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強調美育和德育的滲透價值,在教學中二者應該相互滲透,培養(yǎng)學生高尚情操、正確審美,提高學生社會覺悟。在循序漸進中幫助學生突破自我,提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成為社會未來棟梁,本文就美育與德育融入高中語文教學的價值、意義、措施進行相關研究。
關鍵詞:美育與德育?高中語文教學?價值?意義?措施研究
美育指的是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對美好事物產生理解和共鳴,從而形成良好的審美意識,也懂得如何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德育則是教師在恰當的時機通過事物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社會觀,美育和德育的融合,可以使高中語文教學的特色充分顯露出來,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重視二者的集結合。
1.美育與德育融入高中語文教學的價值和意義
1.1有利于陶冶學生情操
美育和德育的融入講究的是“潤物細無聲”,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情操和心靈的陶冶,在對應的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和啟發(fā),通過不斷地欣賞美,獲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滿足,思維和智力上的啟迪,在不斷聯想中與美好事物產生情感共鳴,進而對心靈進行洗滌,摒棄已有的壞習慣,追求美好事物。美育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感受生活的習慣,而德育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操守,在美育和德育共同影響下,學生可以逐步鑄造完美的品格和人格,在學習中做正確的事情,在生活中端正品行。
1.2有利于提高學生素養(yǎng)
新課改和素質教育一直在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語文教師往往采用填鴨式教學模式,在此模式下學生雖然可以取得高分,但是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情感意識、道德境界等德智體美勞都沒有得到發(fā)展。而美育和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可以喚起學生的情感意識、治理意識、審美意識,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高個人綜合素養(yǎng),為今后的高階和終身學習打下扎實基礎。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摒棄傳統(tǒng)理念,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融入美育和德育,充分發(fā)揮出語文學科的教育優(yōu)勢,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高。
2.美育與德育融入高中語文教學的措施
2.1營造合適氛圍,有效滲透美育與德育融入教學
在高中語文美育與德育滲透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發(fā)揮自己的組織者優(yōu)勢,在課堂上營造出“美”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融入到情境和教學內容中,感受人物的美和景色的美,甚至要讓學生看到另一個生活世界,例如在學習必修一《雨巷》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下雨的聲音,為學生創(chuàng)造相應的聲音情境,在淅淅瀝瀝的雨聲中帶領學生閱讀詩歌,讓學生想象詩歌中的各個美景,或者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江南水鄉(xiāng)相關圖片,讓學生了解南方的巷子是什么樣的,看著圖片中悠長的小巷,引導學生閉著眼睛,聽著雨聲,想象一味撐著傘的姑娘從巷子深處緩緩而來,這時學生便能與作者產生良好的共鳴,而且不僅能體會到江南之美,還能體會到詩歌文字中所蘊含的音節(jié)美、意象美、意境美。在欣賞美結束之后,教師可以緊接著融入德育教育,讓學生想一想詩人筆下的丁香姑娘在面對黑暗的現實社會是如何追求自己的夢想,并問問學生如果你的夢想也遇到了阻礙會怎么樣,這樣一來整節(jié)課的主題就得到了升華,也實現了美育和德育的融合,更實現了德育對美育教育的升華。
2.2利用角色扮演,有效強化美育與德育融入教學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部分都來自名家名篇或者是節(jié)選,在內容和思想上都是由一定的高度,而且教材課文本身也是一個審美循系統(tǒng),要想挖掘出教材中的美,實現美育與德育的結合,就需要教師不斷挖掘課文,聯系實際,運用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感受現實生活,發(fā)現道德之美。例如在學習完《鴻門宴》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小通過小組合作的模式進行表演比賽,成員分別飾演劉邦、項羽、張良、范增等等,在飾演之前對角色進行深入了解,可以從網上搜集相關資料,并且表演中要將鴻門宴上雙方的形勢關系轉換呈現出來,語言可以是文言文,也可以是白話文,但是要讓學生斟酌好臺詞,體會到原文中的語言美,通過表演深入了解劉邦和項羽的人物性格,從中反思自己是否有沽名釣譽、剛愎自用、?寡謀輕信、輕敵自大的毛病。只有將課文中角色性格轉移到學生身上,引起學生的思想反思,才能真正實現德育目的,由此也能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良品性。
2.3以美養(yǎng)情以情育德,有效提高美育與德育融入教學
美育的教育手段主要是以情感教育為主,運用教學內容中的真情實感或者是意象來打動學生,在產生情感共鳴的基礎上實現美育。而德育也可以成為智育,智育需要情育的基礎,當學生對課文中的美好事物產生了情感認知,這時教師再進行德育滲透,效果將會事半功倍。簡而言之,就是教師先撥動學生的情感意識,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美能力,讓學生在愉悅和輕松的氛圍中接受德育內容。當學生看著叼著一根呂宋煙的周樸園卻一直說要舊雨衣,再看著他坦然說魯侍萍跟他有點親戚關系時,都可以看到一個思想陳舊、虛偽的面孔,先引導學生產生情感,再聯系課文實際內容結合德育進行思想熏陶,學生自然就會明白什么是真善美。
3.結束語
總之,語文教材本身就有一定的情感性,而情感作為客觀存在的內容又是發(fā)展德育的手段之一,由此可見美育離不開德育,而德育也需要美育基礎,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有效融入美育與德育,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湖南省郴州市臨武縣第一中學 黃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