟,這樣持之以恒,不斷訓練,養(yǎng)成一種習慣,寫作時也就不會覺得無話可說——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而然會更上一層樓。
(二)以文為例,模仿訓練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著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熟練閱讀和寫作的技能。”的確,語文教材就是我們身邊最好的教學資源,但有些教師往往忽視了它與習作之間的聯(lián)系,更多的是將語文課文作為識字、寫字、閱讀的例子,而忽視了讀寫結合,忽視了教材對習作的指導作用。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專家們精心編排的,不僅具有極強的教育性、科學性、審美性,也滲透著寫作的技巧。其中精彩的遣詞造句、典型的敘述結構,是學生進行習作訓練的最直接的范例。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教材中的這些例子,對學生進行寫作知識的滲透,使學生打開思路,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作。比如,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一文在遣詞造句上就很有特色,也是積累語言的好范文。教學時,在精讀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說說對每段的感受,說說好在哪里,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個性化的感受。然后,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精彩字、詞、句、段、篇,朗讀背誦,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努力嘗試在作文中運用。讓學生以課文為例子,表達自己對世界、自然獨特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能力,使語言訓練扎扎實實地進行。日積月累,滴水穿石,在厚積薄發(fā)中,學生的寫作能力一定能夠得到提高。
(三)融入生活,加強訓練
生活是學生習作的源頭活水,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貫穿作文訓練。只有融入生活的作文訓練,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比如,在課余時間,筆者發(fā)現(xiàn)本班學生喜歡聚在一起玩陀螺。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契機,為了讓學生在興致盎然的玩樂中學會寫文章,在上課時,筆者便故意神秘地對學生說:“今天的語文課老師不想上了。”在學生錯愕的表情中,筆者又慢悠悠地說:“我們來舉行一場轉陀螺比賽,誰愿意參加?”在一片歡呼聲中,學生紛紛舉手表示要參加。筆者就從學生中選出了幾個對轉陀螺較為熟練的參加比賽,讓其他的學生當裁判。在比賽開始前,筆者明確要求:必須仔細觀察,評出“最佳陀螺手”;觀察時要多注意選手的動作、表情、神態(tài)等。比賽結束后,筆者不忘讓參賽選手說說自己比賽前、比賽時、比賽后的心情及感想。后來筆者就順其自然地讓學生圍繞這場比賽寫篇習作。生活源頭“細流涓涓”,學生筆下自然就會“汩汩流淌”??茨且黄星檎鎿?、文采斐然的文章,筆者明白學生真正達到了“我手寫我心”的境界。
(四)引導實踐,全面訓練
陶行知老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痹谏鐣@個大熔爐中,世界是千姿百態(tài)、精彩絕倫的,但是現(xiàn)在的小學生的生活卻單調如一,他們的閱歷和經歷極大地限制了自己習作能力的發(fā)展和習作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帶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或者鼓勵學生走出家門,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去觀察動物、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或其他自然現(xiàn)象,在實踐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啟發(fā)。例如,四年級下冊“大自然的啟示”這一單元訓練容易激發(fā)學生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也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一個選題非常適合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在這次實踐活動中,筆者帶領學生在校園中的芒果樹下?lián)鞓淙~,在花壇前聞花香、識蝴蝶,在泥土堆里數(shù)螞蟻,讓學生用純真的心靈去感受大自然的精妙絕倫,探索大自然的各種奧秘。在觀察實踐的對象的選擇上,學生中有的選擇了秋天的樹葉,有的選擇了在陽光中綻放的花兒,有的選擇了團結一心的螞蟻,筆者引導學生采用看、摸、聞、說、想、查、評、寫等方式全方位感知,獲得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愛上大自然,愛上寫作,一同努力給作文教學呈現(xiàn)一個興趣盎然的春天!
三、學會自我修改 ,提高習作能力
教給了學生習作的能力,也要教給學生修改文章的能力。修改文章不單單是修改自己的習作,還包括修改別人的,從而使學生在作文的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不僅要注意考查學生修改作文內容的情況,而且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tài)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一)學生自改
古人說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币寣W生學會修改作文,就要先教給學生修改的技巧:一看句子是否通順;二看詞語運用是否恰當;三看意思表達是否明白;四看標點使用是否正確。同時文章的立意選材、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結構層次等方面也是文章修改的重要方面。這樣,學生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技巧,改起來才有據可依。另外,還應指導學生學會正確使用修改符號。
(二)學生互改
評改別人的文章也是學習的機會,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彪m然有時候別人的文章寫得不如自己的好,但在幫助別人修改的過程中,自身的習作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別人的文章其實是自己的一面鏡子,在評改同學的文章時,學生可以認識自己作文的優(yōu)缺點,實現(xiàn)寫作能力的提升。
總之,語文教師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融入大自然,去尋找,去發(fā)現(xiàn),尋找自己沒有發(fā)現(xiàn)的東西,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體驗過的情感。以生為本,快樂寫作,作文,快樂,一個都不能少。
參考文獻:
[1]王 俐,程 鳴.引導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之理論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1(12):15-17.
[2]王本成.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的策略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7.
[3]曲淑霞.作文評改教學之我見[J].作文教學研究,2005(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