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禮權
從語言的角度特別是從修辭的視角來研究外交課題,在中國修辭學史上是較少有人涉足的。至于以外交語篇為專題進行專深系統(tǒng)地研究,最終以一部學術專著的形式呈現(xiàn)于學術界與讀書界,則更是罕見。因此,從學術史的角度看,魏新強教授與閆亞平博士通力合作,精思傅會,五年乃成的這部《外交語篇修辭研究》(2019年12月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是值得學術界特別是中國修辭學界鼓與呼的。通讀《外交語篇修辭研究》全稿,有幾個方面的特色與成就值得學術界予以重視。
第一,首次建構了一個完整的外交語篇修辭研究的學術框架體系。全書共分七章,第一章除了從理論上闡述了“語篇及其生成機制”“外交語篇及其特征”兩個核心問題之外,還對“修辭”的內(nèi)涵進行了界定,對修辭的“三境界”與“兩分野”進行了論評,可以說,外交語篇修辭研究所要涉及的關鍵因子與核心理論問題都涉及到了。第二章是從“消極修辭”的視角來談外交語篇的,著重的是非辭格形式的修辭表達。著重選取幾個具有指標意義的問題為研究對象,將外交語篇在消極修辭方面的研究做實做深,這是具有學術創(chuàng)新意義的,值得稱道。第三章至第六章,是對外交語篇積極修辭方面的研究,跟第二章所論述的外交語篇消極修辭方面的研究呼應,從而完善了外交語篇修辭研究的體系。第七章在總結(jié)東西方外交語篇在修辭上的差異性與共同點的基礎上,試圖探討東西方文化差異對外交語篇修辭的影響。很明顯,這方面的對比研究對于完善外交語篇修辭研究的學術體系有補強基礎的作用。
第二,填補了外交語篇修辭研究方面的學術空白,對完善漢語修辭學的學科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部新著雖是首次發(fā)凡起例的創(chuàng)新拓荒之作,卻在研究體系上顯得相當完備,理論上有很多創(chuàng)新。如第一章第一節(jié)所論及的“語篇的生成機制”,第二節(jié)論及的“言語交際的修辭本質(zhì)”,第三節(jié)所論及的“修辭手段的內(nèi)涵與外延”,第四節(jié)論及的“身份的內(nèi)涵”“國家身份的界定及其特性”“外交語篇國家身份修辭建構的認知基礎”等,都是現(xiàn)有的修辭學教科書上找不到的,也是其他語言學或修辭學論著中從未論及的,屬于作者自出機杼的獨到見解,是鮮明的理論創(chuàng)新。這些理論創(chuàng)新,是作者長期關注外交修辭、對外交語篇修辭現(xiàn)象進行過深度思考與思辨的成果。
第三,研究重點突出,論述全面,結(jié)論扎實有力。魏新強教授與閆亞平博士的這部《外交語篇修辭研究》,其可貴之處在于對外交語篇修辭問題沒有作面面俱到的論述,而是抓住外交語篇修辭中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予以深度開拓。在重點論述的專章中,作者也是有側(cè)重的,不是面面俱到。所有的結(jié)論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外交語篇材料的分析基礎之上,因而顯得信而有征,令人信服。
外交語篇的修辭研究是一項浩大的學術工程,不是少數(shù)學者在短時間內(nèi)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許多學者不斷努力,持續(xù)精進,最終才能接力完成的。而今,魏新強教授與閆亞平博士的《外交語篇修辭研究》已然開啟了這項學術工程的先聲,而且卓然有成,這是我們修辭學界同仁都會感到歡欣鼓舞的。不過,這項浩大的學術工程畢竟只是剛剛啟動了序幕,未來需要我們修辭學界同仁繼續(xù)努力的方面還有很多,比如《外交語篇修辭研究》第七章尚有未論述完備的部分,就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
責任編輯:武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