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歡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激發(fā)學生應用知識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的習慣,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以用促學,助力核心素養(yǎng)落地。
關鍵詞:學以致用 以用促學 核心素養(yǎng)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有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夠積極嘗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從數學的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面對新的數學知識,能夠積極發(fā)現其實際背景,探索其應用價值。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入手,整合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應用知識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的習慣,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以用促學,助力核心素養(yǎng)落地。
一、善用游戲,激發(fā)學生用數學的興趣
游戲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形式,可以讓學生在愉快的環(huán)境中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鞏固新知識;可以讓數學課堂充滿趣味性,是活躍數學課堂的有效方法。教師在數學課堂上可以把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相結合,設計一些符合小學生的游戲活動,讓他們在獨立思考、交流辨析、能力比賽等活動中情趣盎然,信心倍增,激發(fā)他們用數學的興趣。
如:教學五年級《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筆者在課堂中設計了一個數學游戲。游戲要求:兩個同學為一小組,每小組有4張數字卡片;每個小組可以用4張卡片上的數字組合成一些加減法式子,并能很快地算出結果;看看哪一組的同學組的式子最多,計算最準確。游戲開始,教室馬上沸騰起來,課堂上產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生成。
學生在課堂上放飛思維的翅膀,他們自由選擇卡片上的分數進行組合,運用本節(jié)課的知識,不但能組出不同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式子,可以準確計算,鞏固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在課堂上運用游戲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數學所具有的魅力,不僅讓學生理解了意義,鞏固了知識,同時還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提高了技能,可謂一舉多得。
二、活用情境,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生活是知識的依托,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筆者認為教師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情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注重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隨時將生活與現實生活融入課堂,使書本世界與學生現實世界更加貼近。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從生活中來,走向生活,從而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
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重新創(chuàng)編教材,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來自生活,應用于生活。真正實現學習的應用,促進學習。
三、巧用競爭,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習慣
小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心態(tài)和積極的態(tài)度。他們期望在知識能力和其他水平上超過其他學生,所以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教學資源,學習資源,設計合理的競爭機制,讓學生用數學的興趣激發(fā)起來,讓他們把用數學的思維奔放起來,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習慣。
如在二年級《混合運算》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一個“算術擂臺賽”。三個學生為一小組,一個學生當裁判員,其余兩個學生進行計算比賽。裁判員除了要判斷哪個學生算的最快以外,還要判斷計算是否正確,看看這兩位同學誰的方法比較多。并且要記錄兩位比賽成員的比賽結果。第一輪輸掉的成員作為下一輪的裁判,以此類推。
巧用競爭不但能使學生的認知活動、情感活動表現得異常活躍,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會讓學生留下永恒的記憶,從而學生養(yǎng)成用數學的習慣[1]。
四、多用策略,提高學生用數學的能力
數學就在身邊。數學老師要做一個機智的老師,在教學中運用多種策略,與學科融合,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用數學的能力。
1.數學閱讀繪本
數學是“讀”出來的。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運用數學的收獲。如一、二年級的學生由于識字量比較少,可以推薦他們用繪本摘錄的方法;三到六年級的學生,可以推薦他們用手抄報的方法記錄運用數學的收獲。
2.數學學習日記
數學是“寫”出來的。為了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可以讓學生把在生活中發(fā)現的數學知識、遇到的數學問題以日記的形式寫下來,他們會從心底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生用數學的能力。
3.數學手工制作
數學是“做”出來的。對小學生來說,他們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記憶不深,只有親身實踐和體驗到的才刻骨銘心,甚至終生難忘。因此,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實踐性練習,使學生在親身實踐中真正理解所學知識,體驗數學之美。如在二年《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動手剪一剪生活中見到的,心中想到的軸對稱的圖形,感受生活中數學的美。
4.數學綜合實踐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更多的數學實踐應該來自他們的自發(fā)行為。每學期或每學年,教師都可以建議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研究的實際需要,選擇生活、家庭、學習中真正的問題,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在自由、廣闊、多樣化的實踐空間中探索和解決問題。比如“探索圖形”“節(jié)約水資源”……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到學以致用的快樂與成功,提高用數學的能力。
運用學習促進學習,既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行為。當我們通過各種途徑把“學以致用,以用促學”的思想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時,學生就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行動轉化為思想。因此,如果數學和生活之間真的有“裂縫”,我們的老師應該做的就是在這條裂縫上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讓孩子們通過這座橋梁欣賞到另一邊盛開的鮮花,真正達到學以致用、以用促學的目的,實現核心成就。
參考文獻
[1]徐蓉菲.豐富課堂活動促成快樂學習[J].小學教學研究,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