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霞
摘要:小學語文這門學科較為獨特,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師應當具備新穎的教學觀念,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文章重點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希望對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閱讀教學;培養(yǎng)
一、養(yǎng)成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以下幾種閱讀習慣:其一,專心閱讀的習慣。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務必要做到專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否則難以達到良好的閱讀效果。其二,反復閱讀的習慣。一篇好的文章,必須經(jīng)過反復的閱讀,甚至達到背誦的程度,才能理解文中的深意。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還能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其三,用于提出問題的習慣。學生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敢于質(zhì)疑,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還能增長學生的見識。例如,在進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應當讓學生進行課文的通讀,使學生對文中的生僻字詞產(chǎn)生疑問,包括“碰壁”“張冠李戴”“囫圇吞棗”等。之后,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通過練習上下文以及通過查字典的方式,來學習這些新的詞匯,加深對詞匯以及文章的理解。其四,做筆記的習慣。學生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不能僅僅用眼睛看,不僅要自己動手查閱相關的資料,還應當將重要的內(nèi)容在筆記本上記下來,便于自己復習。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運用正確方法,培養(yǎng)閱讀能力
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采取多樣化的閱讀方法,鼓勵學生自主閱讀,逐漸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閱讀方法多種多樣,包括精讀、略讀、默讀等。首先,教師必須給學生教會默讀的方法,這對于提高學生對文本知識的記憶能力至關重要。因此,默讀在閱讀過程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針對年級較低的學生,教師需要首先讓這些孩子學會對文本的默讀,讀的過程中不用手指,不發(fā)出聲音。針對中高年級的學生,教師應當要求學生提高默讀的速度,并且逐漸掌握略讀這一技巧。中年級的小學生就應當基礎掌握略讀的方法,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略讀,能夠基礎性的掌握文本的內(nèi)容。其次,還應當使學生掌握精讀的方法。針對那些優(yōu)秀的文章,應當要求學生精讀,體會文字的美感,深入理解字詞的用法,掌握文中的內(nèi)涵,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此外,閱讀過程還應當與思考相結(jié)合。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立思考,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非常重要。教師首先應當對學生提出一系列要求,使學生帶著目的去閱讀,并進行深入地思考。例如,在進行《假如沒有灰塵》這一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灰塵的作用與特征進行深入思考。在進行《索溪峪的“野”》這一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野”這一關鍵詞語進行深入思考。在進行《雅魯藏布大峽谷》這一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規(guī)律學生結(jié)合文章對那些優(yōu)美的景物進行想象。在進行《大自然的啟示》這一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主旨,并且通過對文中內(nèi)容的想象,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并且獨立自主的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概括。通過這種邊讀邊思考的方法,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對了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并且能夠提升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智力。學生在實際閱讀時,往往會產(chǎn)生一系列的疑問,這些疑問可能對于小學生階段的學生來說過于困難,無法通過自己思考得出答案。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及時地對學生予以指導,通過對學生的啟發(fā),使學生對文章中所表達的內(nèi)涵有所體悟,從而達到使疑問迎刃而解的效果。
三、培養(yǎng)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在小學生的實際學習過程中,興趣占據(jù)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學生對閱讀興趣缺乏,那么他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很難集中注意力,并且這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fā)也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熱情,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其一,教師必須注重課內(nèi)課外閱讀相結(jié)合。例如,在《盤古開天地》這一課的教學過后,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在課后閱讀各式各樣的中國傳統(tǒng)神話故事。包括《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等故事。在進行了《蟋蟀的住宅》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閱讀法布爾所著的《昆蟲記》,了解更多昆蟲的生活習性。通過此種拓展性的閱讀方式,不僅能夠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課堂上掌握的內(nèi)容,還能對學生的知識面進行大幅度的擴展。這對提高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二,教師需要使學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滿足。小學生年齡普遍較低,充滿了童趣,有趣的故事、優(yōu)美的風景,可愛的小動物,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與此相關的文章,也同容易勾起學生的好奇心。但是小學生普遍對說明文興趣不高,學生對這類文章往往很難產(chǎn)生閱讀熱情。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帶著疑問去閱文,并且在文章找到自己問題的答案。如此,就能夠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在尋找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理解課文的主旨。其三,應當對學生的閱讀渠道進行充分的擴展。小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往往閱讀習慣與興趣點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師應當結(jié)合小學生不同個體的鮮明特征,針對性地為學生推薦適合他們的文學作品。針對高年級的學生,應當將難懂的四大名著推薦給他們,針對中年級的學生,應當推薦世界名著《愛的教育》。這種推薦方式,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并且對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愛好也有著極大的幫助。教師應當注意的是,在將閱讀文本推薦給學生的過程中,不能過量,應當適量而行,需要充分考量學生的閱讀能力與認知能力,不能讓學生有太重的閱讀負擔,這不利于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
結(jié)語
總之,在現(xiàn)階段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幫助小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良好習慣,運用多樣化的閱讀方法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參考文獻
[1]倪愛蓮.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04):47.
[2]趙亞新.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J].黑河教育,2020(0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