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識字是小學生步入學校的基礎學習,識字量直接影響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務必要提高小學生識字能力。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仍舊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教學模式單一,內容枯燥。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普遍偏低,為了避免此類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教師要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聯(lián)系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提高小學生的識字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閱讀能力;教學策略;方法
一、 簡述當前小學低年級教師教學的現(xiàn)狀
(一)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加大了學生負擔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學生發(fā)展特點,小學生拼音基礎知識學習較為牢固,并且對聲母、韻母理解較為清晰,小學生識字數(shù)在200個以上,有著不錯的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按照教材要求進行教學,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速度遠遠高于教材的要求,這時,需要加快教學速度,可以提前學習未來的知識點,根據(jù)教育部的要求,在小學1到2年級的學生,需要認識的漢字達到1600個,至少寫出800個漢字,但是,有些教師要求學生至少能夠寫出1000個漢字。雖然,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前期教學效果非常顯著,久而久之就會發(fā)現(xiàn),由于學生年齡、理解能力受限,理解速度遠遠低于教學速度,學生學習壓力增大,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失去興趣,積極性下降,嚴重時可能會出現(xiàn)厭學的現(xiàn)象。
(二)教學方法較為枯燥,學習效果不明顯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熏陶著我國人們的生活,但是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無法滿足現(xiàn)在人們的需求。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在課堂中長篇大論,學生在講臺下聽的昏昏欲睡,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并且非常枯燥,極大的降低學生學習積極性。在低年級教學中,對小學生的要求較低,就是學會讀、學會寫,增加小學生閱讀的語感,進行啟蒙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通過抄寫的方式讓學生會讀、會認、會寫,這種方式單一并且較為枯燥,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下降,雖然長時間的抄寫會讓學生記住漢字,起到鞏固的作用,但是卻無法培養(yǎng)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會造成學生的反感,難以實現(xiàn)預期教學效果。
(三)學生在文字運用方面能力偏低
教師在教學中普遍發(fā)現(xiàn),小學生在讀寫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例如:小學生在閱讀某一篇文章時,能夠準確地讀出漢字來,但是,一旦拋開書籍,進行默寫時,學生就難以正確的拼寫出來,存在較大的困難,并且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錯誤。教師會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點,對易錯字進行反復的教導,但是,當學生遇到這些漢字時,往往還是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錯誤,還是難以正確書寫,甚至會寫后,也難以將其正確運用,無法實現(xiàn)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究其根本,是由于學生在漢語言的應用能力較低,無法正確理解漢字的本質意思,而無法合理造詞和造句,致使很多漢字難以運用到實際學習中來。
二、 簡述有效提升低年級識字教學措施
(一)將漢字規(guī)律運用到教學過程中
漢字學習效果不能夠決定小學生對識字的興趣度,只有提高教學效率,不斷創(chuàng)新,提升識字教學模式在小學生中的歡迎程度,確保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最終效果。不同的識字教學模式會影響小學生識字的最終效果。我國歷史文化悠久,由甲骨文、篆書、繁體字、簡體字等一系列的發(fā)展,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擁有著獨特的一面,漢字的不同,其所表達的意義也盡所不同,但是意義相近的漢字都有著共同之處。例如在學習“漣漪”“瀑布”“清水”“流淌”“清洗”等詞語時,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與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在偏旁的地方,都用三點水,在去掉偏旁后,剩余部分韻母讀音大部分上與整個漢字的讀音都是一致的,我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數(shù)量極其龐大。教師可以通過漢字的規(guī)律來對小學生的識字內容進行講解,能夠提升小學生識字的教學質量,并且唯有通過反復的練習,才能夠對漢字形成記憶。
(二)通過多種方式教學,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興趣
中國漢字具有獨特的魅力,能夠在讀寫的過程中猜出漢字的大致意思,每個漢字都是通過意、形、聲的方式對漢字進行聯(lián)想和猜測。但是由于小學低級階段的學生初入社會,對社會生活情況都不夠了解,這時需要教師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幫助學生認識漢字,理解漢字的基本意思。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觀察學生對漢字的興趣程度,并且將漢字與故事相結合,通過故事吸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通過拆分偏旁的方式,加深小學生對漢字的印象??梢詫⒆x音相同或者意思相同的漢字,進行偏旁式的教導,增加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融入情景教學,提升小學生的運用能力
在漢字學習中,最終目的就是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將漢字課堂教學與生活教學緊密相連,能夠提升小學生學習積極性,了解到認識漢字的重要性,只有將小學生引入實際生活中,通過生活經(jīng)歷,幫助小學生認識理解漢字,才能夠加深印象,對漢字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三、 總結
總而言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社會的發(fā)展,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與時俱進。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通過新媒體等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使小學識字教學課堂內容更加多樣化、生動化,提升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對漢字的運用能力,促進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潘雅婷.尋找漢字的文化之根:淺談小學語文低年段識字教學策略研究[J].小學教學研究,2019(30):75-77.
[2]古紅亮.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策略[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6(2):44.
作者簡介:
馬愛紅,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和政縣馬家堡大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