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課程的三維目標到語文的核心價值,情感體驗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維度之一。以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整體教學為例,可以嘗試從畫面感、過程性、價值觀三個方面建構語文學習中情感體驗的獨特視角、有效路徑與客觀標準,為課程標準、語文要素、語文教科書以及語文學習者四者之間的準確對接、無縫銜接提供更為細化、更易操作、更有價值的策略支撐。
關鍵詞:情感體驗;單元設計;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9B-0063-04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關于“情感”“體驗”等,有這樣一些比較重要的表述: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的要求會具體落實到統(tǒng)編版語文教科書中相應的單元編排中。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其人文主題是“一花一鳥總關情”,語文要素有兩條:“其一,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其二,寫一種事物,表達自己的感情?!边@樣的語文要素貫穿了所選的四篇課文,包括郭沫若的《白鷺》、許地山的《落花生》、琦君的《桂花雨》、馮驥才的《珍珠鳥》等四篇名家名作。從而,讓“情感體驗”這一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要求,借助于語文要素、語文教科書及相應文本,成為貫穿兒童習語文、教師教語文的主旨、主脈和主線。
一、畫面感:情感體驗的獨特視角
北宋大文豪蘇軾評價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曾有這樣的論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睆闹胁浑y看出,畫面感往往成為我們評價一部作品、學習一篇課文獨特而重要的視角。因為文字中的畫面不僅僅彰顯了作者深厚的語文功力,體現(xiàn)著語言文字的獨有魅力,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畫面中常常寄托著作者對所描述事物強烈的情感,這也是文章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常見方法之一。
五上第一單元的《白鷺》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作者抓住了白鷺的外形之美、覓食之美、棲息之美、飛行之美,表達對白鷺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而覓食、棲息、飛行之美,作者就是通過三幅優(yōu)雅的畫面來呈現(xiàn)的——第一幅畫面是“水田釣魚”圖,第二幅畫面是“枝頭望哨”圖,第三幅畫面是“空中低飛”圖。如果說《白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恬靜的畫面,那么《桂花雨》則用精美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搖花樂”的畫面,令人如臨其境。
那么,基于對語文課程標準及相應語文要素的整體考量,面對這些畫面感強烈的名家名篇,我們可以和兒童一起歷經怎樣的語文學習過程,歷經怎樣的情感體驗過程,才能落實課程標準、落地語文要素呢?
一讓畫面在朗讀中呈現(xiàn)。朗讀應成為兒童學習語文、描述畫面、體驗情感最重要、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我們的語文課堂如果能留有足夠的朗讀時間,再融入多元化的朗讀形式,相信兒童一定能讀懂精美的文字,讀出靈動的畫面、真切的情感與萬物的靈性,真正做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二讓畫面在概括中凝練。在本單元《白鷺》一課中,編者明確提出這樣的要求:“課文第6—8自然段描繪了三幅優(yōu)美的圖畫,請你為每幅圖畫起一個名字。”于是“覓食圖、棲息圖、飛行圖”等名字應運而生。我們透過這些簡潔、凝練的名字、小標題、關鍵句等,讓畫面在概括中定格,讓情感在名字中凝結。
三讓畫面在批注中聚焦。批注是一種很重要的閱讀方式、學習方法。面對作者用精美的語言所描繪的畫面,批注能讓兒童更深入地走到畫面的背后、走到語言文字的背后。如《桂花雨》中桂花盛開時“浸”在桂花香里的畫面、“纏”著母親的畫面、搖桂花時“喊”的畫面等等,這樣的批注能讓畫面脫穎而出,讓文字力透紙背,更讓情感噴薄欲出。
四讓畫面在想象中升華。如果說是文字建構了精彩的畫面,那么想象則會進一步豐富畫面、升華情感,想象會讓靜止的畫面靈動起來,讓具體的事物活脫起來,讓真實的情感豐厚起來。在想象中,白鷺飛行的姿態(tài)更優(yōu)雅,“我”纏著母親的樣子更可愛,珍珠鳥在我的肩頭睡著的樣子更迷人。在想象中,文字、畫面、情感融為一體,深深印刻在兒童的心里。
我們把朗讀、概括、批注、想象等有效的語文學習方式與文本中的畫面有機融合到一起,既能借助畫面感這一獨特視角,充分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還能借助畫面,準確地體會作者借助于具體事物所表達的真情實感。
二、過程性:情感體驗的有效路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提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讓孩子們真正體會到作者蘊藏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摯情感,就需要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用細膩的文字為我們描繪的精彩過程,在過程中體驗真切的情感。
本單元中“過程與情感”銜接得最緊密、體現(xiàn)得最充分的課文當屬著名作家馮驥才的《珍珠鳥》。從文本的內容來看,作者以細膩親切的語言寫出了珍珠鳥由怕人到依賴人的情感變化過程。從情感的變化來看,結尾處的那句“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是作者最真切的表達,而文本貫穿始終的是作者對珍珠鳥真心的喜愛、“寵溺”的關愛、真摯的友愛,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境界,就在這份變化與堅守中被刻畫得親切而感人。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筆者圍繞文中“我”堅守的過程、小珍珠鳥變化的過程以及小珍珠鳥成長的過程,安排了系列自主學習活動:
其一,找一找“文中的‘我是怎樣逐漸得到珍珠鳥信賴的”句子。孩子們在找的過程中親近了語言文字,走進了人和動物友善相處的具體過程。在孩子們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我”用自己對珍珠鳥的真心、真情、真愛,去除它的戒備之心,讓珍珠鳥從一種害怕人的鳥變成了一種親近人的鳥。在孩子們真真切切的討論中,“我”給予珍珠鳥的愛也漸漸理出了一條明晰的線索:當珍珠鳥害怕時,“我”是“不驚動”的關愛;當珍珠鳥日漸親近時,“我”是“縱容”式的關愛;當珍珠鳥完全信賴時,“我”對珍珠鳥是“寵溺”式的關愛;當珍珠鳥竟然在肩頭熟睡時,“我”對珍珠鳥則完完全全是“親人”式的關愛了。文中的“我”對珍珠鳥的情感,就在這樣不斷付出又順其自然的過程中一步步彰顯,一點點升華。
其二,找一找“珍珠鳥和‘我逐步親近”的句子。“過不多久,忽然有一個更小的腦袋從葉間探出來。”“漸漸它膽子大了,就落在我的書桌上,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薄八头砰_膽子跑到稿紙上,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fā)出嚓嚓的響聲?!薄八耆判牧?,索性用那涂了蠟似的小紅嘴,嗒嗒地啄著我顫動的筆尖?!薄按粫?,扭頭看,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還咂咂嘴,難道在做夢?”……細細品讀這些生動的語言,真心地去感受這些微妙的變化,和孩子們一起經歷親近的過程,人和動物彼此之間的情誼得到充分的表達與詮釋。再細細回味這些細膩的表達,表面上看,是珍珠鳥一步一步親近人類,實際上又何嘗不是人類在呵護與愛護珍珠鳥的過程中一步一步親近動物呢?
當然,本單元中作家琦君的《桂花雨》一文,從另外一個角度為我們驗證了“過程性是情感體驗的有效路徑”這一觀點:從小時候對桂花的喜歡,到童年與桂花有關的記憶,再到離開家鄉(xiāng)后時時想起的“搖花樂”與“桂花雨”。琦君借助于從小到大與桂花相關的生活場景,把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以及對童年生活無比懷念的感情表達得淋漓而暢快?!俺醪搅私庹n文借助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這一語文要素在珍珠鳥和“我”的親近中、在桂花雨與“我”的漸行漸遠中、在白鷺從覓食到棲息再到低飛的美好中、在我們姐弟幾個爭著回答父親問題的過程中落地走實,而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變化的過程之中”。
三、價值觀:情感體驗的客觀標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總目標”中強調,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在“實施建議”中明確要求,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與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融為一體的,不應該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由此可見,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引導、培養(yǎng)、形成兒童正確的價值觀及價值取向,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必須要完成的重要教學目標,還是判定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尺。
情感體驗中的價值觀源于文本,又需要超越文本。古語云,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兒童在語文學習中價值觀以及價值取向的引導、培養(yǎng)與形成,必然與教科書中的文本緊密結合在一起,價值觀的培育與形成必須源于鮮活、直觀、經典的文本,卻又需要超越文本。
以本單元著名作家許地山的《落花生》為例,文本中有兩段話,揭示了作者的價值觀及其取向:“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說:‘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睒闼氐脑捳Z耐人尋味,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不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會的價值觀一目了然。當然,孩子們面對這樣的道理,理解可能不深,甚至覺得有說教的意味,學習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如果我們把深刻的道理與鮮活的文本、具體的文字結合起來,那么學習的效果自然會和說教不可同日而語。
一是和文中的兄弟姐妹一起討論“花生的好處”。通過文中兄弟姐妹的討論,孩子們了解到花生有味道很美、可以榨油、價錢便宜等好處,他們還說出了花生有“種植時間短、對環(huán)境要求不高、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食品”等好處。這樣的討論,為后面對道理的領悟,理解“很有用”“有用的人”“對別人有好處的人”等做了鋪墊。
二是把文中的事物與現(xiàn)實中的人物進行比較,從而理解作者借助花生所表達的深意。孩子們通過對文中花生與桃子、石榴、蘋果的比較,突出了花生的樸實無華與默默無聞。同時,他們由花生想到了自己身邊那些默默無聞的人,快遞小哥、醫(yī)務工作者、普通職員等一線勞動者,他們有著花生一樣的樸實無華,更有著花生一樣的共同價值。
三是把花生與其他一些事物進行類比,突出一樣的價值。孩子們由花生還想到了類似于花生的一些事物,如竹子、梅花、蜜蜂、路燈等等。以他們的眼光來看,這些事物雖然各不相同,但它們卻一樣有價值、有品格、有風骨、有意味。
在議論、比較與類比中,作者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的情感得到鮮活而真實的呈現(xiàn),既有所依托,又引發(fā)共鳴。價值觀及價值取向作為兒童情感體驗中最重要的指向,既源于文本,源于那些經典的文章與靈動的文字,又需要超越文本,走進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和心靈深處,逐步促進兒童自身的精神成長。
本單元的另外三篇課文也是作者價值觀最好的載體,是兒童學習、形成價值觀最好的素材。在《白鷺》詩意的描寫中,人類對動物欣賞和贊嘆的真情躍然紙上;在《珍珠鳥》細膩的描述中,人類和動物的友好情誼得到再現(xiàn);在《桂花雨》真摯的回憶中,思鄉(xiāng)與懷鄉(xiāng)、鄉(xiāng)愁和鄉(xiāng)戀流淌在字里行間。這樣的價值觀與價值取向是文本最重要的價值之一,更是我們客觀審視、準確判斷、全面檢驗文本價值最重要的標尺,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同時,價值觀作為情感體驗的客觀標準,要實現(xiàn)語文要素與價值觀的充分融合?!俺醪搅私庹n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這一語文要素,已經為兒童的學習、形成并具備相應的價值觀與價值取向奠定了應有的基石。價值觀作為情感體驗的客觀標準,要實現(xiàn)作者所描寫的具體事物與價值觀的充分融合,即作者借助事物著力表達自己想傳遞給讀者的價值理念、是非判斷。這是我們常見的表達情感的方法,對于五年級學生而言,也是一種非常熟悉的表達與寫作的方法。價值觀作為情感體驗的客觀標準,還要實現(xiàn)閱讀與習作的充分融合,即為學生順利完成本單元的習作“寫一種事物,表達自己的感情”鋪平道路,更為他們今后的習作奠定應有的價值基礎,因為每一次表達、每一次習作,乃至他們今后的每一次寫作,都應有自身價值觀及價值取向蘊含其中并貫穿始終。因此,價值觀及價值取向,作為本單元情感體驗的客觀標準,對于文本的意義、學習的意義、成長的意義以及精神層面的意義,都是至關重要的,更是語文學科、語文課程、語文教科書的獨當之任。
情感體驗,實現(xiàn)從課程標準的制定到語文要素的落地,到語文教科書里的文本編排,再到兒童真實的語文學習,一以貫之,又一脈相承。同時,在以“雙線組織單元結構”為編排特點的統(tǒng)編版語文教科書五下第一單元的具體文本與現(xiàn)實教學中,筆者認為“畫面感、過程性、價值觀”建構了情感體驗的獨特視角、有效路徑與客觀標準,更為課程標準、語文要素以及語文教科書、學生的語文學習四者之間的準確對接、無縫銜接提供了更為細化、更易操作、更有價值的策略支撐與實施路徑。
責任編輯:丁偉紅
Emotional Experience: from Curriculum Standards to
Chinese Language Elements
ZHANG Guobao
(Nanjing Lixue Primary School, Nanjing 210024,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three-dimensional goal of the course to the core value of Chinese, emotional experience is one of the very important learning dimensions. Taking the overall teaching of the first unit of the fifth grade of the state-complied Chinese as an example, teachers can try to construct a unique perspective, effective path and objective standard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Chinese learning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picture perception, process and values. More detailed, applicable and more valuable strategic support should be provided for the accurate and seamless connection among the four elements of curriculum standard, language elements, Chinese textbooks and Chinese learners.
Key words: emotional experience; unit design;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收稿日期:2020-06-21
作者簡介:張國寶,南京市力學小學(江蘇南京,210024)副校長、副書記,高級教師,南京市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