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禮瓊
摘要:物理是初中課程的重要科目,而如何有效激發(fā)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是當前初中物理教師應該思考和研究的課題。其中,問題情境教學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生動形象的物理情境,使得學生有效融入到物理學習氛圍之中,從而在情境中獲取知識、提升學習技能。因此,本文結(jié)合初中物理有關知識,就如何創(chuàng)設物理問題情境展開如下分析,以期尋找到有效地物理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
關鍵詞:初中物理;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
前言
回顧以往初中物理教學,仍有部分學生對物理知識提不起學習興趣,甚至有些學生害怕物理知識,導致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比較弱。鑒于此,本文利用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對初中物理教學展開分析與研究,以借助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方式來提升物理課堂氣氛,盡可能讓每位學生感受到濃厚的學習氣氛,進而引導學生從中獲取物理知識、理解和運用物理知識。
一、為物理情境創(chuàng)設設計有趣且有挑戰(zhàn)性的課程問題
對于初中生而言,物理是一門理論性和探究性強的學科;同時,學生對物理這個概念還比較陌生,存在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伴隨著物理課程時間的推移,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變得越來越多,而且理論性也變得越來越強,導致學生漸漸失去學習的信心。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到物理課程知識的探索,幫助學生提升探究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放棄傳統(tǒng)的應試教學思維,從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方面,思考哪些課程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以選用有效的課程問題引導學生走進物理教學情境。此外,在設計和選用物理課程教學問題時,教師需要保證課程問題的探究價值,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展開有效地探究[1]。
以初中物理“運動的描述”教學為例,學生對運動一詞都有一定的理解,但都停留于運動的表象,并沒有真正運用物理思維去描述運動。所以,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物理課程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問題能力。教師應該為課程知識教學營造情境,而且懂得為情境設計和選用重點的問題,并保持問題的可研究性和趣味性,才能營造出有效的教學情境。比如說,在“運動的描述”這一課時中,包括了運動的分類、參照物、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等內(nèi)容,而課程內(nèi)容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懂得如何確定參照物、學會觀察物體以及研究物體運動的情況。在明確探究方向之后,教師可以運用一些趣聞故事,如“看山恰似走迎來”、“刻舟求劍”等現(xiàn)象,設計有趣且有挑戰(zhàn)的課程問題,讓學生解釋其中蘊含的物理原理,從而借助這些耳熟能詳?shù)墓适潞腿ぢ剚砑ぐl(fā)學生探索興趣,進而為物理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做好準備。
二、結(jié)合具體問題并利用多媒體設備創(chuàng)設物理教學情境
在明確好物理課程教學的重點及難點之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設備,引入一些與課程教學內(nèi)容有關的課外素材,如圖片、視頻影像等內(nèi)容,以營造一個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同時,當學生被這些形象的課外素材吸引之后,教師可以適時提出相關的課程問題,引導學生走進物理情境,并展開問題的探究。
以初中物理“浮力”有關知識為例,在課程導入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關于“浮力”的實驗小視頻。同時,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分三步引入實驗視頻內(nèi)容。第一步為教師先拿一塊蠟燭直接從高處放入盛有水的燒杯;第二步為教師取出浮在水中的蠟燭,輕輕擦拭表面上的水,并將其重新放入水中,再往燒杯注入一定量的水,直到水完全浸沒蠟燭;第三步是教師用玻璃棒輕輕觸碰蠟燭,而蠟燭又重新浮了起來。在多媒體設備呈現(xiàn)之下,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實驗的整個環(huán)節(jié),容易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學生完全被帶到實驗氛圍之中,則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驗的不同環(huán)節(jié)提出相應的課程研究問題,以營造出正式的物理問題教學情境。比如,分析為什么第一次實驗蠟燭很快浮出水面,它是受到哪些力的作用?為什么第二次實驗老師擦去蠟燭表面的水后,蠟燭沒能浮出水面呢?為什么我們輕輕觸碰了蠟燭,它又重新浮了起來呢?通過循序漸進地提問方式,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入具體的物理問題情境,最終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探究課程知識。
三、引導學生展開問題情境研究,以提升問題情境的教學氣氛
在初中物理學習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想法,有的想法對他人起到積極的借鑒作用,而有的想法也存在錯誤的思路,這就要求學生之間互相探討,才能不斷完善學生的邏輯思維,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思路。同時,我們想要從一個物理問題情境中找到規(guī)律,并獲取有用的學習想法,就必須學會讓學生自主分析和研究物理問題,才能最終獲得有用的知識信息,這樣才能發(fā)揮出問題情境教學的作用。因此,在創(chuàng)設具體問題情境之后,教師還應該利用合作研究模式,適當增加學生觀察物理現(xiàn)象的時間,并引導學生展開合作,從而對物理問題展開深入地研究,最終依靠學生們自己的能力來學習和掌握物理知識[2]。
以初中物理“密度”等學習內(nèi)容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上述步驟,先明確好教學的重難點,并為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入一些可參考的課外素材。在此之后,為組織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之間展開合作,以增加學生合作探究問題的時間,從而讓學生以小組學習的形式,深入而細致地進行物理問題的探索,最終增強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以小組形式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常見物質(zhì),如木塊、鐵塊、鋁塊等,要求學生們盡可能保持這三種物質(zhì)的質(zhì)量、體積相同。然后,將學生們劃分為若干小組,并給予學生們一定的觀察時間,嘗試分析這些物質(zhì)的密度,從而讓學生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所學的知識,使得學生能夠運用自己的聯(lián)想能力走出知識的條條框框,以按照自己的邏輯來進行問題的探索和研究,這是問題情境教學法所要達到的效果。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方式適用于初中物理教學,也給學生帶來了有趣形象的知識,使得學生愿意主動參與課程知識的探究。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方式的運用,以使得學生可以完全參與到物理問題的探究,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從問題研究中積累知識與經(jīng)驗,進而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效率和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趙總. 初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初探[J]. 學周刊, 2017,2(31):122-123.
[2]王懷明. 初中學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研究[J]. 教育, 2016,4(9):22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