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志俊
摘要:隨著就業(yè)形勢日益嚴峻,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加重,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愈發(fā)重要。在體育教學中充分認識到體育運動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體育課教師必須承擔的責任。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新時期體育教育的發(fā)展方向,高校體育教師應加強與學生間的互動,對學生進行客觀科學評價,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完成體育鍛煉計劃,達成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本文針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展開分析,論述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有效的融合對策,以拓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渠道,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體育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融合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0)48-0133-03
基金項目院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作用的研究(2018SJA1285)”。
大學生是我國高學歷社會群體,作為未來社會高素質人才,大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較強的心理素質。近年來大學生極易因學業(yè)壓力大等因素產(chǎn)生心理障礙,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個別大學生因就業(yè)壓力、集體認同感與自我認知局限性造成了心理障礙,對其生活造成影響。近年來媒體頻頻曝出的事件逐漸引起了社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大量調研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堪憂,大學生已成為心理弱勢群體,應確保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以促進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體育教學因具有教學活動動態(tài)性、人際交往廣泛性等特點,在克服心理障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體育教學要兼顧思想教育,發(fā)揮體育教學最大作用,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
一、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問題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受到傳統(tǒng)體育教育觀念影響,在實際教學中注重訓練體育項目,將生理功效作為教學主要功能,忽視了健心功效對學生心理動態(tài)的調控作用。高校體育運動重結果輕過程,重競技達標,忽視了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1]。體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身體的健康發(fā)展。世衛(wèi)組織把健康定義為身體無疾病,具備良好心理狀態(tài)及社會適應能力。
高校體育教學評價以身體素質是否達標為標準,導致體育教學過程帶有明顯功利性,學生自發(fā)運動訓練多帶有強烈的目的性,教師忽視了體育教學對人的教育性,忽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高校體育教學環(huán)境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于運動競賽領域[2]。心理教育多運用于對參賽運動員的心理狀態(tài)調節(jié),使其在競技運動中能較好地發(fā)揮,對其心理影響作用包括緩解運動員的緊張情緒和提高運動員競賽意識等。雖然體育教學心理調控在體育競技中發(fā)揮了很大作用,但體育教育對人的教育性在平時的教學中體現(xiàn)得并不明顯,使得人們認為體育教學不重要。
二、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作用
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由于社會經(jīng)驗不足,情緒易波動。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過于重視學生成績。體育運動對學生心理健康有多方面的影響,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促進作用體現(xiàn)在促進其社會能力發(fā)展、排解其心理壓力、磨煉其意志力、促進學生個體進行心理調節(jié)等方面。
隨著社會競爭加劇,當代大學生承受了多方面壓力。調查顯示,約有80%的大學生表示能在體育運動中得到心理放松,重新獲得前進的動力。人在體育運動中能量快速消耗,身體的生理機能逐漸上升,并保持在較高水平,是心理壓力釋放的過程,個體壓力的有效釋放能讓人感到放松,身體給予其更強大的動力[3]。適量運動會讓人體分泌內啡肽物質,使人感到輕松愉悅。情緒狀態(tài)是判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當代大學生接受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體育運動可以加快其腦部血液循環(huán),身體分泌出的內啡肽可以有效緩解學生心理壓力。
社會能力是當代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與人交流需掌握一定技巧。多數(shù)體育運動需要與隊員進行交流,通過與隊友溝通協(xié)作達到團隊獲勝的目的。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研究表明,在集體體育運動中,人們可通過鍛煉實現(xiàn)心理滿足,培養(yǎng)樂觀開朗的性格。根據(jù)調研顯示,約有60%的學生認為體育運動具有協(xié)調人際關系的作用,55%的學生認為參與體育運動有助于提升社交能力。大學環(huán)境中人與人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自身交際圈,如,陌生的同學在籃球場上以籃球為紐帶進行友好切磋,并增進彼此交流。
堅強的意志品質對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體育運動中充滿各種挑戰(zhàn),如易受傷、疲勞等,大學生在運動中需要克服各種困難,而體育運動有助于磨煉大學生意志,培養(yǎng)其堅強的意志品質。每項體育運動都具備一定難度,學生在不斷挑戰(zhàn)超越自己的過程中能有效增強自信心。如在一定強度的長跑中出現(xiàn)極點現(xiàn)象,學生感到肌肉酸軟無力,精神低落,若堅定信念,超越極限,即可完成長跑??朔щy會有效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在體育運動中培養(yǎng)的堅強意志可以運用到學生日后的學習工作中。
三、高校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義
體育運動是有明確規(guī)劃的活動,體育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如速跑項目中需要學生練習并掌握相關技巧,在速跑中磨煉意志力;又如球類運動中需要學生掌握攻防技巧,學生要學會與其他同學合作;在游泳等運動中學生需要克服畏懼心理,培養(yǎng)勇敢拼搏的精神。在大學體育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是素質教育發(fā)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4]。
素質教育提倡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只有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才能滿足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需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從大學生心理特點出發(fā),通過心理教育方法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學校體育教育通過科學的體育教學為學生傳授基礎體育衛(wèi)生保健知識,提升學生身體素質。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以學生為主體,高校體育教育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社會的快速發(fā)展需要個體具備較強的進取拼搏精神,樹立競爭意識,這一點與高校體育教育目標契合。體育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拼搏精神,教導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尊重規(guī)則,在體育比賽中強化學生的進取意識,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的保障。
高校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體育教育在高校體育教學體系中不存在專業(yè)差異,大學體育教師素質水平較高,符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體育教育與心理教育以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為目標,高校體育教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條件。大量研究表明,熱愛體育運動的學生往往能取得理想的體育鍛煉效果,對待體育鍛煉消極的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容易受傷。高校應加強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激發(fā)學生的體育鍛煉熱情,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四、大學生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對策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發(fā)展對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要求。體育鍛煉是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有效方式,體育活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直接影響,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把增強大學生體質作為主要教學任務,隨著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體育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促進。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影響,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大學生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需要通過更新體育教育理念,豐富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等措施來實現(xiàn)[5]。
(一)更新教育理念
當代高校體育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修正傳統(tǒng)體育教學存在的心理教育認知誤區(qū)。目前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視,多由兼職教師負責,部分高校雖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普遍處于起步階段。只有管理層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成長的意義,才能有效落實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為高校心理健康與體育教育融合奠定思想基礎。部分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全面,雖然大部分學校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任課教師通常由輔導員兼職,大學校園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因此,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融合尤為重要,對此,學校領導應更新教育理念,樹立正確教育觀念,為大學生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打下基礎。
(二)豐富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大學是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大學生處于復雜的心理矛盾中,人際關系等問題極易影響其心理健康發(fā)展,如,有的學生因身材肥胖受到其他同學的排擠。教師在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基礎上,要明確教育目標,然后培養(yǎng)學生自我認知能力,使其形成正確的學習心理,讓學生調整心理適應能力。高校體育教師應積極調整教育內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占比,引導學生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體育運動觀念。傳統(tǒng)高校體育教育側重于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對心理態(tài)度等方面關注較少,因此,豐富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非常必要。
五、結語
體育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表現(xiàn)形式,高校體育教學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教學體系,正逐步實現(xiàn)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高校應認識到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促進二者協(xié)調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孫智遠.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農家參謀,2020(20):275.
[2]孫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融合的實現(xiàn)途徑[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0,34(04):7-9.
[3]丘宏宗.中職學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實踐研究[D].廣州: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7.
[4]張揚.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有效性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2.
[5]魏佳璽.體育教學與學生心理關系的研究[J].運動,2013(11):91-92.
(薦稿人:朱小軍,南通理工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