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瑾 張聰慧
摘要:隨著融媒時代的發(fā)展,“真實性”“文學性”兼?zhèn)涞姆翘摌媽懽髟谛侣剺I(yè)界和學界呈現出勃興態(tài)勢。將非虛構寫作融入高校新聞寫作教學,有利于適應當下媒介環(huán)境,優(yōu)化教師教學效果,全面提高學生的感知與審美能力?;谛侣剬W碩士研究生非虛構新聞寫作教學實踐,發(fā)現原有教學模式尚不完善,學生在選題、采訪、敘事方面仍存在不足。為此,實施“任務驅動—過程管理”教學模式,以任務驅動法為核心,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全面觀照各學習環(huán)節(jié),以提高非虛構新聞寫作教學的吸引力與有效度。
關鍵詞:非虛構寫作;新聞寫作教學;任務驅動—過程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573(2020)03-0031-05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非虛構寫作在新聞領域逐漸興起?!俄f氏詞典》將其定義為“一種關乎事實或真實事件的寫作”[1],又被稱作敘事新聞、文學新聞,是一種兼具“新聞性”與“文學性”的文體形態(tài)。特別是隨著融媒時代的到來,非虛構寫作在互聯網新媒體平臺,諸如《新京報》“剝洋蔥people”、騰訊“谷雨實驗室”、界面“正午故事”等,不斷涌現出廣受讀者青睞的優(yōu)秀作品。
面對媒介生態(tài)的嬗變,高校敏銳地對其教育模式加以調整重構,將非虛構寫作理念引入課堂教學。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引進國外創(chuàng)意寫作成果叢書,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和自學指導,掀起了“創(chuàng)意寫作”的熱傳播[2]。上海大學等高校專門增設了創(chuàng)意寫作的學科專業(yè),并在文學、新聞傳播學、社會學等多個專業(yè)開設相關課程。不少高校教師亦開始探究新聞學視域下的非虛構寫作教學模式。如南京大學莊永志教授針對新聞專業(yè)研究生開設了“非虛構寫作訓練工作坊”,并建立了由題材、采訪和敘事組成的系統(tǒng)性授課模型[3],以提高學生的非虛構新聞寫作能力。深圳大學在新聞專業(yè)引入畢業(yè)設計模式,通過學生的非虛構作品考察其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圍繞這些作品,深圳大學新聞系編寫了應用型方法論教材《新聞專業(yè)畢業(yè)設計》,并將優(yōu)秀的畢設作品編錄成《新聞的名義》三卷,立足學生視角展開對人文、社會和前沿的觀察。
由此觀之,隨著媒介生態(tài)的轉變,非虛構寫作已開始融入高校新聞寫作教學。筆者擬以媒介環(huán)境作為分析背景,重點觀照非虛構新聞寫作的教學環(huán)境,并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歷,從微觀情境入手,旨在探尋非虛構寫作與新聞寫作相契合的教學模式。
二、非虛構寫作融入新聞寫作教學的現實訴求 (一)媒介環(huán)境的宏觀視角:非虛構新聞寫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個人價值度
在新媒體平臺飛速發(fā)展的同時,媒介亂象也層出不窮,如有的微信公眾號,一味追求流量經濟,炮制出許多內容虛假、表達夸張而煽情的“爆款”流量文章。隨著用戶媒介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此種寫作手法亦逐漸受到大家的抵制。
在這種媒介環(huán)境中,用戶更希望看到的是還原真實可靠、洞察深入內里、折射社會動態(tài)的新聞報道。因此,在新聞寫作中一是要堅守真實性、客觀性原則。二是要注重故事化敘事技巧,激發(fā)讀者閱讀熱情;體現人文關懷,引發(fā)讀者情感共鳴及問題反思,這就體現了非虛構新聞寫作的優(yōu)勢與特長。另外,媒體平臺亦致力于培養(yǎng)非虛構寫作人才,例如真實故事計劃發(fā)起非虛構寫作大賽,并推出“作者孵化計劃”以塑造寫作者個人品牌,探索真實故事的價值延展。因而,高校將非虛構寫作融入新聞寫作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現象的敏銳觀察及敘事能力和技巧,使之提早適應當前的媒介環(huán)境,塑造自身核心競爭力。
(二)教學環(huán)境的中觀視角:非虛構新聞寫作元素有利于提高教學有效度
傳統(tǒng)的新聞寫作教學更多地是講授書本上刻板的理論知識與老舊的案例,與新時代脫節(jié)。面對程式化的教學內容,學生自然難以提起興趣,對于采訪寫作任務草草完成,作品達不到應有的深度。這就需要教學內容及方式更加符合新媒介環(huán)境下的傳播規(guī)律,更加符合學生的興趣心理,使之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思考,在師生的互動中進一步加深對采寫規(guī)律的理解和感悟,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實踐。故事化新聞寫作元素即成為題中應有之義。非虛構寫作獨有的選題視角、敘事模式、情節(jié)設置及人物塑造等文學手法的運用,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之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自主思考,體悟講故事的技巧。而真實動人的故事本身,也會激勵學生基于個人興趣采訪相關對象,記錄真實故事,挖掘深刻內涵。
因此,不論是在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方面,非虛構故事化新聞寫作教學模式,能發(fā)揮積極的導向作用,使教學過程及效果得以優(yōu)化。
(三)學生受眾的微觀視角:非虛構新聞寫作訓練有利于提高社會認知度
非虛構新聞寫作要求首先是真實性,其故事根植于現實土壤,折射社會萬象,可以說為學生提供了一條走近世界、認識世界的途徑,從而使學生觀察社會的視野更為開闊,視角更為多元,體味更為深刻。其次,非虛構寫作尤為強調寫作主體的“在場”和“行動”,強調寫作主體對國家、民族、民眾命運的關切、介入與擔當,對現實生活有“深入的考察和體驗”[4]。在采寫過程中,要求學生從故事中的關鍵細節(jié)入手,透過故事現象從多角度、多層次審視事物本質,努力挖掘背后所存在的意義和內涵,并對反映出的社會問題加以批判性的反思。因此將非虛構寫作融入新聞寫作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社會感知力、思考判斷力及共情力等,特別是在培養(yǎng)新聞學子應具備的社會責任擔當和人文主義關懷方面大有裨益。
三、非虛構新聞寫作教學現狀分析
事實上,對于多數學生而言,非虛構寫作較難把握。筆者曾向我校新聞傳播專業(yè)的308名學生發(fā)放相關問卷,主要圍繞非虛構寫作能力、訓練經驗及閱讀篇目三方面展開“非虛構寫作情況調查”。通過對回收的275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發(fā)現學生在非虛構寫作方面存在一致性問題:一是非虛構寫作能力亟待提升。大部分同學表示非虛構寫作能力一般,39人(14.2%)認為自身能力較差,28人(9.1%)對非虛構文體不甚了解。二是非虛構寫作訓練經驗匱乏。只有91人(33%)在課堂上接觸過新聞特稿的相關知識及作品賞析,但均未進行過寫作實踐演練。三是非虛構作品閱讀量少而窄。在填寫“閱讀過國內外哪些非虛構寫作或特稿作品”時,59人(21.4%)提及《永不抵達的列車》,98人(35.7%)提及《看見》與《包身工》,僅有49人(17.9%)讀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舉重冠軍之死》,對于國外的優(yōu)秀作品僅有39人(14.3%)有所涉獵。綜上可知,在非虛構寫作方面,學生在概念認知、文本接觸及寫作經驗上存在不足,這也成為教學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
學生最終完成的非虛構作品是檢驗教學效果最好的試金石。筆者自設立“非虛構新聞寫作訓練工作坊”以來,共有我校2017級至2019級三屆新聞學碩士研究生參與了學習,在提交的非虛構作品中,僅有極少數作品大體符合非虛構寫作的文本范式,其他作品對比非虛構寫作特征及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如選題過于窄化、采訪不夠深入、敘事有所欠缺。
學生作品的反饋也暴露出教學設計的問題所在:(1)非虛構閱讀作品題材有待擴展。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閱讀的非虛構作品,一是國內外作家的經典代表作,二是新媒體平臺上的優(yōu)秀作品,這些作品或基于人生閱歷豐富的作家視角,或基于采寫經驗豐富的記者視角,學生在研讀過程中能夠開拓多元視角,模仿寫作技巧,但在自己動筆時,卻又囿于自身社會閱歷少,新聞敏感度低,造成選題窄化。因此,應選擇一些學生視域有所觀照的題材作品,給予學生更多啟迪。(2)非虛構寫作訓練中對采訪技能的鍛煉有待加強。在原有課程設計中,涉及對學生采訪能力訓練的僅有情景模擬一項,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難以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因此,可利用好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加活動或前往某處,掌握采訪前觀察、采訪中提問傾聽與記錄等技巧。(3)非虛構寫作敘事結構與方法教學有待深入。由于非虛構寫作與傳統(tǒng)新聞的寫作模式存在一定差異,因而新聞專業(yè)的學生難以熟練掌握其中的技巧并靈活應用。這就需要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非虛構寫作敘事結構及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可帶領學生從多個維度對作品的邏輯進行梳理分析,在幫助理解的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建立自身作品的框架結構。
四、基于任務驅動視角下的非虛構新聞寫作教學模式構建 基于對原有非虛構新聞寫作教學設計的反思,筆者構思了一種 “任務驅動—過程管理”非虛構新聞寫作教學模式,即以“任務驅動”為核心,“過程管理”在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密切觀注學習和反饋環(huán)節(jié),完成全面指導(見圖1)。
(一)任務驅動:“有的放矢,厚積薄發(fā)”
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即讓學生圍繞教師前期制定的任務展開學習,并能在任務動機的驅動下,積極利用相關資源進行自主探索、互動協作式學習,最終以任務完成的結果來檢驗、總結學習過程。
首先,教師應在課程伊始讓學生了解本課程的總任務——學習掌握非虛構寫作技巧,確定選題后鎖定故事人物進行深入采訪、觀察,通過故事化敘事方法,完成一篇高質量的非虛構作品。其次,讓學生充分了解課程的學習目標和能力目標。綜合來看,其主要包括新聞價值判斷力、采訪中的突破力,采訪中的細節(jié)抓取力、直接引語運用力,以及后期寫作中的場景還原力、安排稿件結構的能力、標題和導語制作、語言運用力等[5]。對此,教師應根據能力目標對總任務進行分解,循序漸進地進行任務布置與訓練,并敦促學生課下自主閱讀相關的非虛構作品及學術論文,從理論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兩方面實現自我提升。
(二)案例引導:“循循善誘,擇善而從”
非虛構新聞寫作第一步就是選題的確定,為了改善學生因社會經驗少、閱讀體驗少、新聞敏感度低而導致的選題過窄問題,教師可在大量國內外優(yōu)秀的非虛構作品中,甄選適合教學情境的、具有代表性的經典案例,對學生進行引導啟發(fā)。
1. 推介泛讀素材,拓展學生視野。教師可根據非虛構作品的國別、篇幅、平臺等不同分類制定推薦閱讀文本清單。在長篇非虛構經典作品中,國外杜魯門的《冷血》、國內錢鋼的《唐山大地震》等均具有深刻的意義價值。《冰點周刊》《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等傳統(tǒng)媒體,“谷雨故事”“正午故事”“剝洋蔥people”等新媒體平臺上的許多優(yōu)秀非虛構作品,亦值得品讀。
除名家名篇外,還應選擇一些選題深刻的學生作品進行推介,啟發(fā)同學們以學生視角觀察社會,并找到富有意義的選題。深圳大學《新聞的名義》、云南大學《新聞周刊》等,均為很好的教學案例,其選題涉及“少女媽媽”“健康試藥人”“老年人的性與愛”“隨子女進城的異鄉(xiāng)人”等,不論是選題的新穎度,還是問題指向的深度,都能給學生以新的啟迪。
除公共選題外,個人選題亦是一大引導方向。正如“真實故事計劃”所言,時代潮涌,你我都是“當事人”,我們共同經歷著各種核心事件,時代鐫刻下集體記憶的同時,也包含著每個人自身的情感記憶。當事人敘事的非虛構作品,能啟發(fā)學生基于當事人視角,通過個體敘事呈現個體與時代的張力。
2. 甄選精讀文章,深度剖析講解?!靶滦侣勚髁x”之父湯姆·沃爾夫總結了非虛構寫作的6種常用手法,分別是:設置戲劇化的場景、充分記錄對話、注重記錄情形的細節(jié)、觀察的角度多元化、內心獨白、合成人物性格[6]。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精讀,串聯起相關的場景及細節(jié),分析人物對話及性格形象,一來為學生理清敘事邏輯,總結故事如何延展;二來將實例與理論進行有機融合,提升學生的非虛構寫作敘事能力及審美力。其后讓學生自主選擇非虛構作品進行分析與仿寫,以強化非虛構故事化敘事思維及能力。具體的敘事結構分析法如“敘事弧分析法”,按照“告示牌—路標—果殼段—關鍵時刻—敘事和分析相結合—結尾”搭建敘事鏈條;“五度卡位分析法”從時代、期限、地點、沖突及人性五個角度切入,既包含了對時空背景的宏觀觀照,也涉及了對事件、人物的微觀考量。
(三)情景模擬、頭腦風暴:“文思敏捷,倚馬可待”
情景模擬法與頭腦風暴法相結合,旨在通過模擬新聞采寫現場,培養(yǎng)學生快速進入采訪狀態(tài)確立在場寫作思路的能力。作為正式采寫前的實際演練,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學生適應采寫環(huán)境、提升采寫能力的有效途徑。以某次課堂訓練為例,假定學生身份是一名環(huán)境調查記者,需要調查當前某地水污染與霧霾污染的治理情況,讓學生思考10分鐘后確立采訪寫作思路并進行發(fā)言。發(fā)言要領包括采訪對象、采訪問題及采訪目的等,以鍛煉學生的采寫思維。然后教師針對學生發(fā)言進行優(yōu)缺點總結及點評,并有針對性地延伸到寫作技法上,引導學生建立非虛構新聞寫作的正確思維方式。如有的學生將采訪對象定位于水泥廠工作的工人、售賣防霾口罩的商販,這時就可以提煉出非虛構新聞采寫的一個技巧,即“將個人境遇與寫作主題——環(huán)境治理相結合,突出主人公人物的兩難境地”。另外,教師亦可選擇有價值的新聞報道,讓學生按照非虛構故事化寫作的模式,快速對文章結構進行重新的排列組合。這種頭腦風暴以及實時反饋,不僅能快速激活學生的采寫思路,也實現了師生之間的思維碰撞與互動交流。
(四)實地采訪:“腳踏實地,厲兵秣馬”
在學生了解新聞采寫知識與技巧等基礎理論后,就需要利用課堂或課余時間,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接觸不同領域、不同行業(yè)的人,甚至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帶領學生進行實地的觀摩采訪,將新聞課堂延伸到相對陌生的現實世界,讓學生去接觸現實世界中更多的人,挖掘真實的故事,學習真正的新聞寫作本領。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邀請與專業(yè)相關的人員為同學們開展講座。筆者曾邀請業(yè)界記者,結合自己的采寫經歷介紹實戰(zhàn)經驗和技巧,如“閃回”“復調”等。學生在提升能力的同時,也有機會了解從業(yè)記者的采寫故事,多一種視角去審視媒體環(huán)境。其他專業(yè)人員亦然,在帶來新知識的同時,也能拓寬學生對該領域的認知廣度和深度,并在實際采訪中學會觀察、提問、傾聽和記錄。此外,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聽其他學院舉辦的講座,并進一步對演講者進行采寫、報道。
在課堂之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接觸更多的社會事物和各色人物,并在活動中手把手教學生進行觀察、傾聽和記錄,與課堂之上的教學內容形成呼應,并為后期寫作積累經驗和素材。為此,筆者曾聯系河北省民間公益環(huán)保組織的負責人,帶領2名學生代表與之共同參與河北邯鋼的“綠色鋼廠”體驗營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關注各方——民間環(huán)保公益組織人員、邯鋼領導及工作人員、參觀群眾等,聞其言,觀其行,找尋關鍵性、突出性細節(jié),呈現完整的事實記錄與報道。此外,民間環(huán)保公益人士在工作與生活、理想與現實之間所存在的一種“兩難境地”,也使其成為形象立體而豐滿的報道對象。
學生在經過理論與實踐演練后,具備了一定的非虛構新聞寫作能力,可以著手自己的寫作項目。學生與教師溝通后確定選題和采訪對象進行采訪觀察,最終形成具有可讀性的非虛構新聞作品。
(五)課堂展示與評價反饋:“集思廣益,盡善盡美”
過程管理的關鍵還在于最終的結果與反饋環(huán)節(jié)。因此,可圍繞“講好故事”這樣一個中心任務,通過學生展示、教師點評、組織討論等方法提煉和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印象。
在學生展示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積極應用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新樣態(tài),自主選擇運用圖文結合、PPT、視頻、圖表、H5 等多媒體形式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此外,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新聞編輯課程所學知識制作報紙樣刊,既鍛煉了專業(yè)基本功,又提升了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力,從而打造出文質兼?zhèn)涞姆翘摌嬜髌?。同時,學生應向老師和同學們介紹選題緣由、故事人物背景、采寫過程等相關內容,方便大家的理解和交流互動。
教師針對故事結構、關鍵細節(jié)、形象塑造、語言運用以及作品形式進行逐一點評,指出學生作品的優(yōu)點、不足和改進方向,不斷引導學生去尋找新聞中能夠打動人心的畫面、聲音和細節(jié)。然后讓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采訪,最終形成自己滿意的作品。同時,鼓勵學生進行投稿,包括“谷雨實驗室”“真實故事計劃等”新媒體平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微博、校報等,參加非虛構寫作大賽,讓學生收獲新聞傳播中的成就感。
五、結語
新聞采訪與寫作,是新聞學子的安身立命之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功,讓其掌握基礎的寫作能力,又要緊跟時代步伐,在課堂中融入新的元素,以適應當前的媒介環(huán)境,塑造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筆者基于教學實踐所構建的“任務驅動—過程管理”非虛構新聞寫作教學模式,旨在以任務驅動為核心,依循“選題—采訪—敘事”的過程邏輯,綜合多種教學方法觀照各環(huán)節(jié):在選題上,通過理論知識的闡述,結合典型作品的學習,讓學生對非虛構文體形成認知與把握,熟悉并研習其中的寫作知識及技巧;在采訪上,通過課上模擬及課下實操,結合老師在場指導,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步掌握采訪技巧,挖掘關鍵細節(jié);在敘事上,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經典結構的仿寫,寫作訓練的打磨,積累寫作經驗,提高敘事能力??傊?,非虛構新聞寫作教學,能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開闊視野,融入對生活和社會的思考、感悟和情感,成為培育大學生新聞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的新載體。
參考文獻:
[1]約翰·霍諾韋爾.非虛構小說的寫作[M].仲大軍,周友皋,譯.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37.
[2]蔡雯,李婧怡.“非虛構寫作”對新聞編輯業(yè)務改革的啟示[J].當代傳播,2018(4):9-12.
[3]范以錦,匡駿.新聞領域非虛構寫作:新聞文體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探索[J].新聞大學,2017(3):56-61+149.
[4]李祖德.“非虛構”的蹤跡、可能性與問題[J].文藝評論,2017(5):4-11.
[5]張林賀.新聞采寫課核心任務驅動教學法研究——以非虛構故事化新聞寫作教學為例[J].青年記者,2019(9):97-98.
[6]莊永志.非虛構寫作教學:模塊構建與實踐路徑[J].新聞與寫作,2018(8):102-107.
[7]李文學.論我國非虛構寫作新聞實踐的文體演進[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67-69.
[8]沈文慧.非虛構寫作:高校寫作教學改革的有效路徑[J].鄭州師范教育,2019(1):32-35.
[9]韓生華,嚴心寧,賈磊.融媒體時代高校非虛構寫作教學改革思考[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9(9):116-120.
責任編輯:李金霞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convergence,nonfiction writing with both “authenticity” and “l(fā)iterature” has shown a booming trend in the news industry and academia.Integrating nonfiction writing into news writing lessons of college is conducive to adapting to the current media environment,optimizing teachersteaching effects,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studentsperception and aesthetic abilities.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nonfiction news writing for journalism postgraduates,it is found that the original teaching model is not perfect,and students still have deficiencies in topic selection,interviews,and narration.Thus,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task driven process management” teaching model,which views the task driven method as the core,comprehensively uses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o fully observe each learning step,hence improving the attractiv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nonfiction news writing teaching.
Key words:nonfictional writing; news writing teaching; task driven-process management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