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蹦敲匆绾闻囵B(yǎng)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呢?筆者以為語文教材就是一片“語言”的沃土,以“文本”為載體,巧妙挖掘文本的“語言訓練點”,可以讓學生習得典型的語言表達形式,并在有序的訓練中,學會運用恰當?shù)恼Z言進行表達和交流,從而形成良好的語言素養(yǎng)。
關鍵詞:語言;訓練;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
一、放大課文題目,喚醒語言表達
一節(jié)成功的語文課,一定是充滿著“語言”的空氣,學生暢所欲言,樂于表達,敢于發(fā)言,銀鈴般的聲音直追人心。所以,課堂上喚醒學生語言表達的欲望,將學生拉進文本的世界至關重要。
如在教學《掌聲》一課時,我示意學生圍繞《掌聲》這個題目提問,學生馬上異常興奮,爭先恐后地說了開來?!罢坡暿鞘裁??”“誰的掌聲?”“掌聲要送給誰?”“在什么情況下給的掌聲?”“掌聲的意義在哪里?”……一個個問題從學生的口中迸出,這時,就可以組織學生自行判斷、篩選,,學生很快就能找出與文本的重要內(nèi)容息息相關的,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必要時,教師還可以出幾個題目讓學生跟原本的文題進行比較,讓學生在辯論中,學會精彩的課文題目都有簡潔、鮮明、能啟發(fā)讀者思考等特點,進一步懂得如何給課文取一個好題目。由此可見,“提問——篩選——換題”是放大課文題目,喚醒語言表達的有效途徑。
二、借助課文插圖,觸摸語言溫度
課文的插圖,它是對文章重要內(nèi)容的凝練,借助插圖,我們不僅可以窺探文本的內(nèi)涵,還可以觸摸文本語言的溫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圖說話”,用自己的語言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感;緊接著,再尋找出作者描述插圖的語言,讓學生進行比較,感悟文本語言的魅力,明白怎樣的語言才是有溫度的。
如在教學《司馬光》這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學生有的觀察到嬉戲孩童的動作和表情,說:“我看到一孩童落水,其他孩子本來在嬉戲,結果都嚇得逃走”有的觀察到了司馬光臨危不亂,說:“面對危險,眾皆棄去,只有司馬光勇敢機智的想出了砸缸的辦法來救人”……觀察點不同,語言的組織就不同,這時我在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兩者面對危險的不同表現(xiàn)的語句再讀讀,課文插圖的背后是有溫度的語言,學生通過看圖說話,聆聽他人的表達以及品讀課文的相關語句,明白語言的表達是帶著情感的,帶著對畫中人的感情來組織語言,語言就會是有溫度的。
三、聚焦關鍵詞句,加強語言實踐
一堂高效的語文課要求教師要在解讀文本的基礎上,聚焦關鍵詞句這一語言訓練點,設計一些語言訓練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語言實踐,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一)品詞造句,積累語言材料
課文中的關鍵詞往往是一些精妙的好詞,當學生品讀完關鍵詞的意思后,可以適機讓學生活學活用,用關鍵詞造句,這樣使學生對關鍵詞印象更為深刻,也懂得在日常的生活或習作中運用它們來表達。如在教學《金色的草地》一課時,當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品出“一本正經(jīng)”的意思是“態(tài)度莊重嚴肅,鄭重其事。有時含諷刺意味?!睍r,我抓住“一本正經(jīng)”這個體會弟弟裝腔作勢的調(diào)皮可愛模樣,并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造句。當學生說出“看著小強一本正經(jīng)的樣子,我忍不住笑了?!薄袄蠋熞槐菊?jīng)地給我們上課?!钡染渥訒r,我知道他們已經(jīng)把“一本正經(jīng)”放在他們的詞語寶庫里了,課后也一定能很好地運用。
(二)想象補白,強化語言輸出
文本經(jīng)常給人留下許多想象的空間,啟發(fā)讀者去聯(lián)想,去感受文章的內(nèi)容及情感。挖掘關鍵詞句讓學生進行想象,既能強化語言輸出,又能進一步加深對文本的體會。如在《小狗學叫》里課文最后設計三種不同的結局,讓學生根據(jù)課文故事的發(fā)展學會自己設計和預測故事的結局,補白想象讓學生展開了語言輸出的翅膀,在語言的天地里飛翔。
(三)發(fā)散思維,激起語言火花
在文本的關鍵處,巧挖思維的發(fā)散點,可以激起學生的語言火花,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如在《司馬光》這一課中,在品讀完孩子處境危險的關鍵語句后,我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假如沒有司馬光及時的幫助,落水的孩子必死無疑了。你想用什么詞語來形容這一個危急的時刻呢?”“如果當時你在場,你想用什么辦法救孩子?”第一個問題,需要調(diào)動學生課內(nèi)、課外的知識,把學生的思維從文本中打開,學生快速地轉(zhuǎn)動腦瓜,脫口而出“萬分危急”“火燃眉毛”“千鈞一發(fā)”等詞語。第二個問題,需要學生聯(lián)系生活,調(diào)動智慧,學生焦急地出謀獻策,說出了“把水缸推倒”“求助大人來幫忙”等法子,但一經(jīng)討論,都覺得行不通,因為孩子馬上要溺水了,時間不等人,只有司馬光的辦法是最好的。既然沒有更好地辦法,為什么還要讓學生想方設法去救孩子了,這是要讓學生置身文本的情境中,更是讓學生在危急關頭,會想會說。在品詞造句、想象補白、發(fā)散思維的語言實踐中,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一步步地提升,為語言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奠定了基礎。
語言素養(yǎng)根植于語言,語文課要培養(yǎng)學生語言素養(yǎng),不妨向文本探秘,挖掘文本的語言訓練點——課文題目、課文插圖、關鍵詞句等,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表達的條件和機會,讓課堂上綻放絢爛多姿的語言之花。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