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朝陽 陳奮
摘 要:本文主要論述了從事編輯工作需要的基本功有學識(學歷或基礎知識、職業(yè)訓練、學習能力)和溝通能力(與作者交流、與讀者交流、自我交流和成長),并提出提高編輯綜合能力的對策。
關鍵詞:編輯基本功;學識;溝通能力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0-00-02
現(xiàn)代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邊緣學科、交叉學科不斷出現(xiàn),反映在作品上,可能是多專業(yè)、多領域的作品,這使得編輯活動成了一項多學科的綜合活動,融匯了語言學、傳播學、信息學、美學等學科的知識。出色的編輯人員是以多學科知識為基礎的。在當今信息時代,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編輯除了向書本學習以外,更重要的是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取長補短,提升自我。在與作者、讀者及同行的交流中,拉近彼此的距離,這對作品大有裨益。以下將從學識和溝通能力兩方面談談編輯基本功。
一、學識
(一)學歷或基礎知識
在出版行業(yè)做編輯不光要有編輯學方面的知識,更要有所從事的編輯學科的專業(yè)知識?,F(xiàn)在越來越多的高學歷學生進入出版行業(yè),這是好現(xiàn)象。學習好、師訓好的、性格好的學生,做工作上手快,可以省去很多麻煩和煩惱[1]。
不管是文科類編輯,還是理科類編輯,都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字修養(yǎng),這里的語言文字還包括外語,主要是英語。一些高學歷畢業(yè)生投入編輯工作中,對編輯行業(yè)注入了新鮮血液,他們外語水平高,接受能力強,可塑性大,但從另一角度講,他們專業(yè)還比較窄,在“雜”方面需要下苦功,不可忽視自身的語言文字方面的修養(yǎng)。
編輯對稿件的修改有標點符號、文字方面的,也有科學性方面的。由于編輯職業(yè)的特點,使得編輯能夠主動、及時、迅速地了解掌握學科發(fā)展動態(tài)、學術信息,從理論研究的淵源、傳承、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角度,對作品的學術價值做出分析和評價。編輯不僅僅充當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也是文化建設的設計者和策劃者。
科技編輯必須具備基本的科研能力,必須掌握科學研究基本規(guī)律。如果一個科技編輯沒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修養(yǎng),對稿件不能嚴把科學性,若出現(xiàn)知識性錯誤,則會貽笑大方。
一份稿件涉及的知識面很寬,編輯對有些知識不懂或不確定是很正常的,這時應查找有關資料或請教專家。編輯查找資料或請教專家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提高自身業(yè)務能力的過程。
(二)職業(yè)訓練
無論是做文字編輯、策劃編輯,還是統(tǒng)籌編輯,做初審、復審、終審,要有職業(yè)的基本功,才能和同行、作者、讀者交流。三審三校、字型字號、勒口環(huán)襯、天頭地腳、封一封二封三封四等,這些行業(yè)基本知識,需要熟練掌握,并有自己的判斷能力。
編輯主要和書稿打交道,通過對作者作品的潛心研讀,反復推敲,從文稿立意、結構、論證到邏輯聯(lián)系、語言表達等方面,從觀點到材料,從結構到段落,從文字到標點,予以加工潤色,錦上添花,需全面的審核;同時要廣泛接受來自書稿以外的信息,把職業(yè)觸角伸向各個方面,具有職業(yè)敏感。高度的職業(yè)敏感需要高度負責的精神、較高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和豐富的知識貯存。編輯把大量的勞動和心血傾注在作者作品中,以彌補不足,使觀點更鮮明準確,論證更全面充分,結構更加嚴謹,銜接更自然,語言更加流暢。
(三)學習能力
隨著時代的變遷,出版產品的形式不斷發(fā)生著變化,但無論是圖書、期刊還是新媒體,核心要素仍然是內容質量。作為內容生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編輯,必須加強學習,強化專業(yè)素養(yǎng),重視職業(yè)素質拓展,提升數(shù)字技能。編輯的專業(yè)水準和職業(yè)素養(yǎng)決定著圖書的品質與質量,以科技編輯為例,當前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需要學習的內容更加豐富,應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采用先進的學習手段,對本專業(yè)及相關學科的最新動態(tài)、學術成果能夠及時知曉和深化,了解新的動向,將學習貫穿在工作中,在此基礎上,才能通過分析預測,制訂選題計劃和有目的的組稿,從而直接或間接引導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識,同時引入讀者的需求。
二、溝通能力
在知識經濟時代,編輯要在博學、具備洞察力的基礎上,將具有較高思想性、學術性的作品傳播出去,編輯的中介作用是積極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2]。編輯應該勝任多種角色,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在與作者、讀者的交流中,在選題、組稿、編校等過程中,都需要與各界人士進行良好的
溝通。
(一)與作者交流
編輯應該尊重作者的勞動,好的編輯是作者的知音和伯樂。編輯需要做好身份定位,時時提醒自己:你是編者,不是作者,不可以越俎代庖。作者對你的尊重,往往是對你職業(yè)的尊重。編輯只能扶助作者,如果在與作者溝通時流露出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氣勢,很難做好本職工作。
編輯的風格不同,選擇作者的標準也會不同;在各種各樣的人物中來來回回,多年下來,你的產品可能也沒有明確的格調定位。產品中定會有編輯的身影和精神,編輯應堅持自身的風格和標準。應有目的地鞏固現(xiàn)有作者隊伍,正確處理與作者的關系,及時傳遞編輯意圖,指導修改稿件。編輯和作者應互相尊重,互相配合,以誠相待;編輯應善于向作者學習,加強溝通,以不斷改進工作。
(二)與讀者交流
讀者是監(jiān)督員。面對讀者,編輯要問:我們不能做什么?編輯不能請不合格的作者,不能編輯質量低下的作品,不能拼湊、抄襲,不能做虛假廣告,不能為了商業(yè)目的欺騙讀者,不能過度包裝,不能為了經濟利益而失去底線。沒有讀者的認可,編輯只能失敗。
編輯應強化服務意識,掌握讀者信息。目前可以通過網(wǎng)絡、市場調研等,與讀者溝通。通過反饋信息,不僅可以了解書稿定位是否準確,選題是否到位,而且可以增強書稿的可讀性和實用性,從而了解讀者的需求。
(三)自我交流與成長
編輯在具備一定的學識和專業(yè)知識及職業(yè)敏感度的同時,應保持陽光般的心態(tài),全情投入,增強職業(yè)歸屬感,保持自我成長。首先,應注意向資深編輯學習,吸收先進的出版理念,答疑解惑,相對成熟的理論與方法可以拿來運用于編輯工作中;擺脫迷茫心態(tài),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取得實效,在實際工作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其次,與同事、同行保持實時交流,共同探討工作方法,相互幫助,讓負面情緒在交流中轉化為正能量,促進自我成長;在輕松自由的交流中,建立平等的對話模式,從而發(fā)現(xiàn)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不足,獲得幫助和支持。最后,編輯應通過學習網(wǎng)絡獲取培訓資源和出版課程視頻,積極進行在線交流和探討,經常瀏覽一些專業(yè)的網(wǎng)站和論壇,快速獲取出版編輯經驗和知識技能,豐富知識儲備量。
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的編輯出版行業(yè),編輯的主體意識、策劃意識、法制意識、精品意識增強了,編輯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在理念、管理和營銷方略上,努力適應編輯出版行業(yè)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和市場化要求,實現(xiàn)主體利益,維護作者合法權益,不斷推出精品,豐富中華文化寶庫。
參考文獻:
[1]俞曉群.編輯的基礎[J].編輯學刊,2019(5).
[2]王篆.學術期刊編輯優(yōu)化與作者、讀者關系的策略分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8).