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楊
摘要:作為初中階段重要的基礎性學習,七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直接影響著學生之后初中、甚至是高中階段的學習。在這樣的發(fā)展背景下,本文將以七年級學生為對象,針對如何提高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分析與探索,希望可以對當前的教學實踐有所幫助。
關鍵詞:七年級語文;教學有效性;初中
1 注重語文教學中“萬能朗讀模板”的摒棄
在七年級現當代散文朗讀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初讀體會文章整體內容和文意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第一個層次。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通常引導學生按整體、部分、整體的順序學習,而對現當代散文的初步朗讀就是旨在可以把握全文整體基調,理解文章風格和內容,達到“以聲傳意”的閱讀效果。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剛剛開始接觸進一步細致的文體歸類學習,因而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初讀感知時區(qū)別不同類別現當代散文的朗讀感知目標及要求。以抒情性散文教學為例,這類散文會具體描述景與物,表達出強烈的抒情性。它往往詠物抒懷,通過多種修辭手法表現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烘托出作者自身的情感觀念,這類散文寫的就是情景交融。因此,在這種類型散文初步朗讀時,教師應該更多的強調讓學生把握借景而抒的情感。
2 強化審美教育,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屬于美育教育的內容。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審美教育也是重點,包含了學生對美的感知、掌握、創(chuàng)新以及轉化等等方面。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就要從美育的角度去進行實踐,引導學生發(fā)現語文中美的一面,懂得如何去進行美的創(chuàng)新。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有《散步》這篇課文,文章通過一個家庭散步活動來凸顯出人世間的真、善、美。學生在學習這一課文之后就能形成對中國家庭倫理的深刻認識,注意到長輩和晚輩之間的親密關系。其中包含了中國的傳統,也能夠體現出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和意圖。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就能夠得到相關的支持內容。而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他們的認識總是受到現實生活的影響。像有的學生家庭和睦,能夠有比較好的生活環(huán)境,而有的學生能夠在生活更多不同的生活現象和家庭形態(tài),不同的環(huán)境影響會讓人產生不同的認識,而不同的認識又能夠指導人的不同行為。在知識學習的反饋中就會有不同的認識。這些個性化認識會出現在學生對習題的認識和歸納中,形成比較獨特的見解。同時這種審美上的不同也會出現在寫作訓練中,學生通過審美鑒賞而產生不一樣都認識,這種認識又會逐步地進入到學生的表達中,慢慢的就能夠形成個性化寫作。
3 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
在舊有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將課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精讀”,一類是“略讀”。但是在劃分這兩類課文時,只是以在目錄中標記“略讀”的方式進行體現,并沒有針對每篇課文提出明確的建議,這也導致教師對于“精讀”、“略讀”這兩類課文把握不當,在學生自主閱讀方面分配的時間較少,學生的思維能力及閱讀能力得不到充分的發(fā)展。而新版部編版教材中,構建起全新的“三位一體”閱讀體系,將教讀、自讀、導讀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助讀系統,并將課文劃分為教讀和自讀兩個部分,針對不同的課型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此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及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發(fā)展。針對教讀課文,助讀系統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預習,二是思考探究,三是積累拓展。在課前通過安排學生進行課文“預習”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感知課文的整體內容。在課堂教學結束后,通過“思考探究”設計,讓學生結合課堂教學,對課文內容進行自主探討、自主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課后,通過“積累拓展”設計,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實踐應用。針對自讀課文,助讀系統的內容更加具體,通過在課文留白部分設計“旁批”“閱讀提示”的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發(fā)表意見,表達內心感受的的條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學合作探究能力,這也是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4 強化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積累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基礎,閱讀能力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其他能力的提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摘抄習慣,引導其在閱讀過程中積累知識,一方面為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一方面可以拓寬眼界。并且在用筆記錄的過程也是思維再加工的過程,學生有效訓練語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例如筆者經常在課前留出 5 分鐘左右的時間用于摘抄分享,學生可以將平時自己積累的好詞好句分享給大家,還可以組織大家對某一段話進行討論。通過長時間的堅持,學生可以了解到很多故事,積累很多可以在寫作中運用的事例。實際上,摘抄也是一種閱讀方法,很多時候學生缺乏自制力,不能堅持將一本書讀完,筆者可以運用摘抄、讀書筆記等方式督促學生完成閱讀。日積月累,學生不僅養(yǎng)成了良好地閱讀習慣,懂得邊閱讀邊記錄,還有效提高了文化素養(yǎng),真正將知識內化于心,從而在寫作時做到有的可寫,寫的有深度。由此可見,課外閱讀積累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摘抄作為積累知識的一種手段,在閱讀積累方面具有顯著成效。為了促進摘抄習慣的養(yǎng)成,教師可以經常推薦一些適合這一年齡階段學生閱讀書籍或者學生感興趣的書籍,這樣便能提高學生摘抄的主動性。
5 結束語
為了七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任課教師在開展教學實踐時既要注重語文教學中“萬能朗讀模板”的摒棄,又要強化審美教育,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既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又要強化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積累。
參考文獻
[1]安玉年, 高永軍. 以讀促悟、體悟真情,把握語文教學本真——以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金色花》一課教學為例[J]. 語文課內外, 2019, 000(006):72.
[2]安玉年, 高永軍. 以讀促悟、體悟真情,把握語文教學本真——以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金色花》一課教學為例[J]. 語文課內外, 2019, 000(0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