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大鵬
摘要:小古文是小學階段教學的難點,教師應避免字詞串講、語法講解等誤區(qū),防止學生失去古文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運用“讀”的策略,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熟讀成誦,讀出語感,以讀促學,使學生掌握古文學習方法,提升語文素養(yǎng),增強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
關(guān)鍵詞:古文教學?朗讀策略?學習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是基礎(chǔ)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中國古代文化燦爛豐富,而學習古代文化就必須要學習文言文,積累文言文知識。本文以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為研究對象,探索小學文言文教學的策略。
一、認識小古文
小古文指篇幅較短小的文言文,小學階段學習的文言文大多是小古文?!拔难允侵敢韵惹乜谡Z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很多傳承下來的經(jīng)典書籍都是用文言寫的。隨著時代變換,文言與現(xiàn)代漢語有了很大的差別,讓人很難讀懂。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小古文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是篇幅短小。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的都是篇幅短、內(nèi)容淺的小古文,如《楊氏之子》《伯牙絕弦》《學弈》《兩小兒辯日》都只有幾十個字,而且內(nèi)容簡單,符合學生年齡特點。
二是字義難懂。無論是字義還是語法結(jié)構(gòu),小古文都保持了古風古貌,與現(xiàn)代口語差別大。這對小學生來說是難以理解的,需要老師的指導。
三是含義深刻。小古文雖篇幅短小、語言簡練,但其內(nèi)容豐富,含義深刻。
二、小古文的教學誤區(qū)
小古文教學中稍不留心就會出現(xiàn)下面這些誤區(qū)。
(一)過度重視字詞的理解
小古文與白話文在字詞的用法上有很大差異,有些教師在教學時偏重字詞的理解,甚至讓學生逐字解釋,以求達到全面掌握文本的目的。這樣往往忽略了對文本整體的把握,可以說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而且單調(diào)的字詞理解,會大大降低學生對小古文的興趣,使孩子失去學習的動力。
(二)過度重視語法講解
很多老師特別喜歡講語法,好像不講語法就不能顯示出自己的水平。然而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語法就像一把枷鎖,鎖住了他們對小古文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偏好串講,忽視自學
很多老師都有這個習慣:教學時生怕學生聽不懂,一講到底,逐字逐句。乍一看好像該講的知識都講了,但其實學生就像個機器在被動地運轉(zhuǎn),缺乏主動性,學習能力難以獲得提高。
三、“讀”是小古文教學的關(guān)鍵
世界上所有民族的語言都是用來說的,小古文作為一種語言也不例外。呂思勉先生認為“欲通一種文字,舍多聽多說外,決無他法”,由此可見“讀”對于小古文的學習來說至關(guān)重要。那么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該如何運用“讀”的策略呢?
(一)了解讀的不同水平層次
教師對于學生讀的水平應有要求,以便在教學中有的放矢,精準教學。
第一級: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第二級:讀出韻律,讀出語調(diào)。
第三級:讀出內(nèi)涵,讀出情感。
第一層級比較容易,學生可以自主完成。第二層級可能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因為小古文的字詞句組成方式和含義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現(xiàn)代的白話文差別巨大,小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第三層級尤為困難,要求學生通過朗讀將無聲的古代文學作品中包含的情感表達出來,這必須在理解小古文的內(nèi)涵后才能實現(xiàn)。
(二)教師范讀不可缺
學生接觸小古文時間短,要讀準小古文的節(jié)奏、停頓、重音、語調(diào)都很難,教師的范讀能給學生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師有韻律的朗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會讓學生喜歡上古文誦讀,更愿意去感悟小古文的魅力,產(chǎn)生誦讀欲望。教師不僅要自己范讀好,還應指導學生聽好,對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引導學生注意感受老師朗讀時的節(jié)奏、停頓、重音、語調(diào)。在教師示范的引領(lǐng)下,學生就會很快掌握古文的韻律,掌握誦讀古文的方法。
另外,教師的范讀次數(shù)應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逐漸減少。對于低年級學生,可以多帶著他們讀,語速放慢;而對于高年級學生,可適當減少范讀次數(shù),但范讀仍是必不可缺。
(三)自讀自悟,讀出文意
小古文教學中自讀必不可少,要讓學生通過自讀把語句讀順讀通,在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不懂的詞語、不認識的字,同時初步感悟古文的內(nèi)容。這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同時鍛煉閱讀能力。
(四)匠心巧讀,讀出韻味
朗讀時應采取多種方式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到誦讀的快樂,引發(fā)學生的興趣。除了常見的指名讀、齊讀外,還可以采取師生對讀、分組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愛上誦讀。
例:
一位老師在教學《少年中國說》時進行了這樣獨具匠心的師生對讀設(shè)計。
師:少年智
生:則國智。
師:少年富
生:則國富。
師:少年強
生:則國強。
…………
這個教學片段中,老師通過配樂伴奏、對讀的巧妙方法,調(diào)動了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fā)了學生心中的情感,讀起來越發(fā)氣勢磅礴。學生們沉浸在朗讀的快樂中,不自覺地愛上了朗讀。
(五)反復誦讀,讀出語感
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最有效的方式?!氨容^直接地、迅速地領(lǐng)悟文字內(nèi)涵的能力”就是語感。語感好的人在閱讀時能快速地抓住文字的含義、情感,體會言外之意。比如讀到“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時,語感好的人就能迅速想象到風疾雪重壓白草的場景,體會到蒼茫肅殺的意境。
學生在朗讀時,邊讀邊想象場景,邊讀邊體會文意,會對字詞句產(chǎn)生自己的獨特領(lǐng)悟,有助于在以后的文字閱讀中更敏銳地捕捉其中真意。
(六)熟讀成誦
背誦是傳統(tǒng)的學習好方法,也是學好小古文的必要途徑。背誦可以加強感性認識,有利于增強學生對詞意的推測能力,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深。背得多了,文章的含義、文章的結(jié)構(gòu)、遣詞造句的方法都會潛移默化地變成學生的語感。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得多,記得就多,自然能夠提高寫作能力。
小古文學習是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起始階段,也是提升學生古文閱讀語感的重要階段。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避免枯燥乏味的講解和語法練習,抓住“讀”這一關(guān)鍵策略,讓學生讀出快樂,讀出方法,讀出文章內(nèi)涵,讀出古文學習新高度。
引文:
[1]《語文課程標準》[M]. 教育部編. 教育部2011版
[2]《古代漢語》[M]. 王力. 中華書局,1999版
[3]《語文(四年級上冊)》[M]. 溫儒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版
[4][5]《全唐詩(上)》[M].彭定求 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版
參考文獻:
[1]池旭英.朗讀:一種能力,一門學問[J].語文教學通訊,2016(14).
[2]吳強強.激趣——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添加劑”[J].甘肅教育,2016(16).
[3]趙文潔.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有效實施誦讀法[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7(4).
[4]賴倍雄.走出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困境——以小組合作方式為例[J].語文教學之友,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