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以授哺式、填鴨式為主,教學的形式很是單一,教學的視野狹窄,課堂中傳遞的信息量少,在課堂中,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師生的關系沉悶,教學的環(huán)境雜亂。面對新世紀教育的挑戰(zhàn),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師們應當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自由平等、尊重信任、寬容仁愛這些人文的因素帶入課堂中,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動”起來,讓生命的活力煥發(fā)出來,實現(xiàn)課堂學習行為的轉變,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變個人的學習為合作交流,促進教師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由過去課堂上的被動接受變?yōu)檎n堂上自主學習的主人。本文將從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必要性,怎樣做到課堂還給學生,以及一些反思等這三個方面來論述。
關鍵詞:數(shù)學課堂;學生主體;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1.1將課堂還給學生并非是學生自由學習
課堂上并非是不要教師指導的“放羊式”的課堂,而是在教師的精心設計、規(guī)劃、指導下的自主探究性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以學生的學和主導教師的教。在“對數(shù)函數(shù)的圖像和性質”的教學過程中,
教師一:今天我們學習對數(shù)函數(shù)的圖像和性質,說完就將學生按6人一組分成7個組,分組討論,由于沒有討論的提綱,小組沒有明確的分工,課堂上一片混亂,甚至有的學生在討論游戲等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討論了大約20分鐘后,開始小組交流,有些小組你推他讓,沒有人發(fā)言,有些小組的發(fā)言者照本宣科,沒有一點是自己的思考和小組合作交流得出的,還沒等歸納出性質,下課鈴就響了,教師只好匆忙收場。
教師二:先請學生用描點法作出下列兩組函數(shù)的圖像
再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類比指數(shù)函數(shù)的圖像和性質得出對數(shù)函數(shù)的圖像和性質,最后教師對學生們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和評論。
兩種設計,兩種效果,教師一的課堂將自主學習弄成了“自由學習”,課堂上雖然熱熱鬧鬧,轟轟烈烈的,但是教學效果卻較差,給人一種作秀的感覺,這種放羊式的課堂,并不是將課堂還給學生,而是對學生的一種不負責的態(tài)度,是一種誤人子弟的做法。教師二先讓學生動手體驗畫圖,然后組織學生通過觀察、類比探究得出對數(shù)函數(shù)的性質,體現(xiàn)了將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只有在教師的精心設計、積極引導、科學組織下的自主學習,才是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
1.2要處理好自學和講授的關系
有些學習內容,學生自學可以解決的,那就沒有教師講授的必要了,學生自學就行了,有些內容學生自學有困難的,需要教師的幫助,教師就得認真講授,有機會可以把該知識點的外延和相關的知識也適當講授,將課堂交給學生并非不要教師講授。
在講授函數(shù)的圖像時,要解決如下四個問題:
(1)與的圖像有何關系?
(2)與的圖像有何關系?
(3)與的圖像有何關系?
(4)與的圖像有何關系?
教師一:采用講授法,對四個問題逐一從特殊到一般進行講解,全都作為新知識進行講授,一講到底,結果問題還沒講完就下課了。
教師二:對于問題(1)(2),由學生自主解決,獨立思考,討論交流,最后得出結論,對于問題(3)(4),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從特殊到一般、列表對比、分析討論等探究活動得出結論,再通過具體的一些例子來鞏固消化。
兩位教師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卻有較大差異,教師一對問題全盤講授,不管學生懂或不懂,只管講完;教師二則不同,他根據(jù)學生已有的平移變換的基礎,著重解決學生可能存在問題的地方,幫助學生們克服學習中的難點。
1.3教師不應掌控課堂,而應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問題提出來后,應當要留些時間讓學生們思考下,把學生推向解決問題的前沿陣地,教師根據(jù)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的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如果教師忽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就會缺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遏制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比如在講解例題時,教師不應該經過一系列的運算,公式的運用等一口氣把結果算出,應該先請同學們思考下如何解決問題,兩到三分鐘后,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解題思路或者想法。針對不同學生的解題思路,教師要做出相對應的評價。
同一道題目,同一基礎的學生,教師的教法不同,效果卻有所差異,課堂的氛圍也有差異,課堂上學生既動腦又動手,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
2.總結建議
教學沒有固定的方法,珍貴的是用對了方法,將課堂交給學生是好的教學理念,就是要交換教師與學生的地位,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們積極的參與課堂的教學活動,變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吸收,不論是現(xiàn)代的教學還是以前傳統(tǒng)的教學,都必須要關注的是學生的主體參與,這種理念與傳統(tǒng)的教學并不完全不同,不能走向極端,傳統(tǒng)的講授法依托教師的講解和組織,學生通過聽講、思考、練習等方式完成任務,而將課堂交給學生是一種探究式的教學,學生親自參與信息的整理與知識的構建,通過獨立思考以及合作交流獲取知識、技能,希望能把這種理念廣泛的傳播,廣泛的應用到課堂中,不要只是作為一種口頭說而已。
參考文獻
[1]水菊芳,黃安成.我們不是課堂神話的締造者——將課堂交給學生之我見[J].中學數(shù)學參考:2013(12).
[2]渠東劍.啟發(fā)思維重于誘導結果[J].中學數(shù)學參考:2013(10).
[3]楊志文.將課堂交給學生并非是一個不可能實現(xiàn)的神話[J]中學數(shù)學參考:2014(8).
[4]章建.如何把數(shù)學課堂還給學生[J].數(shù)學教學與研究:2012(17).
作者簡介:馮文獻,男,1992年11月,漢族,湖南省汨羅市,碩士研究生,高中數(shù)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數(shù)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