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雁
摘要:古代詩歌欣賞一直是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文章從重復閱讀、構建情境等方面入手,探討了中學古代詩歌欣賞的教學方法。要提高古詩詞教學效果,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大量誦讀,與古詩詞為友;重視語言,初步感知詩意;抓住意象,引發(fā)感情共鳴;積累知識,增強文化底蘊。
關鍵詞:中學語文;詩詞鑒賞;語言積累;誦讀
古代詩歌具有高度概括的內容,簡潔的語言和真摯的情感。欣賞詩歌不僅可以提高人們的文學審美情趣,還可以豐富文化內涵。在高考語文試題中,古詩詞鑒賞是必考內容,也是文學性最為突出的題型之一。很多學生把詩歌鑒賞視為難以逾越的高峰,以致做題時純粹跟著感覺走。因此,抓好古詩詞鑒賞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下面筆者就古詩詞鑒賞的教學談談自己一些粗淺的見解。
一、大量誦讀,與古詩詞為友
引導學生大量誦讀、反復吟詠,讓他們喜歡上古詩詞,與古詩詞為友,是培養(yǎng)語感、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朗讀與理解是相輔相成的。只有認真朗讀,調動所有的感官,溝通讀者和作者的情感才能理解作品精神價值。
閱讀是理解詩歌最直接的方式。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單讀、雙讀來理解詩歌。朗讀使詩歌靜態(tài)的動作變成一種看得見的形象,使我們更深入地進入詩歌的意境,去欣賞動搖心靈的美、音樂之美。教師還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來增強學生視覺感受,理解詩歌的內涵。大多數(shù)詩歌以其微妙的情感而聞名,這需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和情感來品味,教師有必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咀嚼、閱讀詩歌。
初中生古詩歌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包括閱讀能力,欣賞能力和遷移能力三個方面,其中,閱讀是基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閱讀古代詩歌,自覺積累,理解和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yǎng)初中生的古詩鑒賞能力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還可以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愛國主義精神。
欣賞古詩詞,首先要培養(yǎng)誦讀的能力。朗讀是閱讀詩歌的基礎,只有通過朗讀才能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音韻、意境的美感,才能體會到詩歌的豐富情感。在古代詩歌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在朗讀時體會古代詩歌的節(jié)奏,從而逐步提高閱讀的水平。首先應讀準字音,然后讀準節(jié)奏。教師還可以使用錄音帶來范讀教材,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情境,使詩歌形象更有立體感。
海外學者劉銘紹先生認為,閱讀詩歌除了復古,沒有別的辦法,復古的意思就是背誦。如果學生在學習語言時遇到問題,原因可能是積累太少。只有通過積累大量的優(yōu)秀語言材料,建立語言模型,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感,真正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
語文教材中選編了大量古典詩歌,引導學生誦讀時,要精心安排好材料和時間,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引導學生做到讀想結合,以想促讀。閱讀可以使文字可視化,通過誦讀體會詩歌的內容,從而理解其含義,是訓練語感和培養(yǎng)情感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多朗讀、接觸,自然就會對古詩詞產(chǎn)生強烈的感情。與詩為友,鑒賞古詩詞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首先從讀人手,注重實效,并給予讀法指導,讓課堂上充滿朗朗書聲,從而培養(yǎng)學生與詩為友的情感。
二、重視語言,初步感知詩意
雖然古代詩歌評價命題考試的切人點不同,但它們都是“檢驗一點,與整篇文章有關”,所以,讀懂全詩是前提,不能初步感知詩意,又何談鑒賞?學生讀不懂詩意的原因在于沒有重視古詩詞中凝練含蓄的語言。因此,要引導學生欣賞古代詩歌,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古代詩歌語言的特點。
詩詞藝術分析的依據(jù)首先就是語言。與其他文學風格相比,古代詩歌語言具有抒情、含蓄、隱喻和跳躍的特點。大多數(shù)中國古代詩歌篇幅簡短,但所包含的圖像非常豐富,詩人用內省的語言來表達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同時語言也符合音韻學的規(guī)則。中國詩歌的形態(tài)變化主要包括:改變詞性、顛倒詞序、省略句子構成等,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種創(chuàng)造音樂美的節(jié)奏,給讀者留下藝術想象和再創(chuàng)作的空間。因此,在古代詩歌教學中,教師可以舉一些例子,注重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和理解古詩詞語言的規(guī)律,使他們能夠迅速進入古詩詞語境。例如,《出塞》一詩的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和漢時的關”,應理解為“秦時明月(秦時關),(漢時明月)漢時關”。
意境是詩歌的藝術境界,它是“圖像”意象的升華和想象空間的藝術境界。其“境”是詩人主觀情感體驗的景物;它的“意義”是物化的情感,抽象的情感表達為具體的景觀。
引導學生分析詩歌,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分析詩人創(chuàng)作的意境及其創(chuàng)作方式,然后理解、重現(xiàn)意境。對詩歌意境的分析要求教師以鼓舞人心的語言向學生呈現(xiàn)原始的詩意,通過想象創(chuàng)造新意境,使他們能夠在熏陶中鍛煉大腦的形象思維。在藝術觀念中,學生可以掌握詩歌的情感線索,掌握詩歌中的思想和情感。由于“意識形態(tài)”是一個可以“有意識,難以辨別”的藝術世界,因此激發(fā)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是詩歌教學的關鍵和難點。
詩歌的意境是“真實”形象和“虛擬”想象的總和。在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非常重要。例如,《天凈沙·秋思》雖只有幾行,留給讀者的想象卻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在對這個形象進行想象和聯(lián)想時,感受了詩歌的意境,并揭示了詩人的情感。
閱讀古詩詞,學生的心靈會在詩句如春風化雨的滋潤下得到凈化,從而引發(fā)對人生的思索和價值觀的確立。
三、抓住意象,引發(fā)感情共鳴
就詩歌教學的目標而言,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還要讓學生理解詩歌的意象,體驗作者的情感,從而深刻理解詩歌的主題。那么如何體會詩詞的意象呢?這就要求教師在詩歌教學中通過各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形象,把握詩歌的深層內涵。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前欣賞詩中的圖像,再引導學生在找到準確的形象的基礎上,置身于相應的意境中,體驗作者的情感,這是學生理解詩歌中形象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具體來說,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創(chuàng)作基于詩歌意象的語境,使學生真正理解詩歌的意象。《紅樓夢》中香菱談詩歌的片段很有趣,香菱認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中“直”字似乎不合理,“圓”這個詞似乎太粗俗了。這給我們帶來了對古詩詞教學的兩個啟示:第一,古代詩歌中“不在口中”的意義應該是“想象的”,因為“思想實際上是合情合理的”;第二,“想象力”是基于整體形象的想象。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抓住古詩詞中的意象,放飛想象的翅膀,甚至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設想自己就是詩人,將詩中的意象組成一幅幅畫面,讓這些畫面呈現(xiàn)在自己的腦海中,就很容易引發(fā)情感共鳴。
例如,教授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學生可以看到藤蔓、古樹、微弱的烏鴉、小橋、流水、日落等系列事物,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就是作者,腦海中就會形成一幅深秋古道圖。又如教授李清照的《聲聲慢》,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黃花、秋風、細雨等一系列意象,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理解文人內心的痛苦,體驗文人的悲傷、苦澀和孤獨的內心世界。
四、積累知識,增強文化底蘊
古詩詞的考查得分率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生文化底蘊薄弱。在古代詩歌欣賞的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明白古代詩歌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將古典詩歌文化滲透到學生心中并傳承下去,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作為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欣賞古詩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yǎng)能力,并繼承中國古典文化。
古文化知識缺乏,文化底蘊薄弱,是很難理解古代詩人的情感的。平時的詩詞教學要多引導學生積累古文化知識,如古詩詞的發(fā)展歷史、類型、流派、常見的意象等。學生的古文化知識積累得越多,文化底蘊就越深厚,就越容易體會到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思想等深刻內涵。
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要學會欣賞古代詩歌,首先,學生應該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演變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僅要掌握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兩個文學淵源,還要按照歷史的順序闡明詩歌發(fā)展的過程;其次,應該學會處理詩歌的節(jié)奏,理解詩歌的語法,押韻,對仗、詞牌、曲牌等知識;最后,充分把握詩詞特點即高度通用、生動的形象、強烈的抒情性和獨特的音樂性。
總之,古詩詞鑒賞的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探索研究,重視鑒賞方法指導。詩詞的學習也非一蹴而就,關鍵是讓學生平時多接觸、多誦讀,加強積累,重視鑒賞的方法。教師應在教學的過程中反復揣摩思考,更加努力為古詩詞鑒賞教學的開展盡一份力。
參考文獻
[1]高小玉.我對詩歌鑒賞教學的一點體會[J].考試周刊,2010(44).
[2]沈保靖.詩歌的意境欣賞與教學[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06).
[3]黃學軍,徐穎.讀懂詩才是詩歌鑒賞的關鍵[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26).
[4]任志恩.從《錦瑟》談詩歌教學[J]語文月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