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喬珍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深入發(fā)展,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已經成為當前歷史教育的重要主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在課程教學內容、形式、理念之中滲透相應的學科素養(yǎng)內涵,以達到立德樹人的要求。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解釋”素養(yǎng)是非常關鍵的一點,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基礎所在。本文首先梳理了“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內涵,其次提出了該素養(yǎng)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的滲透途徑。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教學;“歷史解釋”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
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教育部門與學校越來越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觀念一經提出,就成了人們熱議和研究的對象。經過多年的研究和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教育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和層次,而實踐教學中的革新過程就成了當前的教育重心。一線教師必須緊跟教改潮流,對核心素養(yǎng)的每個細節(jié)內容展開深入分析,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概念解析:“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內涵
簡單而言,“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其包含五點重要的因素,即解釋的對象、依據、方法及語言表述和效果意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將該五點內容進行滲透和講解,讓學生掌握歷史事實的發(fā)展規(guī)律,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對歷史進行認知,拓展其歷史視野,發(fā)展其歷史思維,從而達到“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滲透教育效果。歷史資料既包含了研究者對史實描述的整理與結合,又體現了研究者的立場和觀念,為此需要對史料進行理性的分析和評判,客觀辨析史料的可信程度,盡可能地還原歷史。
隨著現代教育的發(fā)展,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記憶歷史知識的同時,加強對歷史事實的理解和感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達到立德樹人的要求。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展示歷史史料,創(chuàng)設情境,采用問題探究與合作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進并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思維能力。
二、培養(yǎng)途徑:“歷史解釋”素養(yǎng)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滲透
1.深挖史料內涵,避免輕信表象
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事實。我們只有通過對史料的收集辨析,辯證、客觀地描述和解釋,才能盡可能地還原歷史的真相。所以,史料是“歷史解釋”的基礎,解釋必須建立在經過辯證分析之后確認有參考價值的史料之上,否則就失去了解釋的意義。在實際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利用搜集整理的史料開展探究性活動, 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學生可以個人或以小組形式探求史料記載,以全面、真實的信息為根本,探究問題的合理解釋。這樣的教學過程,能培養(yǎng)學生“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思維能力,為滲透“歷史解釋”素養(yǎng)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制造爭論的方式,引起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懷疑,以讓學生深入挖掘史料內涵,掌握“歷史解釋”的基本素養(yǎng)。例如,在教學“甲午中日戰(zhàn)爭”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據說北洋艦隊有“主炮曬衣”之說,故而在戰(zhàn)爭中一敗涂地,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問題一經提出,一部分學生立刻義憤填膺地說:“清軍守備松懈,打敗仗是必然的”。但另有部分學生就會質疑其可信程度并不高,于是展開史料探究,并發(fā)現此言論出于一個叫平八郎的人,是道聽途說而來,這樣的史料來源就失去了可信度。由此學生認識到,盡管清軍戰(zhàn)敗為實,但其原因分析必須建立在真實可靠的史料上,否則就違背了歷史真相。
2.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形成共鳴解釋
歷史是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中發(fā)生的,但歷史史料是碎片化、片段化的,因而在現代的時空體系下,學生很難通過這些史料形成連續(xù)性、全面的、系統化的歷史觀。在學生難以確定認識時,“歷史解釋”就成了一道追尋歷史“真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讓學生根據有限史料的記載,依據事件發(fā)展的方向展開辨別分析,重現歷史的虛擬畫面,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這一過程能培養(yǎng)學生對史料的解讀和運用能力,是培養(yǎng)“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例如,在教學“羅馬法”這一內容時,筆者利用多媒體模擬了羅馬法庭的現場,并且讓學生編纂一個小型法庭劇本,由學生來分別扮演其中的角色,體驗羅馬法庭的真實狀態(tài)。由此,通過對羅馬法庭運作流程的感同身受,學生深刻認識、理解了羅馬法的法律特征,進而科學、合理地理解和分析了羅馬法的意義和價值,達到了解釋的目的。
3.建立任務探究,設置問題驅動
史料是現實存在的,而情境是創(chuàng)設模擬的,其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方式較為單一,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感。因此,教師還需要通過其他教學方式,讓學生產生主動探究歷史問題的想法和意愿,從而形成以興趣為誘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建立任務驅動讓學生開展歷史探究活動,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歷史教學的重點知識設為探究主題,為學生布置相關的探究任務;需要以嚴謹的邏輯裝扮任務問題的形態(tài),讓學生能夠通過一層層的聯系、分析、探討,最終找到歷史事實的發(fā)展規(guī)律;還需要增強任務活動的趣味性,以懸疑、驚異、驚嘆等多種情緒化的問題激發(fā)學生興趣,從而讓學生主導任務探究的總體過程,達到“歷史解釋”的最終目的。
例如,在學習“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時,多數學生對世襲制和宗法制的概念出現了認知上的模糊和不理解。因此,教師設置了探究性活動,以“假如你是周天子”為前提,布置了兩個任務:第一是權位的傳承問題,第二是如何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學生通過討論,第一個任務得出兩種結論,經過總結即世襲制和宗法制,世襲制基于血緣分配權力,而宗法制則由嫡長子繼承權力,宗法制避免了權力分配過程中統治者權力被逐漸削弱的現象,但是權位競爭的問題再次成為困擾。由此,教師再次提出后來封建社會皇位繼承上的“建儲制”,讓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將三種制度的邏輯關系形成聯系。由此,學生原本模糊的知識點變得瞬間清晰,他們的“歷史解釋”能力也得到了強化。
4.縱橫雙向對比,完成能力滲透
人們在回味歷史時,經常展開縱橫對比。橫向對比是指在同一時期背景下,兩個具有聯系性或性質類似的歷史現象或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比較;縱向對比則是指古今或者不同朝代、時期背景下,同性質歷史現象與事件的對比。這樣的對比,是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究過程,也是擴展學生歷史認識的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通過橫縱對比的結合,讓學生體會不同情形下歷史的發(fā)展和變化,從而將這種經驗化為“歷史解釋”的一種能力。
例如,在教學“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時,筆者通過表格的方式,將地主階級(抵抗派、洋務派)、民族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無產階級的思想觀念進行匯總和對比,同時加入封建制度、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三種制度的對比。這時,學生就會發(fā)現,這幾種制度恰恰是這幾個階級所維護和追求的目標,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在對比和聯系之中,學生就掌握了解釋和分辨的能力。
三、培養(yǎng)意義:培養(yǎng)“歷史解釋”核心素養(yǎng),立德樹人
1.順應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要求
“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培育能夠凸顯歷史學科的特色,體現人文學科的育人功能?!皻v史解釋”素養(yǎng)的形成可以拓展學生對歷史科目的思維能力。如此,學生便能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去形成對歷史的認知,學會理性思考,客觀評價,以史為鑒,從而解決與歷史有關的現實問題。
2.提升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歷史解釋”素養(yǎng)作為歷史課程培養(yǎng)的目標之一,要求教師以史料為基礎,對歷史事件進行理解、分析和描述;要求教師豐富自身的歷史知識儲備,擁有較高的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和教學技能技巧。如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才能加深學生對史料的記憶與理解,從而保證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3.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探究能力與良性思維習慣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成為教學目標之一?!皻v史解釋”素養(yǎng)的形成,可以加強學生在實踐中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人關系的探究能力。通過對史料進行佐證,學生能養(yǎng)成良性的思維習慣,激發(fā)學習歷史的興趣。
總之,“歷史解釋”素養(yǎng)是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核心素養(yǎng)之一,能夠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質疑精神、實證態(tài)度及尊重歷史事實的能力。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事實,因此,學生進行學習和認知是有一定難度的。將教材內容與歷史事件、學生的生活感受相結合,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對歷史進行描述和解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夠凸顯歷史學科的科學性、真實性、完整性與教育性,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文情懷,從而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培養(yǎng)“歷史解釋”核心素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并在不斷的實踐探索過程中進行反思和創(chuàng)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進一步真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歷史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卜銀玲.探究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陳靜.高中生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